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以幼儿学习经验重新组合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启迪幼儿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新型教育。幼儿园应该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每个孩子先天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外部环境。园内的花草树木、各种功能的玩具和体育器械、饲养区、种植区,宽阔的活动场所等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②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创设首先要做到富有新意,所谓富有新意就是无论活动室的布置,还是各活动角的设置,从形式到内容都应是常换常新,使幼儿产生新鲜、独特等好感,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发展。创设环境还要做到激发想象,使幼儿常处于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暇想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使孩子不拘一种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产生一种不愿意重复别人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以引导。例如:画太阳,一般都是画成红色的太阳,有的孩子却把太阳涂成蓝色或绿色,细心的教师了解了情况,原来是天气炎热,孩子希望天气凉爽,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教师表扬了这种敢于出新,大胆想象的孩子。创新,首先要有美好的愿望。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电教设备会为幼儿了解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提供便捷的途径,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启迪幼儿智慧,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氛围。
有关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做创新型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尊重幼儿意 愿,让幼儿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形成安全感。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支持鼓励幼儿创新,善于捕捉幼儿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二、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一)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宗旨。创新是一种对原有或现有信息要素重新组合的活动,要基于对原有信息要素的把握才能完成。由于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有限,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幼儿不受羁绊,敢于求异,善于探索信息的重新组合方式的一种心理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二)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及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得以实现。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可通过以下几项内容予以实现:①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包括听编儿歌、创编舞蹈、歌表演、意愿画及原经验迁移活动等等。②学习形式多样化,指教师提出某种要求,引导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按照各自设计的若干途径达到该要求,如教师提出:“春天真美!”于是有的幼儿采用朗诵赞美的方法加以表现,有的幼儿或歌或舞或绘画加以表现。③发散思维训练活动,包括活动区、游戏、一果多因、探究活动等。游戏是培养儿童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儿童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如儿童在“过家家”、“搭积木”等活动中,就容易运用到创新性的思维。很少有喜欢多次摆同一形状事物的孩子。还如,教师随意画一种符号,启发幼儿“这像什么”,鼓励幼儿想象出各种不同答案,再如“围绕怎样加快开水的降温速度”这一问题,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开展一果多因的探究活动。
(三)发现学习、求异学习、质疑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略。
发现学习要求幼儿亲身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确立假设、上升到概念、转化为活动能力四个阶段。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探索发现的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遵循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发现概念→迁移运用的基本程序。这样有助于幼儿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的尝试。求异学习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幼儿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帮助幼儿克服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善于求异的思维方式。例如从认识卡片上的一种鸟,想到天空飞的许多鸟,还有水里游的鸟,会飞的鸟,会跑的鸟,生活中像鸟的东西等等。质疑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巧设谬误,引导幼儿激疑、质疑、自谬,从而培养不受羁绊,不墨守陈规的意识。
三、把握时机,引导幼儿创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曲线不是很舒缓的,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创新蕴含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而要产生创造的火花,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意识。教师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适度的进行引导,使孩子的思维呈跳跃式上升,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四、范例的恰当运用和开放式提问是创新教育研究的问题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传统教育往往将示范与范例作为主要的应用较广的教育方法。无可否认,示范与范例对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品德行为起着积极作用。但对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负面效应就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时常可见,一个班四十多个幼儿在乐声中完全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整齐划一的舞蹈;某班三十几个孩子画了同主题的美术作品,从内容到构图,到用色上千篇一律。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隐匿着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请慎用范例。开放式提问相对于封闭式提问而言,其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可供学习者有广泛地思考余地,可用多种方式答案答题,而传统教育往往以封闭式提问,锁定幼儿的思维,如某教师指着若干个不同的杯子提问“这是什么”,这种封闭式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杯子”。再如某教师提问:“冰融化变成什么?”幼儿答“变成了春天”,教师则提出否定答案“变成水”。如果能设计为“你看到了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即可回答杯子的名称,又可回答杯子的数量、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若第二个教师能肯定幼儿“变成了春天”的答案,我们的教育就将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要让幼儿的想象在最广阔的空间里遨游,让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为日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越来越有成效。