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形容“寂静”时,常常会说“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安静得连人们的心跳声都能听见”。以人能听到极轻微的响动来突出环境的寂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古代诗人也常用这一手法,为了创造幽静的意境,往往有意用一点响动来作反衬。像南朝梁代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鸟鸣蝉噪,来反衬山林的幽静,意境神奇绝妙。到唐代时,这种手法已用得很普遍。像王维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幽居》),柳宗元的“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与崔策登西山》),等等。
《唐诗纪事》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似乎也跟以动衬静的诗歌艺术相关。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所描述的情景,正可看出用“敲”字的妙处。诗的开头两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先点明了李凝幽居环境的荒僻寂静。而月夜来访的僧人敲门而待主人迎接,似比直接推门而入更合乎情理。静夜的敲门声显得格外响亮,也传得格外悠远,惊醒了池边树上的宿鸟,于是一阵骚动乱啼。否则,谁能在夜间轻易地发现树上静静栖宿的鸟儿?故而不用“敲”字,则“鸟宿池边树”一句令人莫名其妙,且呈现出一片死寂,了无生趣;一用“敲”字则境界全出,笃笃的敲门声和宿鸟的惊动声,正反衬出月夜的安谧和环境的幽静,引人无限遐思。
唐朝诗人中能自觉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颇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他在不少诗中创造了“静”的意境,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得可谓出神入化,自然而然。在《酬张少府》一诗中王维有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个“惟好”,可见他对“静”这一境界的热衷和追求。他所谓的“静”,既指外界环境的安静,也指内心情感的宁静,应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学佛参禅的王维热切地向往着“静”,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从王维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可以细细品味出那种“静”的意境和以动衬静的妙用。先来看一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体会一下诗中所写的环境,其特点可用“空”和“静”两个字来概括。由环境的“空”和“静”,又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空”和“静”。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中描写的环境其实是诗人心境的外化。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那些具体的景象而得以表达。“空”在首句“空山不见人”中就已点明,而“静”则浸透在全诗的字里行间。诗中虽没出现“静”这一字眼,但句句都在写“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见人影的空山,照入深林的日光,静默伏地的青苔,构成了一个空明静寂的世界,却又不显得死气沉沉。如此奇妙的诗境,还应归功于“但闻人语响”这一神来之笔。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语响”,恰恰反衬了山林的长久空寂,它不仅没有破坏这里的“静”,反而增添了“静”的内涵和意蕴。没有这一“响”,诗中描写的不过是阒寂无人的荒山野林,而有了这一“响”,呈现眼前的便是宁静美好的人间仙境。王维对以动衬静手法的巧妙运用于此可见一斑。
再来读一读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乍一看,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再寻常不过了。但深入体味,就会发现那花仿佛开落在诗人心上,花开有声,花落亦有声。——那山中花儿开落的情景,应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吧,所以,山中的静就是诗人内心的静,花的寂寞就是诗人的寂寞。沉静寂寞的诗人听到了花开花落的声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感觉传递给读者。诗中画面显得幽静之极,寂寞之极,也生动之极。诗人是怎样把这画面写活的呢?一句“涧户寂无人”,先写出整个环境的沉寂静穆,在这大背景上,一丛红色的花儿纷纷开了又落了,真是有静有动,有色有声,画面顿时灵动起来,境界瞬间美妙无比。其实,花儿从开到落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纷纷开且落”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作如此这般的描写,因为他是以我笔写我心,而且有意要用一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来品一品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这是一目了然的。前两句看似平平,实则意蕴深远,奠定了全诗基调。先是一个“闲”字,写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宁静;然后一个“静”字,点明春夜山中的空旷寂静。两者浑然融合,相映成趣。诗人闲对落花,静静体味着春夜空山的静谧,内心一片空明澄澈,此时此刻,他一定听到了花儿落下的声音。细小的桂花从枝上飘落下来,在夜间应是极轻微而不易察觉到的,诗人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使人不禁惊叹于空山环境的“静”和闲人心境的“静”。在此,诗人不露声色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可谓高妙奇绝。而后的“月出惊山鸟”一句,如暗夜中一道灵光闪现,令人陡然一惊。当明月出现在天宇时,那画面便越发地生动起来。可以想象,在春山月夜的一片静寂之中,时而传来的几声惊鸟啼鸣,在空荡荡的山谷间回响,显得分外清亮而悠长。置身其间,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你感到一种让人灵魂出窍的“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王维在其诗歌中运用以动衬静的艺术几臻化境,堪称典范。从中也可体会到以动衬静的奥妙所在,并领悟一些道理。比如,写“静”不能一味着眼于“静”,不是非得从“静”的方面下笔;有时,从“动”的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而用“动”来反衬“静”的时候,“动”总是偶尔的,轻微的,局部的,不至于破坏或颠覆整体的“静”,不会让人产生“闹”的感觉;这“动”只是给“静”增添了意蕴情致,使“静”的意境更加深远奇绝。
