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版块,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集团化办学,鼓励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创新发展;模式
在长达十六年的民办职业教育实践中,亲历过国家政策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演变,见证过两所民办高校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变革,积累了一些对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我以为我国的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发展模式
从单一办学主体向多元主体合作办学转变。积极探索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院校;积极探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引入第三方评价;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要切实把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按照需求导向原则,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按照需求导向原则,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关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注重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增设新专业,但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注重开设和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发挥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办学机制。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民办职业院校要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自主随时改进。要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职业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评价方式,包括第三方评价。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四、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今后新聘任的教师都应该有企业背景,至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应在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大面向企業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招聘兼职教师,提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要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2.大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关教育机构、有关企业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推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变革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以上是我对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几点粗浅思考,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更为完善的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红.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创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李建英.基于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19(2)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创新发展;模式
在长达十六年的民办职业教育实践中,亲历过国家政策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演变,见证过两所民办高校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变革,积累了一些对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我以为我国的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发展模式
从单一办学主体向多元主体合作办学转变。积极探索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院校;积极探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引入第三方评价;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要切实把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按照需求导向原则,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按照需求导向原则,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关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注重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增设新专业,但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注重开设和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发挥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办学机制。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民办职业院校要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自主随时改进。要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职业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评价方式,包括第三方评价。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四、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今后新聘任的教师都应该有企业背景,至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应在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大面向企業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招聘兼职教师,提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要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2.大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关教育机构、有关企业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推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变革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以上是我对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几点粗浅思考,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更为完善的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红.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创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李建英.基于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