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如何设计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环节,下面我从三个角度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
一、从问题设计内容的角度,应侧重对文本体式的把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是重内容而轻形式,教师认为教内容比教形式更重要。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理由有二: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比较容易,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人,阅读文本后,通常都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的内容。写作时学生往往都有比较清晰确定的写作内容,记一件什么事,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早就心知肚明。而恰恰是对文本如何写和自己怎样写感到很难理解和把握;二是“教形式”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必须达到的要求,只有对形式的把握才是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都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只有语文才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是如何表达意思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侧重于对文本形式的把握上。
二、从问题设计难易的角度,应立足现有知识的出发处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现有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为终点。学习科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本人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然后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对现有知识的解构,即概念的转化,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从句式的角度去理解赋这一文体“铺采摛文”的文体特点,本人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将文章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单式句改为双式句,想一想,文章为什么不用双式句呢?2.第二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宫车过也”五个句子,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把每个分句中的前后互换一下,想一想,效果有何不同?对这两个问题,“单式句改为双式句、修辞手法、句子前后互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容易完成,在完成了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不用双式句、为什么要采用现在的顺序”,最后让学生明白,这都是为了体现赋“铺采摛文”的文体特点。这样就打破了学生的先概念,重新建构了新概念,完成了概念的转化。
三、从问题设计思维提升的角度,应注重提升批判性思维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教师在设計教学问题时,应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本人在讲韩愈的《师说》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两个句子中,“惑矣。”和“可知矣。”两处句号能否改为感叹号?是用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为什么?我们从“说”这种文体特点去看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白,“说”是就某个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议论性文体,观点态度、感情色彩往往比较强烈,而感叹句的语气要比陈述句强烈,应该可以用感叹号,而且比句号好。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评估判断、修正创造,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一、从问题设计内容的角度,应侧重对文本体式的把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是重内容而轻形式,教师认为教内容比教形式更重要。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理由有二: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比较容易,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人,阅读文本后,通常都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的内容。写作时学生往往都有比较清晰确定的写作内容,记一件什么事,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早就心知肚明。而恰恰是对文本如何写和自己怎样写感到很难理解和把握;二是“教形式”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必须达到的要求,只有对形式的把握才是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都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只有语文才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是如何表达意思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侧重于对文本形式的把握上。
二、从问题设计难易的角度,应立足现有知识的出发处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现有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为终点。学习科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本人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然后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对现有知识的解构,即概念的转化,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从句式的角度去理解赋这一文体“铺采摛文”的文体特点,本人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将文章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单式句改为双式句,想一想,文章为什么不用双式句呢?2.第二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宫车过也”五个句子,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把每个分句中的前后互换一下,想一想,效果有何不同?对这两个问题,“单式句改为双式句、修辞手法、句子前后互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容易完成,在完成了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不用双式句、为什么要采用现在的顺序”,最后让学生明白,这都是为了体现赋“铺采摛文”的文体特点。这样就打破了学生的先概念,重新建构了新概念,完成了概念的转化。
三、从问题设计思维提升的角度,应注重提升批判性思维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教师在设計教学问题时,应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本人在讲韩愈的《师说》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两个句子中,“惑矣。”和“可知矣。”两处句号能否改为感叹号?是用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为什么?我们从“说”这种文体特点去看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白,“说”是就某个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议论性文体,观点态度、感情色彩往往比较强烈,而感叹句的语气要比陈述句强烈,应该可以用感叹号,而且比句号好。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评估判断、修正创造,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