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完全学分制,这就对高校以往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从而实现课程评价与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接轨。下面就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的评价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体育课;评价
一、前言
随着完全学分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入,在新环境下,高校体育课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需要,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新的高校体育课评价体系,以此指导学生更加健康、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在以往的高校体育课评价中,往往会制定统一的标准,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应试化”、“竞技化”特点,在完全学分制下,这种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对此,高校必须制定一套更加符合学生全身心发展的评价模式进行体育课评价。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带来很大的改变,首先,在体育课组织形式上面,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都有一张自选课表,体育课已经不能跟以往一样,按照班级、专业等进行统一上课;其次,在完全学分制下,课外的体育俱乐部逐渐延伸到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虽然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各种体育选修课,以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由于在正式开展体育课教学时,教师会统一进行,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天气恶劣、体育设施故障等,就会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学生能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的理论知识技能,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进行实践练习,这就为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完全学分制对高校体育课有积极的影响。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目标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组织形式转变成体育俱乐部形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将常见的“示范型”教学手段转换成“指导型”、“知识型”教学,以此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与完全学分制的有效结合。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实现三个自由,二是实现三个指标,三是实现一张运动处方。其中三个自由是指学生自由选择运动时间,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三个指标是指学生每天实现1个小时的运动指标,掌握2种健身方法指标,每年通过1次体质检查指标;一张运动处方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制定一个健身方案。
(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
在完全学分制下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时要注意,在大学一、二年级体育应该设置成必修课,在三、四年级体育课设置成选修课,在每个学期的前两周,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个人爱好、运动能力、自由支配时间等,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让学生根据运动处方的要求,在体育俱乐部进行健身运动,学生去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时,要注意签到,以此当作评价时的活动统计次数,同时教师要时刻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指导、纠正,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至少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并在每一个学期的实训阶段,到体育俱乐部,进行测评,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合格的学生,等级2分,学生在校期间累计获得10个学分,在毕业时为学生颁发健康等级证书,并标明学生的体育特长、健康水平等。
四、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不足
(一)体育课评价内容简单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对高校体育课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首先,在评价内容方面,以运动技能实践评分为主,而理论知识和学生出勤情况,则看作平时成绩,最后纳入总成绩中。在实践课评价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运动项目的技能、关键技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学生评价,由于在实践课上,其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技能、技术的掌握情况上面,忽视了教学过程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理论考试方面,和以往的开卷考试相同,试题中关于体育知识的内容比较少,加上高校体育课中,长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导致学生严重缺乏体育的理论知识,在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无法对自身做出科学的指导,加上受出勤制度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成为了为分数而学习体育,而不是为锻炼而学习体育。
(二)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的高校体育课评价形式还比较单一,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同时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教师在期末进行一次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看似客观、公正,但是由于评价是单方面进行的,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这种单一形式的评价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影响。
(三)评价标准统一,缺失个性差异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其评分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统一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严格的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由于评价标准统一,没有对学生的客观差异进行考虑,从而造成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不同。评价标准统一后,就相当于按照一个量化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在身体上存在先天性差异,同时后天的学习情况、锻炼情况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必然会缺失公平性。
五、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 (一)构建“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必须改变以往的量化评价观念,量化评价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量化评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这种评价模式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时,应该树立“健康至上”的评级体系,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有效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有效结合,以此全过程督促学生学习。高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此,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一锤定音,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全面评价体育课内容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评价内容,应该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出发,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仅仅是从智力因素出发,并没有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考虑,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模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评价应该做到全面、客观,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情况、进步幅度、阶段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生在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后,必然会提高自身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高校体育课评价,不仅仅有教师评价这一种形式,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等形式,由于当前的高校体育课评价模式过于单一,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的评价必须确保多样化,在对学生进行评级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并将每次的评价情况记录下来,为最终评价打下良好基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的特长开发潜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不仅是一次评价,更是一次全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学生相互评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能在经常性评价中不断提高自身。
(四)注重体育课评价的人性化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注重人性化,严禁采用相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学生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是受先天原因的限制,仍未达到相关标准,如果将这部分学生看作不合格学生,必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其身体素质本身就好,在体育课上并没有认真的学习,在统一标准下,这部分学生却能得到良好的成绩,这必然会伤害到那些学习努力,却不能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因此,在高校体育课评价过程中,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在完全学分制下,要求高校体育课评价构建“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注重体育课评价的人性化,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概念,从而培养出身体素质良好、综合水平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宇航.高校素质教育下大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03):86-88.
[2]张信春.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运动,2015(11):102-103.
[3]李明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4]陈恩玉.高职院校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模式改革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1):73.
[5]李军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研究现状述评[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01):69-70.
[6]于洪.学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164-166.
[7]朱宏.大学体育推行完全学分制可行性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9):106-107.
