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遗传学实验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教育形势的要求。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学习群体,他们学习的语言及文化环境等有别于其他学生。结合藏族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特点和西藏实际,提出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材建设、改革考试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藏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33
Abstract: Genetic experiment is a basic course required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systems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practical capac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a must-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as compare to the others. Integrating specific feature and reality of Tibetan students in studying genetic courses, authors indicated that improving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enhancing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ing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can further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hus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dependently work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enetic Experiment; Tibetan; Teaching Innovation; Creative Ability
0 引言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科学,也是农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以后完成专业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西藏历史悠久,藏民族的先贤和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藏文化,而且掌握较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在西藏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译作倘若亲代没遗传给子代,哪来亲子一样的兔唇);又如,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从发育过程研究,认为人类和鱼类有着间接的亲缘关系[2]。可见,藏民族很久以前就认识和了解有关遗传方面的种种现象。当代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接触的特殊语言氛围、文化氛围等有别于其他学生[3]。造就一批从事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农学专业人才,是西藏农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高校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开展了遗传学教学改革。但有关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针对藏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遗传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并没有报道过。笔者就针对藏族学生,探讨如何改进遗传学实验教学。
1 藏族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特点和环境分析
1.1 学习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在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不大善于开口,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题,他们的反应普遍要慢一些,且不善于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一般汉族学生听到教师提问时,大多数学生马上就能构思回答,但藏族学生在听取教师提问的同时,通常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藏民族语言习惯进行思考问题,再用汉语表达出来。譬如:当教师提出蛋白质合成的途径时,对于藏族学生来说,途径先以藏文理解为,转个弯可能更好回答该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藏族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交流,一味地听老师讲解,仍墨守着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个别学生害怕老师提问题,心理素质较差,应变能力不强。从成绩分析看,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内容掌握较好,而对一些思考性、理解性的问题则较为欠缺。考试复习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反反复复背诵一句或一段话的现象。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实践技能和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遗传学课程的掌握,更不能有效掌握实验技术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1.2 环境分析
由于民族原因,西藏存在着较复杂的双语社会语言环境[4]。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民族学生总是先借助于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来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理解外语作品内容开始是通过本族语作中介即心译来实现的[5],并且总是把母语规则不恰当地应用于目的语[6],致使藏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别于汉族学生。语言习惯是民族自身的重要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藏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藏族学生习惯以藏语言文字认知遗传学知识,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用汉语言进行授课,因此,对那些本没有打好汉语基础的藏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遗传学的内容,对于遗传学专业术语,更是不解其意,况且藏文日常用语当中,很少涉及诸如基因、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转录、翻译等概念,把专业术语直译成藏文,又不能完全表达基因等名词的内涵,也很难一时理解透彻,这如同藏文直译成汉文一样;同时,由于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趣和民族理念等原因,藏族学生形成了特殊的学习习惯,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别于其他民族;加之,目前以纯藏文撰写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相关内容及书籍较少,所以藏族学生在掌握遗传学知识方面同其他民族存在一定差距。 2 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改进教学方法
2.1.1 从实际出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加大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应从西藏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遗传学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在西藏农业生产实践中确实能用得上的内容。
(1)根据西藏农业院校现有实验室的条件及学生学习特点,对于部分不切合实际的实验内容进行删除,增设西藏特色作物方面的遗传学实验,选用青稞、小麦、油菜、荞麦等西藏特有的作物和藏药材等区域性植物,利用藏族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联系起来的问题,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实验主动性[7]。如举油菜方面的例子,学生都见过油菜,特别是在藏医学方面[8]对油菜、黄籽油菜利用研究等介绍很多,学生既从植物遗传学的学习中了解油菜的遗传变异规律,又从藏医学的学习中了解油菜的药用价值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启发、引导学生设计一些较新颖的实验内容。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实验方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3)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增加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诸如DNA提取、扩增与检测技术以及AFLP及SSR分析等实验,通过开设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了解遗传物质DNA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DNA操作技术[9]。
