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东周贵族墓地铜匜的保护修复研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過对鹤壁淇县东周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匜,根据铜匜自身存在的病害特征和调查分析结果,制定了保护修复技术路线,运用传统修复技术在当前保护修复理念的原则下,对青铜匜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让文物以良好的状况更长久地保存下来,充分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北部,在鹤壁市淇县西岗乡宋庄村东、方寨村南,淇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西距卫国故城约十公里,南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纣王墓约一公里,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08年,经初步发掘和分析,认定为卫国贵族的墓地。在已发掘的10余座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陪葬器物等文物共3000余件,许多编钟、甑、匜等器皿纹路清晰、制作精美。宋庄墓地对研究我国东周的历史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贵族阶层的丧葬习俗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此次保护修复的铜匜出土于M10,是该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中一件较为珍贵的随葬品,在河南省第五期青铜器修复培训班陈家昌老师和马新民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实施了保护与修复。
  ●   基本信息和价值评估
  1.基本信息
  铜匜  编号2009QSM10:11,该匜破碎严重,碎为7块,残片大块25、小块5厘米不等,器体较薄且矿化严重,经过拼对可辨,铜匜呈椭圆形,“U”形流,尾部有一环形耳鋬,弧形壁下收,底有四兽足,其中一足缺失,铜匜一侧残缺5×10厘米,底和壁均有小面积缺失,通体绿色锈蚀,光素无纹。重量400克。
  2.保存现状
  该匜由M10发掘出土,出土时破碎为7块,有四个兽足,三足残断,一足缺失,残片遭到挤压而变形,底和腹部开裂缺失。经过前期简单的清洗之后,登记基本的信息资料,照相绘图,然后收藏于文物库房内,一直未作进一步的修复保护处理。
  铜匜通体锈蚀,以浅绿色锈蚀为主,相间有蓝色锈蚀,浅绿色锈分布均匀且较致密,蓝色锈呈颗粒状,有白色钙化土锈板结附着物,底部有黑色烧蚀附着物,通体光素无纹,虽通体锈蚀、钙化,但是器型轻薄。匜底有四牛形底座,底座与匜身内壁可见规整铆钉痕,为典型后铸铆钉结构,内壁铆钉规整非浇口,底部下连牛形动物附件,铆钉溢铜包裹动物底座支柱。可见,牛形动物附件和匜身应为预先独立铸造而成,匜身预留有铸孔,牛形动物附件上预铸支柱,浇注铆钉时,两者同时与铆钉铸接,通过铆钉连接为一整体。
  3.价值评估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盛于东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匜是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
  这件出土于淇县东周贵族墓地的铜匜是当时上层贵族阶级礼器用品,是权力阶层的象征,该器器型较薄,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而且地域和时代特征明显,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此铜匜出土中原腹地,是该墓墓群随葬青铜文物组成中的一件,对探讨东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共同融合构成中原文化体系,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   锈蚀物、污染物检测分析
  保护修复前对铜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是对其保存现状的科学评估,由于分析检测的结果将直接或间接指导铜匜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前期器物外表观察、探讨和多角度照相存档的基础上选取3处锈蚀样品用手术刀细心剥离,样品编号分别是:
  编号01样品:残片内壁绿色锈蚀
  编号02样品:流部绿色锈蚀
  编号03样品:兽足内范土
  标明所在具体位置、颜色并装入自封袋内以备检测分析。
  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显微分析仪等手段,对金属器物的合金成分、金相显微结构及锈蚀物基本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检测,并根据病害分析结果对青铜器病害机理进行简要分析。
  绿色锈蚀是孔雀石,属于无害锈,而且它们的存在会使青铜器表面包裹一层锈蚀物保护层,使锈蚀活动不再进一步发展。
  依据对金属结构和重点锈蚀样品的检测分析,以及请教专家老师的现场调查观测,器物的绿色锈层稳固,附着力强,对铜匜而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深蓝色锈蚀附着与附着的土锈堆积除有碍观瞻外无损铜匜整体的安全性,出土后在库房内存放,表层所有锈蚀没有发现变异现象,性质比较稳定,故决定暂缓进一步的处理。
