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走教”是缓解师资紧缺问题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对薄弱学校及其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走教”是在师资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对“走教”的学校、学生、教师都有积极意义,其实施模式有引领式、换位式、锻炼式、共享式四种,政策导引资金保障的实施策略,但“走教”教师意愿性问题鲜有人关注,为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关键词: “走教”;师资;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22-01
“走教”是缓解师资紧缺问题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以关键词“走教”进行搜索,阅读整理有关文献,从数量上来看:已有研究从1993年至2017年为止,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从类型上来看:主要以教育政策研究类为主。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 “走教”的背景
吕京认为师资有限不能满足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与现有师资不能满足,教师高投入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偏远地区引不进和留不住教师,学校布局以及城乡教育公平等原因使得“走教”应运而生。杨振萍认为在撤点并校的时代背景下,“走教”是为了开齐补齐义务教育课程而提出的。
二、“走教”的意义
学生视角下,王翠认为“走教”能保障学生基本权利提高学习积极性。雷鸣认为“走教”实现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课程实施、学生活动五个对等。彭艳认为“走教”均衡学校间差异,使学生最大化受益。教师视角下,赖俊明认为教师相互“走教”,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尹晓军认为“走教”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一盘棋。任春荣认为“走教”兼顾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学校视角下杜悦认为“走教”能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难题。李树林认为 “走教”活动能够整合全县艺术教师资源,盘活师资力量。
三、“走教”的模式
赖俊明认为“走教”模式有:引领式“走教”、换位式“走教”、锻炼式“走教”、共享式“走教”。杨振萍认为“走教”有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的“走教”,即优秀教师的支教,和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走教”,能缓解农村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四、“走教”的策略
敦先宽认为要建立“走教”制度;扎实抓好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坚持开展校本培训;保护好、培养好、使用好支教生;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杨振萍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制度保障和相关规章制度,合理加大投入力度;教师轮流“走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设镇域“走教”平台;优化课程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质量。龙迪辉认为应该政策引导,完善管理,更新理念,创新网络学习与教研模式。陈迪认为政府制定“走教”制度,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教师负担,完善落实奖励机制,提高教师“走教”积极性。贺成认为“走教”要“走”到师资紧缺学校去。杨学良认为“走教”和电教相结合,将“走教”益处发挥到最大化。
综上所述,首先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解决师资力量,使得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开齐补齐义务教育课程出发,提出“走教”并对其背景、意义、实施模式和策略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益发现。其次“走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许多学校开齐补齐了义务教育课程,给薄弱学校学生带来了福音,使教育进一步趋向公平,具有实践意义。再次,研究方法从过去单一的研究,理论上探讨“走教”的可行性,到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运用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由单一到多元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进步意义。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仍能发现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只有2篇文章涉及了“走教”教师的意愿性问题,占所有研究的1.2%。调查发现“走教”的教师并不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这使“走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现实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走教”的队伍中来?影响教师“走教”的因素是什么?如果影響教师“走教”意愿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师愿意“走教”吗?这些问题无疑为“走教”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7-40.
[2] 杨振萍.农村小学教师“走教”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9.
[3] 陈寿宗.合理流动·科学管理·服务保障[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02).
[4] 吕京.西部农村小学英语“走教”背后的矛盾透视[J].全球教育展望,2008,7:60-62.
[5] 李新玲.后撤点并校时代村校如何小而美[N].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2015-05-18(09).
[6] 王翠.“走教”制:乡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新举措[J].当代教育科学,2012,(01):25-28.
[7] 雷鸣.以“五个对等”助推村校发展[J].基教经纬,2015,(02):14-15.
[8] 彭艳.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教育化难[J].人民教育,2016,(12):37-39.
[9] 尹晓军.甘肃岷县成立16个教育联盟共同体—由“单干”走向“抱团”[N],中国教育报,2018-04-03(07).
[10] 任春荣.办好农村学校让乡村美在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8-08-30(08).
[11] 杜悦.小“麻雀”正在变身[N].中国教育报,2017-12-06(09).
[12] 李树林.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设备设施优化课程管理[N].绵阳日报新闻专刊,2018-05-25(05).
[13] 敦先宽.着眼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教师素质提高[J].中国农村教育,2013,(07):70-73.
[14] 龙迪辉.“走教”·固兼·网辅:农村中小学“小”学科健康发展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01):97-99.
[15] 陈迪.农村小学英语特岗教师“走教”研究[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6:11.
[16] 贺成.“走教”要“走”到师资紧缺学校去[N].黔西南日报,2017-11-13(05).