[8]章罗庚.完全学分制下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9):45-4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体育课;评价
一、前言
随着完全学分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入,在新环境下,高校体育课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需要,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新的高校体育课评价体系,以此指导学生更加健康、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在以往的高校体育课评价中,往往会制定统一的标准,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应试化”、“竞技化”特点,在完全学分制下,这种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对此,高校必须制定一套更加符合学生全身心发展的评价模式进行体育课评价。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带来很大的改变,首先,在体育课组织形式上面,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都有一张自选课表,体育课已经不能跟以往一样,按照班级、专业等进行统一上课;其次,在完全学分制下,课外的体育俱乐部逐渐延伸到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虽然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各种体育选修课,以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由于在正式开展体育课教学时,教师会统一进行,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天气恶劣、体育设施故障等,就会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学生能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的理论知识技能,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进行实践练习,这就为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完全学分制对高校体育课有积极的影响。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目标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组织形式转变成体育俱乐部形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将常见的“示范型”教学手段转换成“指导型”、“知识型”教学,以此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与完全学分制的有效结合。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实现三个自由,二是实现三个指标,三是实现一张运动处方。其中三个自由是指学生自由选择运动时间,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三个指标是指学生每天实现1个小时的运动指标,掌握2种健身方法指标,每年通过1次体质检查指标;一张运动处方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制定一个健身方案。
(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
在完全学分制下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时要注意,在大学一、二年级体育应该设置成必修课,在三、四年级体育课设置成选修课,在每个学期的前两周,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个人爱好、运动能力、自由支配时间等,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让学生根据运动处方的要求,在体育俱乐部进行健身运动,学生去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时,要注意签到,以此当作评价时的活动统计次数,同时教师要时刻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指导、纠正,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至少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并在每一个学期的实训阶段,到体育俱乐部,进行测评,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合格的学生,等级2分,学生在校期间累计获得10个学分,在毕业时为学生颁发健康等级证书,并标明学生的体育特长、健康水平等。
四、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不足
(一)体育课评价内容简单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对高校体育课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首先,在评价内容方面,以运动技能实践评分为主,而理论知识和学生出勤情况,则看作平时成绩,最后纳入总成绩中。在实践课评价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运动项目的技能、关键技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学生评价,由于在实践课上,其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技能、技术的掌握情况上面,忽视了教学过程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理论考试方面,和以往的开卷考试相同,试题中关于体育知识的内容比较少,加上高校体育课中,长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导致学生严重缺乏体育的理论知识,在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无法对自身做出科学的指导,加上受出勤制度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成为了为分数而学习体育,而不是为锻炼而学习体育。
(二)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的高校体育课评价形式还比较单一,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同时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教师在期末进行一次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看似客观、公正,但是由于评价是单方面进行的,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这种单一形式的评价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影响。
(三)评价标准统一,缺失个性差异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其评分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统一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严格的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由于评价标准统一,没有对学生的客观差异进行考虑,从而造成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不同。评价标准统一后,就相当于按照一个量化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在身体上存在先天性差异,同时后天的学习情况、锻炼情况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必然会缺失公平性。
五、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 (一)构建“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必须改变以往的量化评价观念,量化评价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量化评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这种评价模式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时,应该树立“健康至上”的评级体系,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有效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有效结合,以此全过程督促学生学习。高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此,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一锤定音,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全面评价体育课内容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评价内容,应该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出发,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仅仅是从智力因素出发,并没有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考虑,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模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评价应该做到全面、客观,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情况、进步幅度、阶段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生在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后,必然会提高自身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高校体育课评价,不仅仅有教师评价这一种形式,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等形式,由于当前的高校体育课评价模式过于单一,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的评价必须确保多样化,在对学生进行评级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并将每次的评价情况记录下来,为最终评价打下良好基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的特长开发潜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不仅是一次评价,更是一次全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学生相互评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能在经常性评价中不断提高自身。
(四)注重体育课评价的人性化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注重人性化,严禁采用相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学生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是受先天原因的限制,仍未达到相关标准,如果将这部分学生看作不合格学生,必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其身体素质本身就好,在体育课上并没有认真的学习,在统一标准下,这部分学生却能得到良好的成绩,这必然会伤害到那些学习努力,却不能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因此,在高校体育课评价过程中,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在完全学分制下,要求高校体育课评价构建“健康至上”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注重体育课评价的人性化,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概念,从而培养出身体素质良好、综合水平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宇航.高校素质教育下大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03):86-88.
[2]张信春.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运动,2015(11):102-103.
[3]李明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4]陈恩玉.高职院校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模式改革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1):73.
[5]李军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研究现状述评[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01):69-70.
[6]于洪.学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164-166.
[7]朱宏.大学体育推行完全学分制可行性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9):106-107.
[8]章罗庚.完全学分制下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9):45-4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