  青铜匜为铅锡青铜,含铅量很低,浇口分散在底部与下腹交界的底模线处,铸造过程中铅锡在铜液内分布不均衡造成铜匜上下铅锡含量有所差异,受外力作用器底部位开裂破碎,腹部碎片,部分扭曲变形,因此保护修复的主要任务是无损矫形和低温焊接修复成形。
  ●    保护修复处理步骤
  结合观测调查分析和仪器检测分析结果,为青铜匜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方法论指导,进一步制定出详细的技术操作步骤。
  1.基本信息的采集:包括有发掘出土时的器物编号、入库临时登记号、名称、来源、时代、质地等,仔细测量各部位的尺寸,做好文字详细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拍照留存。另外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注意做好修复日志,包括日常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难题的方法等。
  2.收藏保存情况及分析检测:金属文物出土时的现状和收藏情况,尤其是文物保存大环境变动之后,器表锈饰物的稳定与变化作为一个详细观测的重点,这是决定保留有益锈维持现状不变,还是去除已经损害器物健康或正向无益文物长久生存蔓延发展的有害锈层问题的关键所在。检测室借助精密仪器分析鉴定器物内部合金构造成分和判别锈蚀物优劣,为下一步保护修复文物提供科学依据。   3.器物的清理:对个别有碍文物观瞻的附着锈蚀、表面污染物小心清理,其余稳定性能很好的锈蚀层加以保留;断面在地下长期受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侵袭形成一层土垢薄锈,不利于比拼接合,可用医用手术刀和超声波去除。
  4.拼接:器物残留断块进行比对拼合,目的是了解器物现存及缺块的基本情况,弄清各残片的位置及变形程度,修复保护工作的难易和必须的前期準备等做到心中有数。
  5.矫形焊接:矫形是为了给下一步的残片焊接做准备。对于这件铜匜器型较薄,破碎严重且扭曲变形,矫形是从底部开始的,使用“C”形钳将变形碎片加力固定,使其逐步复位,用铁丝拉紧固定,反复多次将其逐步还原。逐片找出变形的点,变形来自从上向下和横向的强大外力促使铜匜扭曲,导致破碎。使用相同的方法将变形处复原,经过比对发现,中间还有5×10厘米缺失,最大问题是残片及腹部留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很难把它们整合到合适的位置,单个残片及断块之间除用铁丝外,还需用C形钳、推拉钳和推拉杆等长时间加力固定,甚至要借助一次或多次的焊接来巩固整形成绩,铜匜腹部的矫形费时最长,而且相比其他部位反弹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力度的缓急和加压时间的长短是矫形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6.补缺:断片缺损处应用铜皮、原子灰或环氧腻子进行补全,缺失的兽蹄足部分采用熟石膏及硅橡胶翻模手工雕刻的办法完成,恢复文物艺术品的完整性。
  7.调色作旧:补缺打磨平整后,依据器物补配区域的锈色深浅调出相应的色彩,外表近似,内部加以识别。
  8.封护:铜匜采用的封护材料是丙烯酸类,浓度为1%—3%的B-72丙酮溶液,室温通风处酌情刷涂或喷涂一至多遍,避免造成器表色彩的偏差。
  通过对铜匜的科学保护与修复,由青铜残片整合成一件精美的文物,从而使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得到再现,表面的清洗保留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锈色,给人以美感,充分体现了铜匜的艺术效果。附着在铜匜上的锈蚀经过金属结构和重点锈蚀样品的检测分析,以及请教专家老师的现场调查观测。经检测属于无害锈,依据器物的锈层稳固、附着力强,且表层所有锈蚀没有发现变异现象,性质比较稳定,对铜匜而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决定暂缓进一步的处理。封护处理则增加了器物的强度,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器物的寿命,达到了科学保护文物的目的。另外,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的这次保护修复处理,只是一次阶段性工作,对文物的保护来讲,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日常性的维护,经常性的维护工作才是延长文物寿命的最重要的措施。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北虢国博物馆)
其他文献
在文物库房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纸质文物初次入库,还是出库的纸质文物归库,都会遇到是否需要对纸质文物进行集中消毒以及如何选择消毒方法的问题。不少中小博物馆由于消毒设备不齐全、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文物保管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等因素,直接忽略了对“外来”文物进行消毒的程序,而直接入库。如此,文物库房的整体环境面临极大的污染风险,也给库房内的文物清洁与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  纸质文物化学成分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
期刊
侨批是集书信、汇款于一体的邮政快递,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记忆文化遗产,是我国侨乡与华侨所在国家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华侨史、邮政史和经济史的珍贵资料。本文分析民间收藏近现代闽南侨批包含的相关信息,并解读侨批之于泉州地区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侨批,又叫番批、银信。《辞海》中,番的解释为旧时对西方边境各族的称呼,亦为外族的通称,又以指来自外族或外国的事物;银,是作为货币流通的银子或银币;