《唐诗纪事》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似乎也跟以动衬静的诗歌艺术相关。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所描述的情景,正可看出用“敲”字的妙处。诗的开头两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先点明了李凝幽居环境的荒僻寂静。而月夜来访的僧人敲门而待主人迎接,似比直接推门而入更合乎情理。静夜的敲门声显得格外响亮,也传得格外悠远,惊醒了池边树上的宿鸟,于是一阵骚动乱啼。否则,谁能在夜间轻易地发现树上静静栖宿的鸟儿?故而不用“敲”字,则“鸟宿池边树”一句令人莫名其妙,且呈现出一片死寂,了无生趣;一用“敲”字则境界全出,笃笃的敲门声和宿鸟的惊动声,正反衬出月夜的安谧和环境的幽静,引人无限遐思。
唐朝诗人中能自觉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颇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他在不少诗中创造了“静”的意境,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得可谓出神入化,自然而然。在《酬张少府》一诗中王维有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个“惟好”,可见他对“静”这一境界的热衷和追求。他所谓的“静”,既指外界环境的安静,也指内心情感的宁静,应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学佛参禅的王维热切地向往着“静”,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从王维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可以细细品味出那种“静”的意境和以动衬静的妙用。先来看一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体会一下诗中所写的环境,其特点可用“空”和“静”两个字来概括。由环境的“空”和“静”,又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空”和“静”。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中描写的环境其实是诗人心境的外化。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那些具体的景象而得以表达。“空”在首句“空山不见人”中就已点明,而“静”则浸透在全诗的字里行间。诗中虽没出现“静”这一字眼,但句句都在写“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见人影的空山,照入深林的日光,静默伏地的青苔,构成了一个空明静寂的世界,却又不显得死气沉沉。如此奇妙的诗境,还应归功于“但闻人语响”这一神来之笔。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语响”,恰恰反衬了山林的长久空寂,它不仅没有破坏这里的“静”,反而增添了“静”的内涵和意蕴。没有这一“响”,诗中描写的不过是阒寂无人的荒山野林,而有了这一“响”,呈现眼前的便是宁静美好的人间仙境。王维对以动衬静手法的巧妙运用于此可见一斑。
再来读一读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乍一看,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再寻常不过了。但深入体味,就会发现那花仿佛开落在诗人心上,花开有声,花落亦有声。——那山中花儿开落的情景,应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吧,所以,山中的静就是诗人内心的静,花的寂寞就是诗人的寂寞。沉静寂寞的诗人听到了花开花落的声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感觉传递给读者。诗中画面显得幽静之极,寂寞之极,也生动之极。诗人是怎样把这画面写活的呢?一句“涧户寂无人”,先写出整个环境的沉寂静穆,在这大背景上,一丛红色的花儿纷纷开了又落了,真是有静有动,有色有声,画面顿时灵动起来,境界瞬间美妙无比。其实,花儿从开到落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纷纷开且落”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作如此这般的描写,因为他是以我笔写我心,而且有意要用一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来品一品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这是一目了然的。前两句看似平平,实则意蕴深远,奠定了全诗基调。先是一个“闲”字,写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宁静;然后一个“静”字,点明春夜山中的空旷寂静。两者浑然融合,相映成趣。诗人闲对落花,静静体味着春夜空山的静谧,内心一片空明澄澈,此时此刻,他一定听到了花儿落下的声音。细小的桂花从枝上飘落下来,在夜间应是极轻微而不易察觉到的,诗人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使人不禁惊叹于空山环境的“静”和闲人心境的“静”。在此,诗人不露声色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可谓高妙奇绝。而后的“月出惊山鸟”一句,如暗夜中一道灵光闪现,令人陡然一惊。当明月出现在天宇时,那画面便越发地生动起来。可以想象,在春山月夜的一片静寂之中,时而传来的几声惊鸟啼鸣,在空荡荡的山谷间回响,显得分外清亮而悠长。置身其间,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你感到一种让人灵魂出窍的“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王维在其诗歌中运用以动衬静的艺术几臻化境,堪称典范。从中也可体会到以动衬静的奥妙所在,并领悟一些道理。比如,写“静”不能一味着眼于“静”,不是非得从“静”的方面下笔;有时,从“动”的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而用“动”来反衬“静”的时候,“动”总是偶尔的,轻微的,局部的,不至于破坏或颠覆整体的“静”,不会让人产生“闹”的感觉;这“动”只是给“静”增添了意蕴情致,使“静”的意境更加深远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