(4)开设综合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有关西藏特色作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到处理,最终进行排序,可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10];进行青稞、油菜等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11]。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12],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实践过程,保证了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1.2 加强师生之间课堂上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明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针对藏族学生学习特点,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观察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中,都要进行装片制作,对于取材方面,虽在课堂上讲解过,但少数学生对问题不加任何思索,也不愿开口向教师提问题,不理解为何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观察中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中用玉米雄穗作材料,对问题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只顾按步就操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显而易见的遗传学现象中,让学生理解遗传学知识,同时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总结实验教学时,总是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中的主题,教师应当根据藏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应变能力,采用多种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死板教书,一味地进行灌输,却不关心学生能否理解,时间长了学生自然感到厌倦乏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信息。
2.2 提高实验课的地位,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到上实验课,不少同学认为,可上也可以不上,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堂的“附属品”,甚至有个别同学干脆就不来上实验课,部分藏族学生在遗传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由于目前西藏农业院校普遍缺乏实习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一方面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实验课的地位,让学生认识上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实验课成绩在遗传学整门课中的比重,建议将实验课成绩占到遗传学总成绩的40%以上(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动手能力的考察成绩、考勤、学习态度等),学生若要取得这门课的高分,就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做到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整个过程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同步训练。
2.3 改革考试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课程考核机制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3]。不论是内地高校,还是西藏高等院校,目前,大都通过学生书面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没有突出实验操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14]。所以,难以调动学生平时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真实性,也无法用单一的纸笔测验来进行考核。因此,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全面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对实验成绩单独进行综合考评,其综合考评分占课程总成绩的40%~50%。
2.4 加强遗传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制作工作,切实提高实验效果
根据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编写内容与西藏实际相符合的实用性不错,操作性强,内容新颖的遗传学实验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现有教材的内容,都是围绕内地主栽作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缺乏对西藏特色作物的介绍,对于藏族学生来说不熟悉,甚至有些学生就没见过诸如水稻、棉花、大豆等作物,对作物没有直观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遗传学难度大。因此编写和制作适合西藏区域经济的遗传学实验教材意义重大。在适当时候,可以把遗传学实验教材翻译成藏文,以便藏族学生从本民族语言来进一步了解遗传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翻译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读本。 2.5 调整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素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实验课的引导。因此,现代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现有知识的传播者,自己必须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对一个实验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7];同时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和业务素质,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西藏农业院校承担遗传学课程的教师中,缺乏有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特别是民族教师,教师学历层次也普遍较低,教师只需按统编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安排实验即可,缺乏针对性和实操性。这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要引进和挑选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承担实践课和实验课。另外,通过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在职称评审时从政策上适当向实验人员倾斜,采取专门设置实践教学教师岗位等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15]。
3 结语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也就是要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打实学生的基础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16]。藏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接触的特殊语言氛围、文化氛围等有别于其他学生。通过改进遗传学教学方法、方式,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藏族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遗传学知识,跟上遗传学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民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要求藏族教师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藏语言来解释各种专业知识和名词(针对藏族班),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汉语文基础差而导致的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不透,也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农牧民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各种专业较强的问题[17]。此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继续发扬和继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遗传学,特别是植物遗传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促使藏民族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翀,陈瑶生,张细权,等.动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和效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
[2] 张天锁.西藏古代科技简史编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40-42.
[3] 赵其娟,赵其顺.藏族学生学习外语的优势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7,27(6):115-117.
[4] 顿珠旦增.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J].西藏研究,2006(2):73-82.
[5]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1-32.
[6] 杨小峻,刘凯.西藏高等教育研究[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274-275.
[7] 熊大胜,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2005,27(5):811-814.
[8] 扎西.四部医典要点[M].西藏:西藏民族出版社,1998:159-160.
[9] 冯九焕,张桂权,刘向东,等.本科遗传学实验课开设模式探讨——遗传学综合性实验[J].中国农业教育,2003(1):29-30
[10] 洪彩霞,肖建富,石春海.改进遗传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27-29.
[11] 李亚娟,郭海滨,刘向东.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55-257.
[12] 李宗芸,潘沈元,朱必才,等.遗传学课程群的设置和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74-75.
[13] 曹宁,杨葳,杨革非.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9(16):421-422.
[14] 周清元,何凤发,殷加明,等.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169-172.
[15] 杨友才,刘目前,王水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4):81-83.
[16] 乔守怡,王喜忠,赵寿元.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与展望[A].教育部高教司.挑战、探索、实践:第3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81-86.
