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 造境奇绝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pei713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形容“寂静”时,常常会说“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安静得连人们的心跳声都能听见”。以人能听到极轻微的响动来突出环境的寂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古代诗人也常用这一手法,为了创造幽静的意境,往往有意用一点响动来作反衬。像南朝梁代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鸟鸣蝉噪,来反衬山林的幽静,意境神奇绝妙。到唐代时,这种手法已用得很普遍。像王维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幽居》),柳宗元的“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与崔策登西山》),等等。
  《唐诗纪事》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似乎也跟以动衬静的诗歌艺术相关。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所描述的情景,正可看出用“敲”字的妙处。诗的开头两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先点明了李凝幽居环境的荒僻寂静。而月夜来访的僧人敲门而待主人迎接,似比直接推门而入更合乎情理。静夜的敲门声显得格外响亮,也传得格外悠远,惊醒了池边树上的宿鸟,于是一阵骚动乱啼。否则,谁能在夜间轻易地发现树上静静栖宿的鸟儿?故而不用“敲”字,则“鸟宿池边树”一句令人莫名其妙,且呈现出一片死寂,了无生趣;一用“敲”字则境界全出,笃笃的敲门声和宿鸟的惊动声,正反衬出月夜的安谧和环境的幽静,引人无限遐思。
  唐朝诗人中能自觉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颇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他在不少诗中创造了“静”的意境,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得可谓出神入化,自然而然。在《酬张少府》一诗中王维有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个“惟好”,可见他对“静”这一境界的热衷和追求。他所谓的“静”,既指外界环境的安静,也指内心情感的宁静,应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学佛参禅的王维热切地向往着“静”,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从王维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可以细细品味出那种“静”的意境和以动衬静的妙用。先来看一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体会一下诗中所写的环境,其特点可用“空”和“静”两个字来概括。由环境的“空”和“静”,又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空”和“静”。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中描写的环境其实是诗人心境的外化。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那些具体的景象而得以表达。“空”在首句“空山不见人”中就已点明,而“静”则浸透在全诗的字里行间。诗中虽没出现“静”这一字眼,但句句都在写“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见人影的空山,照入深林的日光,静默伏地的青苔,构成了一个空明静寂的世界,却又不显得死气沉沉。如此奇妙的诗境,还应归功于“但闻人语响”这一神来之笔。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语响”,恰恰反衬了山林的长久空寂,它不仅没有破坏这里的“静”,反而增添了“静”的内涵和意蕴。没有这一“响”,诗中描写的不过是阒寂无人的荒山野林,而有了这一“响”,呈现眼前的便是宁静美好的人间仙境。王维对以动衬静手法的巧妙运用于此可见一斑。
  再来读一读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乍一看,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再寻常不过了。但深入体味,就会发现那花仿佛开落在诗人心上,花开有声,花落亦有声。——那山中花儿开落的情景,应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吧,所以,山中的静就是诗人内心的静,花的寂寞就是诗人的寂寞。沉静寂寞的诗人听到了花开花落的声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感觉传递给读者。诗中画面显得幽静之极,寂寞之极,也生动之极。诗人是怎样把这画面写活的呢?一句“涧户寂无人”,先写出整个环境的沉寂静穆,在这大背景上,一丛红色的花儿纷纷开了又落了,真是有静有动,有色有声,画面顿时灵动起来,境界瞬间美妙无比。其实,花儿从开到落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纷纷开且落”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作如此这般的描写,因为他是以我笔写我心,而且有意要用一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来品一品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这是一目了然的。前两句看似平平,实则意蕴深远,奠定了全诗基调。先是一个“闲”字,写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宁静;然后一个“静”字,点明春夜山中的空旷寂静。两者浑然融合,相映成趣。诗人闲对落花,静静体味着春夜空山的静谧,内心一片空明澄澈,此时此刻,他一定听到了花儿落下的声音。细小的桂花从枝上飘落下来,在夜间应是极轻微而不易察觉到的,诗人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使人不禁惊叹于空山环境的“静”和闲人心境的“静”。在此,诗人不露声色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可谓高妙奇绝。而后的“月出惊山鸟”一句,如暗夜中一道灵光闪现,令人陡然一惊。当明月出现在天宇时,那画面便越发地生动起来。可以想象,在春山月夜的一片静寂之中,时而传来的几声惊鸟啼鸣,在空荡荡的山谷间回响,显得分外清亮而悠长。置身其间,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你感到一种让人灵魂出窍的“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王维在其诗歌中运用以动衬静的艺术几臻化境,堪称典范。从中也可体会到以动衬静的奥妙所在,并领悟一些道理。比如,写“静”不能一味着眼于“静”,不是非得从“静”的方面下笔;有时,从“动”的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而用“动”来反衬“静”的时候,“动”总是偶尔的,轻微的,局部的,不至于破坏或颠覆整体的“静”,不会让人产生“闹”的感觉;这“动”只是给“静”增添了意蕴情致,使“静”的意境更加深远奇绝。
其他文献
本文是用归谬法来完成的定义,因而可尽相信这些逻辑的绝对真实性。按照组成万物的元素,实存的,实在的物质,我将它称为单质或本源。诸单质的运动,我将其称为事态,不可分割的,在一段时间中恒常的诸单质组成的运动则称为根本事态。诸根本事态组成事态或称宏观事态。  1.为了证明接下来的定义,首先必须对康德的世界开端说进行反驳。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可以看到,康德始终假设出一种世界开端,亦即物质运动在先前的无而
教学天地视角与理念  一、语文课堂形式发展对人文思想教育的共同要求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既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又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数量决定着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若是学生无法熟练使用和记忆英语单词,则更不懂得如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方法开展词汇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背诵英语单词的效率,巩固学生记忆力。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记忆英语单词,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有效记忆;英语单词]  记忆英语单词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 要:高职院校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针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提出了具体规划,着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夠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出发点,探讨高职院校摄影专业的教学方法,从课程体系改革、企业参与等形式进行论述,提出能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带动行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摄影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
[摘 要: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及科学学习态度,按照模式分析等方式构建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做出概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教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
[摘 要:纪实摄影是植根于记录真实的生活为主要诉求的一种摄影方式,具有典型的纪实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等的特点。能够通过真实的画面记录点点滴滴,呈现给观者最直接的感受。通过作品《被遗忘的角落》想要把人们在生活中所忽视的角落记录下来,使观者能够回忆起过往的生活,更能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本文将结合我的毕业论文《被遗忘的角落》出发,从纪实摄影的构图、画面质感以及选材角度出发浅谈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  
[摘 要: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答题技巧是极为重要的事。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解题技巧]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态度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既不能生硬的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
[摘 要:近年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开始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这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文章以此为背景,在简要叙述交际能力培养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围绕小学生所表现出特点及需求,提出了可用于培养交际能力的策略,例如,创设语言情境、展开语言交际等,希望能够给其他教师以帮助或启发。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语文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是小学语
[摘 要: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和剧作家,她的小说《秘密花园》被公认为是儿童经典小说之一。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文本中的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分析,看作者是如何呈现其爱和教育主题。  关键词: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秘密花园》;概念隐喻;教育主题]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 1849-1924)一生创作无数,出版于1911年
如果说,在翻译的作品中也有少数阅读起来并无隔膜和障碍的,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当属此列。这篇小说以其精练的笔触、精彩的结尾和丰富的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通过描写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之间的故事,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