期刊
2007年,长沙博物馆与宁乡县文管所进行了一次馆际调拨,一件极其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海兽葡萄纹铜镜得以进入长沙博物馆收藏。以此为契机,长沙博物馆对该馆藏所有铜镜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梳理,并编撰成书。本文作者因此对唐代葡萄镜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和研究。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这面唐代孔雀葡萄纹铜镜(图1),出土于长沙宁乡县黄材镇的唐墓,该面铜镜直径18、厚达1.6厘米,重708克。狻猊钮,主题纹饰为以一饰细点
期刊
唐寅是画史上有名的“明四家”之一,他天资纵逸,绘画面貌丰富多样,山水、人物、花鸟均擅,而山水有学“元四家”和受沈周影响的文人风格,也有学南宋院体又受周臣影响的近院体风格。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垂虹别意图》(图1)以往被认为是唐寅真迹,此图题跋者众多,皆当时的吴门文人,但细察此图画法,与唐寅山水的风格笔法有别,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垂虹别意图》简介  此卷为纸本墨笔,纵30.5、横
期刊
唐代已出现洮砚。上世纪20年代,安徽发现一方唐代箕斗形洮砚,以实物论证了唐代确有洮砚。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这里说的“临洮”即指洮砚。洮砚被列入“四大名砚”是在北宋。宋代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的《砚谱》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四大名砚”从此被确立下
期刊
2010年冬,“青花王子”张浦生先生率上海社科院研究生班的19名学生到北京大都会馆参观古陶瓷展览。青瓷邨的一件旧藏引起张老极大的兴趣,他当即决定现场给同学们开课(图1),即兴讲解这件令他爱不释手的古陶瓷精品——明洪武时期的酱釉瓷爵。  这件酱釉瓷爵通高10.1、长11、宽6厘米。器物接胎捏塑成型。器型规整,双柱无鋬、尖流圆尾。器身通体薄胎施酱油,表面可见明显的使用、把玩痕迹。深褐色釉衣在光线充足时
期刊
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为“博古”。“博古画”,典出于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乃谓博通古代器物。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命人将宣和殿所藏古物,编绘成《宣和博古图》二十卷。后来凡对印拓或仿摹钟鼎等古器物的画通称“博古画”。  宋代以来金石学兴起,对古器物的研究与鉴赏活动培养了人们对文物的审美取向,反映到艺术活动中就是以“博古图”为代表的文物题材绘画的产
期刊
现代博物馆是展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文物收藏、研究以及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全方位展示文物展品价值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而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现代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作用,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创新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打造精品陈列,更好地凸显城市文化的品格和魅力。  传统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单一的图片或实物展示来向人们传递信息,人们对
期刊
历史上三次中原移民南迁与徽州本土文化的结合,共同推动了独具一格的徽文化的形成;徽派建筑墙头画作为徽州图画中极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其内容主题的形成均与当地居民思想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既体现了崇文尚经的儒学礼教,以利为义的徽商精神,亦表现了尊祖敬宗的宗族观念,更蕴含了多神供奉的信仰文化。  ● 徽州起源及徽州婺源简介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在行政建制上,徽州地区自秦灭六
期刊
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在晚清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是最高决策人和实际统治者。她政治上把持朝政,生活上却尽显女性柔情。她喜欢花和华美的服饰,爱好京戏、摄影,还不时写字作画、舞文弄墨,对于瓷器,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  “慈禧瓷器”是对慈禧所处时代烧造瓷器的一种统称,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是指在慈禧当政期间景德镇御窑厂遵照朝廷指令烧造的各类宫廷用瓷,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