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每个孩子先天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外部环境。园内的花草树木、各种功能的玩具和体育器械、饲养区、种植区,宽阔的活动场所等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②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创设首先要做到富有新意,所谓富有新意就是无论活动室的布置,还是各活动角的设置,从形式到内容都应是常换常新,使幼儿产生新鲜、独特等好感,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发展。创设环境还要做到激发想象,使幼儿常处于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暇想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使孩子不拘一种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产生一种不愿意重复别人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以引导。例如:画太阳,一般都是画成红色的太阳,有的孩子却把太阳涂成蓝色或绿色,细心的教师了解了情况,原来是天气炎热,孩子希望天气凉爽,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教师表扬了这种敢于出新,大胆想象的孩子。创新,首先要有美好的愿望。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电教设备会为幼儿了解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提供便捷的途径,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启迪幼儿智慧,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氛围。
有关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做创新型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尊重幼儿意 愿,让幼儿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形成安全感。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支持鼓励幼儿创新,善于捕捉幼儿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二、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一)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宗旨。创新是一种对原有或现有信息要素重新组合的活动,要基于对原有信息要素的把握才能完成。由于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有限,幼儿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幼儿不受羁绊,敢于求异,善于探索信息的重新组合方式的一种心理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二)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及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是幼儿期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得以实现。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可通过以下几项内容予以实现:①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包括听编儿歌、创编舞蹈、歌表演、意愿画及原经验迁移活动等等。②学习形式多样化,指教师提出某种要求,引导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按照各自设计的若干途径达到该要求,如教师提出:“春天真美!”于是有的幼儿采用朗诵赞美的方法加以表现,有的幼儿或歌或舞或绘画加以表现。③发散思维训练活动,包括活动区、游戏、一果多因、探究活动等。游戏是培养儿童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儿童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如儿童在“过家家”、“搭积木”等活动中,就容易运用到创新性的思维。很少有喜欢多次摆同一形状事物的孩子。还如,教师随意画一种符号,启发幼儿“这像什么”,鼓励幼儿想象出各种不同答案,再如“围绕怎样加快开水的降温速度”这一问题,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开展一果多因的探究活动。
(三)发现学习、求异学习、质疑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略。
发现学习要求幼儿亲身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确立假设、上升到概念、转化为活动能力四个阶段。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探索发现的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遵循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发现概念→迁移运用的基本程序。这样有助于幼儿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的尝试。求异学习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幼儿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帮助幼儿克服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善于求异的思维方式。例如从认识卡片上的一种鸟,想到天空飞的许多鸟,还有水里游的鸟,会飞的鸟,会跑的鸟,生活中像鸟的东西等等。质疑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巧设谬误,引导幼儿激疑、质疑、自谬,从而培养不受羁绊,不墨守陈规的意识。
三、把握时机,引导幼儿创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曲线不是很舒缓的,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创新蕴含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而要产生创造的火花,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意识。教师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适度的进行引导,使孩子的思维呈跳跃式上升,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四、范例的恰当运用和开放式提问是创新教育研究的问题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传统教育往往将示范与范例作为主要的应用较广的教育方法。无可否认,示范与范例对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品德行为起着积极作用。但对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负面效应就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时常可见,一个班四十多个幼儿在乐声中完全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整齐划一的舞蹈;某班三十几个孩子画了同主题的美术作品,从内容到构图,到用色上千篇一律。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隐匿着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请慎用范例。开放式提问相对于封闭式提问而言,其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可供学习者有广泛地思考余地,可用多种方式答案答题,而传统教育往往以封闭式提问,锁定幼儿的思维,如某教师指着若干个不同的杯子提问“这是什么”,这种封闭式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杯子”。再如某教师提问:“冰融化变成什么?”幼儿答“变成了春天”,教师则提出否定答案“变成水”。如果能设计为“你看到了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即可回答杯子的名称,又可回答杯子的数量、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若第二个教师能肯定幼儿“变成了春天”的答案,我们的教育就将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要让幼儿的想象在最广阔的空间里遨游,让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为日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越来越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