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主体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规划下的土地利用的核心是耕地保护,并且传统规划下的土地利用指标主要强调对土地的刚性控制,这种传统的土地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规划转型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地规划的基本认知、面临的新形势和转型发展,仅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规划;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160-01
引言
面对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对接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我国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转型。
1 土地规划的基本认知
1.1 土地规划的历程
自《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三次修改和完善。第一次修改是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一年之后,这次修改对土地规划初步建立了一个体系框架,主要由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的农田土地开发等专项规划构成;第二次修改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次修改建立了土地规划实施的基本制度;第三次修改开始于2005年,这次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土开发的格局变化。
1.2 土地规划的定位
土地规划是对某一区域土地的利用进行提前计划和安排,根据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协调组织。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对象是全行政区域内地各类土地,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体系。通过对土地的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统筹安排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3 土地规划的功能
规划一般是使用的“五定方案”,分别是定性、用、量、位、序,土地规划的本质就是对土地进行未来的分配。最大的目的就是不仅要遵守“四重框架”中各种条件的约束,还要是利益达到最大,就是使很多的内容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对土地进行规划可以使用数学的模型,把会对土地产生影响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定的参量来进行表示,把可控的量和不可控制的量区分开,把可控制的量作为未知的量,按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使用数学的公式进行表达。通常情况下,把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就是把多个目标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经济和生态等效益的问题。
2 土地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2.1 人口新变化
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我国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增人口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因此,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进行重新调整。除此之外,就目前对我国人口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男女比例失衡和人口出生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据相关人员估计,到2050年,我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国家。因此,为了适应人口的变化,必须对土地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
2.2 经济新常态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必须进行适度的改革和调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面临着一种新常态,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必须对土地规划进行必要的转型和发展。
2.3 新型城镇化
最近这些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比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还要快,建设用地规划的效率也非常的低。很多的城市不断的进行扩张,使马路和工业园区等占地的面积都过大,使建成区的人口较少。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城镇建成区的面积增长的速度比城镇人口的还快,农村的人口减少了很多,但是使用的土地却增加了不少。一些土地只依赖于土地的收入,使土地的使用更加的粗糙,使土地资源浪费了很多,使国家的粮食和安全都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也使地方的债务增大。
3 土地规划的转型发展
3.1 向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转型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结合,将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确保土地生产力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保障土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和土地损毁六大问题提出土地综合可持续利用规划,加大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修复,积极引导土地规划设计朝生产、生活、生态与景观结合、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为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以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使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土地利用上得到统一和协调,持续满足人们对土地的各种需要。同时,土地规划要以保持区域特色可持续,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核心理念,在东部基本农田区施行优质精细型土地规划,在中部粮食主产区施行增量经济型土地规划,在西部生态脆弱区施行保质生态型土地规划。
3.2 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规划转型
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使土地利用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无形的推动下,市场的经济条件不能预见的影响因素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因素也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土地规划中要结合一定的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合理的解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后,投资主体的种类和进行规划的预测的不确定,就确定了现在这个市场的土地利用理念应该应用土地的规划之中。处理规划与市场的关系需要达成的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土地要進行利用的数量结构要符合行业的用地的需要;二是土地进行利用的空間结构要满足行业用地的区位的要求;三是因为现在产业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也要随着变化而变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规划需要进行转型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就是市场,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经济。所以,土地利用的规划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发展。
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土地的规划转型发展研究,使土地规划向着可持续利用规划转型和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规划转型,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龚华,李贵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转型研究——基于深圳市的经验与启发[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25-30.
[2] 严金明.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6,01:37-42.
[3] 王丽慧,何芳军,陈庆丰.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6:18-19.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规划;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160-01
引言
面对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对接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我国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转型。
1 土地规划的基本认知
1.1 土地规划的历程
自《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三次修改和完善。第一次修改是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一年之后,这次修改对土地规划初步建立了一个体系框架,主要由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的农田土地开发等专项规划构成;第二次修改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次修改建立了土地规划实施的基本制度;第三次修改开始于2005年,这次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土开发的格局变化。
1.2 土地规划的定位
土地规划是对某一区域土地的利用进行提前计划和安排,根据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协调组织。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对象是全行政区域内地各类土地,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体系。通过对土地的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统筹安排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3 土地规划的功能
规划一般是使用的“五定方案”,分别是定性、用、量、位、序,土地规划的本质就是对土地进行未来的分配。最大的目的就是不仅要遵守“四重框架”中各种条件的约束,还要是利益达到最大,就是使很多的内容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对土地进行规划可以使用数学的模型,把会对土地产生影响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定的参量来进行表示,把可控的量和不可控制的量区分开,把可控制的量作为未知的量,按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使用数学的公式进行表达。通常情况下,把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就是把多个目标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经济和生态等效益的问题。
2 土地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2.1 人口新变化
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我国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增人口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因此,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进行重新调整。除此之外,就目前对我国人口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男女比例失衡和人口出生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据相关人员估计,到2050年,我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国家。因此,为了适应人口的变化,必须对土地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
2.2 经济新常态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必须进行适度的改革和调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面临着一种新常态,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必须对土地规划进行必要的转型和发展。
2.3 新型城镇化
最近这些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比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还要快,建设用地规划的效率也非常的低。很多的城市不断的进行扩张,使马路和工业园区等占地的面积都过大,使建成区的人口较少。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城镇建成区的面积增长的速度比城镇人口的还快,农村的人口减少了很多,但是使用的土地却增加了不少。一些土地只依赖于土地的收入,使土地的使用更加的粗糙,使土地资源浪费了很多,使国家的粮食和安全都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也使地方的债务增大。
3 土地规划的转型发展
3.1 向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转型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结合,将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确保土地生产力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保障土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和土地损毁六大问题提出土地综合可持续利用规划,加大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修复,积极引导土地规划设计朝生产、生活、生态与景观结合、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为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以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使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土地利用上得到统一和协调,持续满足人们对土地的各种需要。同时,土地规划要以保持区域特色可持续,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核心理念,在东部基本农田区施行优质精细型土地规划,在中部粮食主产区施行增量经济型土地规划,在西部生态脆弱区施行保质生态型土地规划。
3.2 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规划转型
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使土地利用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无形的推动下,市场的经济条件不能预见的影响因素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因素也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土地规划中要结合一定的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合理的解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后,投资主体的种类和进行规划的预测的不确定,就确定了现在这个市场的土地利用理念应该应用土地的规划之中。处理规划与市场的关系需要达成的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土地要進行利用的数量结构要符合行业的用地的需要;二是土地进行利用的空間结构要满足行业用地的区位的要求;三是因为现在产业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也要随着变化而变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规划需要进行转型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就是市场,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经济。所以,土地利用的规划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发展。
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土地的规划转型发展研究,使土地规划向着可持续利用规划转型和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规划转型,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龚华,李贵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转型研究——基于深圳市的经验与启发[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25-30.
[2] 严金明.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6,01:37-42.
[3] 王丽慧,何芳军,陈庆丰.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