[17] 杨学良.“走教”+“电教”:破解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8,(07):91-96.
[18] 覃科棵.同在一片蓝天下[N].钦州日报,2018-05-17(01).
关键词: “走教”;师资;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22-01
“走教”是缓解师资紧缺问题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以关键词“走教”进行搜索,阅读整理有关文献,从数量上来看:已有研究从1993年至2017年为止,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从类型上来看:主要以教育政策研究类为主。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 “走教”的背景
吕京认为师资有限不能满足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与现有师资不能满足,教师高投入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偏远地区引不进和留不住教师,学校布局以及城乡教育公平等原因使得“走教”应运而生。杨振萍认为在撤点并校的时代背景下,“走教”是为了开齐补齐义务教育课程而提出的。
二、“走教”的意义
学生视角下,王翠认为“走教”能保障学生基本权利提高学习积极性。雷鸣认为“走教”实现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课程实施、学生活动五个对等。彭艳认为“走教”均衡学校间差异,使学生最大化受益。教师视角下,赖俊明认为教师相互“走教”,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尹晓军认为“走教”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一盘棋。任春荣认为“走教”兼顾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学校视角下杜悦认为“走教”能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难题。李树林认为 “走教”活动能够整合全县艺术教师资源,盘活师资力量。
三、“走教”的模式
赖俊明认为“走教”模式有:引领式“走教”、换位式“走教”、锻炼式“走教”、共享式“走教”。杨振萍认为“走教”有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的“走教”,即优秀教师的支教,和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走教”,能缓解农村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四、“走教”的策略
敦先宽认为要建立“走教”制度;扎实抓好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坚持开展校本培训;保护好、培养好、使用好支教生;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杨振萍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制度保障和相关规章制度,合理加大投入力度;教师轮流“走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设镇域“走教”平台;优化课程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质量。龙迪辉认为应该政策引导,完善管理,更新理念,创新网络学习与教研模式。陈迪认为政府制定“走教”制度,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教师负担,完善落实奖励机制,提高教师“走教”积极性。贺成认为“走教”要“走”到师资紧缺学校去。杨学良认为“走教”和电教相结合,将“走教”益处发挥到最大化。
综上所述,首先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解决师资力量,使得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开齐补齐义务教育课程出发,提出“走教”并对其背景、意义、实施模式和策略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益发现。其次“走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许多学校开齐补齐了义务教育课程,给薄弱学校学生带来了福音,使教育进一步趋向公平,具有实践意义。再次,研究方法从过去单一的研究,理论上探讨“走教”的可行性,到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运用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由单一到多元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进步意义。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仍能发现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只有2篇文章涉及了“走教”教师的意愿性问题,占所有研究的1.2%。调查发现“走教”的教师并不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这使“走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现实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走教”的队伍中来?影响教师“走教”的因素是什么?如果影響教师“走教”意愿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师愿意“走教”吗?这些问题无疑为“走教”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7-40.
[2] 杨振萍.农村小学教师“走教”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9.
[3] 陈寿宗.合理流动·科学管理·服务保障[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02).
[4] 吕京.西部农村小学英语“走教”背后的矛盾透视[J].全球教育展望,2008,7:60-62.
[5] 李新玲.后撤点并校时代村校如何小而美[N].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2015-05-18(09).
[6] 王翠.“走教”制:乡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新举措[J].当代教育科学,2012,(01):25-28.
[7] 雷鸣.以“五个对等”助推村校发展[J].基教经纬,2015,(02):14-15.
[8] 彭艳.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教育化难[J].人民教育,2016,(12):37-39.
[9] 尹晓军.甘肃岷县成立16个教育联盟共同体—由“单干”走向“抱团”[N],中国教育报,2018-04-03(07).
[10] 任春荣.办好农村学校让乡村美在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8-08-30(08).
[11] 杜悦.小“麻雀”正在变身[N].中国教育报,2017-12-06(09).
[12] 李树林.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设备设施优化课程管理[N].绵阳日报新闻专刊,2018-05-25(05).
[13] 敦先宽.着眼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教师素质提高[J].中国农村教育,2013,(07):70-73.
[14] 龙迪辉.“走教”·固兼·网辅:农村中小学“小”学科健康发展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01):97-99.
[15] 陈迪.农村小学英语特岗教师“走教”研究[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6:11.
[16] 贺成.“走教”要“走”到师资紧缺学校去[N].黔西南日报,2017-11-13(05).
[17] 杨学良.“走教”+“电教”:破解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8,(07):91-96.
[18] 覃科棵.同在一片蓝天下[N].钦州日报,2018-05-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