[17] 白玛卓嘎.我院基础藏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探讨[J].西藏农牧学院学报,2003(增刊):42-43.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藏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33
Abstract: Genetic experiment is a basic course required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systems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practical capac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a must-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as compare to the others. Integrating specific feature and reality of Tibetan students in studying genetic courses, authors indicated that improving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enhancing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ing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can further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hus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dependently work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enetic Experiment; Tibetan; Teaching Innovation; Creative Ability
0 引言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科学,也是农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以后完成专业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西藏历史悠久,藏民族的先贤和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藏文化,而且掌握较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在西藏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译作倘若亲代没遗传给子代,哪来亲子一样的兔唇);又如,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从发育过程研究,认为人类和鱼类有着间接的亲缘关系[2]。可见,藏民族很久以前就认识和了解有关遗传方面的种种现象。当代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接触的特殊语言氛围、文化氛围等有别于其他学生[3]。造就一批从事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农学专业人才,是西藏农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高校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开展了遗传学教学改革。但有关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针对藏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遗传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并没有报道过。笔者就针对藏族学生,探讨如何改进遗传学实验教学。
1 藏族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特点和环境分析
1.1 学习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在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不大善于开口,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题,他们的反应普遍要慢一些,且不善于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一般汉族学生听到教师提问时,大多数学生马上就能构思回答,但藏族学生在听取教师提问的同时,通常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藏民族语言习惯进行思考问题,再用汉语表达出来。譬如:当教师提出蛋白质合成的途径时,对于藏族学生来说,途径先以藏文理解为,转个弯可能更好回答该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藏族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交流,一味地听老师讲解,仍墨守着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个别学生害怕老师提问题,心理素质较差,应变能力不强。从成绩分析看,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内容掌握较好,而对一些思考性、理解性的问题则较为欠缺。考试复习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反反复复背诵一句或一段话的现象。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实践技能和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遗传学课程的掌握,更不能有效掌握实验技术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1.2 环境分析
由于民族原因,西藏存在着较复杂的双语社会语言环境[4]。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民族学生总是先借助于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来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理解外语作品内容开始是通过本族语作中介即心译来实现的[5],并且总是把母语规则不恰当地应用于目的语[6],致使藏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别于汉族学生。语言习惯是民族自身的重要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藏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藏族学生习惯以藏语言文字认知遗传学知识,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用汉语言进行授课,因此,对那些本没有打好汉语基础的藏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遗传学的内容,对于遗传学专业术语,更是不解其意,况且藏文日常用语当中,很少涉及诸如基因、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转录、翻译等概念,把专业术语直译成藏文,又不能完全表达基因等名词的内涵,也很难一时理解透彻,这如同藏文直译成汉文一样;同时,由于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趣和民族理念等原因,藏族学生形成了特殊的学习习惯,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别于其他民族;加之,目前以纯藏文撰写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相关内容及书籍较少,所以藏族学生在掌握遗传学知识方面同其他民族存在一定差距。 2 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改进教学方法
2.1.1 从实际出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加大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应从西藏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遗传学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在西藏农业生产实践中确实能用得上的内容。
(1)根据西藏农业院校现有实验室的条件及学生学习特点,对于部分不切合实际的实验内容进行删除,增设西藏特色作物方面的遗传学实验,选用青稞、小麦、油菜、荞麦等西藏特有的作物和藏药材等区域性植物,利用藏族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联系起来的问题,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实验主动性[7]。如举油菜方面的例子,学生都见过油菜,特别是在藏医学方面[8]对油菜、黄籽油菜利用研究等介绍很多,学生既从植物遗传学的学习中了解油菜的遗传变异规律,又从藏医学的学习中了解油菜的药用价值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启发、引导学生设计一些较新颖的实验内容。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实验方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3)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增加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诸如DNA提取、扩增与检测技术以及AFLP及SSR分析等实验,通过开设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了解遗传物质DNA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DNA操作技术[9]。
(4)开设综合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有关西藏特色作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到处理,最终进行排序,可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10];进行青稞、油菜等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11]。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12],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实践过程,保证了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1.2 加强师生之间课堂上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明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针对藏族学生学习特点,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观察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中,都要进行装片制作,对于取材方面,虽在课堂上讲解过,但少数学生对问题不加任何思索,也不愿开口向教师提问题,不理解为何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观察中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中用玉米雄穗作材料,对问题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只顾按步就操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显而易见的遗传学现象中,让学生理解遗传学知识,同时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总结实验教学时,总是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中的主题,教师应当根据藏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应变能力,采用多种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死板教书,一味地进行灌输,却不关心学生能否理解,时间长了学生自然感到厌倦乏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信息。
