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循序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又有竞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并有效提高多种不同的应用软件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案例驱动 问题驱动 自主性学习
一、加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基本要求,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将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对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要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培养未来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提高计算机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以往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基础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有些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第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中学教学方法的学生,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太啰嗦、吃不饱,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委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以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都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实践认为以下的几种方法比较有效,值得大家的重视。
1.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对所选用的案例要精选,应注重趣味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Word XP一章时,我通过展示教材中“学生电脑简报比赛”作品,使学生对Word XP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面对着不同设计风格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我再展开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他们如何设计电脑简报来实现各个知识点的传授。
2.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强学生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Windows XP”后,我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例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感到这门课程讲授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而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采用考试的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引进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试题库,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练习或形成性评价。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传统的考试形式很难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学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五、结语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能力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应在研究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案例驱动 问题驱动 自主性学习
一、加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基本要求,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将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对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要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培养未来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提高计算机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以往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基础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有些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第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中学教学方法的学生,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太啰嗦、吃不饱,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委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以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都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实践认为以下的几种方法比较有效,值得大家的重视。
1.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对所选用的案例要精选,应注重趣味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Word XP一章时,我通过展示教材中“学生电脑简报比赛”作品,使学生对Word XP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面对着不同设计风格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我再展开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他们如何设计电脑简报来实现各个知识点的传授。
2.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强学生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Windows XP”后,我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例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感到这门课程讲授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而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采用考试的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引进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试题库,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练习或形成性评价。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传统的考试形式很难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学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五、结语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能力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应在研究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