2.2 提高实验课的地位,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到上实验课,不少同学认为,可上也可以不上,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堂的“附属品”,甚至有个别同学干脆就不来上实验课,部分藏族学生在遗传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由于目前西藏农业院校普遍缺乏实习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一方面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实验课的地位,让学生认识上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实验课成绩在遗传学整门课中的比重,建议将实验课成绩占到遗传学总成绩的40%以上(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动手能力的考察成绩、考勤、学习态度等),学生若要取得这门课的高分,就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做到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整个过程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同步训练。
2.3 改革考试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课程考核机制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3]。不论是内地高校,还是西藏高等院校,目前,大都通过学生书面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没有突出实验操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14]。所以,难以调动学生平时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真实性,也无法用单一的纸笔测验来进行考核。因此,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全面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对实验成绩单独进行综合考评,其综合考评分占课程总成绩的40%~50%。
2.4 加强遗传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制作工作,切实提高实验效果
根据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编写内容与西藏实际相符合的实用性不错,操作性强,内容新颖的遗传学实验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现有教材的内容,都是围绕内地主栽作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缺乏对西藏特色作物的介绍,对于藏族学生来说不熟悉,甚至有些学生就没见过诸如水稻、棉花、大豆等作物,对作物没有直观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遗传学难度大。因此编写和制作适合西藏区域经济的遗传学实验教材意义重大。在适当时候,可以把遗传学实验教材翻译成藏文,以便藏族学生从本民族语言来进一步了解遗传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翻译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读本。 2.5 调整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素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实验课的引导。因此,现代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现有知识的传播者,自己必须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对一个实验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7];同时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和业务素质,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西藏农业院校承担遗传学课程的教师中,缺乏有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特别是民族教师,教师学历层次也普遍较低,教师只需按统编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安排实验即可,缺乏针对性和实操性。这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要引进和挑选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承担实践课和实验课。另外,通过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在职称评审时从政策上适当向实验人员倾斜,采取专门设置实践教学教师岗位等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15]。
3 结语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也就是要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打实学生的基础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16]。藏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接触的特殊语言氛围、文化氛围等有别于其他学生。通过改进遗传学教学方法、方式,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藏族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遗传学知识,跟上遗传学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民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要求藏族教师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藏语言来解释各种专业知识和名词(针对藏族班),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汉语文基础差而导致的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不透,也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农牧民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各种专业较强的问题[17]。此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继续发扬和继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遗传学,特别是植物遗传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促使藏民族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翀,陈瑶生,张细权,等.动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和效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
[2] 张天锁.西藏古代科技简史编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40-42.
[3] 赵其娟,赵其顺.藏族学生学习外语的优势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7,27(6):115-117.
[4] 顿珠旦增.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J].西藏研究,2006(2):73-82.
[5]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1-32.
[6] 杨小峻,刘凯.西藏高等教育研究[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274-275.
[7] 熊大胜,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2005,27(5):811-814.
[8] 扎西.四部医典要点[M].西藏:西藏民族出版社,1998:159-160.
[9] 冯九焕,张桂权,刘向东,等.本科遗传学实验课开设模式探讨——遗传学综合性实验[J].中国农业教育,2003(1):29-30
[10] 洪彩霞,肖建富,石春海.改进遗传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27-29.
[11] 李亚娟,郭海滨,刘向东.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55-257.
[12] 李宗芸,潘沈元,朱必才,等.遗传学课程群的设置和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74-75.
[13] 曹宁,杨葳,杨革非.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9(16):421-422.
[14] 周清元,何凤发,殷加明,等.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169-172.
[15] 杨友才,刘目前,王水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4):81-83.
[16] 乔守怡,王喜忠,赵寿元.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与展望[A].教育部高教司.挑战、探索、实践:第3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81-86.
[17] 白玛卓嘎.我院基础藏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探讨[J].西藏农牧学院学报,2003(增刊):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