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须努力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校长是学校第一责任人,理当以身作则,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在寒假来临的散学典礼上,担任校长的我向全校学生下了“战书”:“寒假里,我将与大家一起练习跳绳和踢毽子,开学后,看看谁能挑战我。”就这样,一放假我就开启了锻炼模式,可五天后,我在散步时不慎摔了一跤,膝盖肿痛,锻炼无奈中止。直到开学前两天,想着与学生的约定,我忍痛录下了一分钟跳绳和踢毽子的微视频,成绩还不错,跳绳177个,踢毽子83个。我把视频发到全校班主任群,请他们转至班级群,号召同学们挑战我。
可是,等待的结果是:踢毽子无人挑战,跳绳挑战成功的人数也是屈指可数。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除了开足体育课,一年前便开始实施体育家庭作业了,根据学生特点、年段要求,每个年级均设计三项基本运动项目,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锻炼,并如实打卡记录。可为什么体育成绩还是不见提升呢?我们开始寻根究源,调整策略,再次出发。
一、调查问询,分析原因
我们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与学生、教师、家长分别交流,了解体育家庭作业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并从影响因素、具体表现、成因描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见表1)。
二、对症下药,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全面控制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组织体育组全体教师一起商讨改进策略,更充分地发挥家校协同作用。
1.规定 自创,形式“变脸”求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形式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们在紧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要求的基础上,遵循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基础性体育作业清单,明晰每个项目训练的价值、对应的指标,要求学生每天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至两项重点练习,确保一周所有项目都至少进行过一次训练,力量、耐力、柔韧性三个维度均有涉及。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某个项目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创新训练形式。比如,基础性作业清单中的“仰卧起坐”,除了规范动作外,学生还自创了多种形式:仰卧,上身与双腿同时上抬,双掌击腿;仰卧,上身抬起,双臂平举,双腿平放;仰卧,靠腹部力量挺身而起……这样的“变脸”形式,成了学生兴奋交流、彼此分享的“热点”,主动尝试、不断创新,乐此不疲地投入锻炼也就有了动力。
2.独立 互动,家庭“协同”增合力
当家人不再旁观、不再无动于衷、不再单纯充当裁判,而是参与到学生的锻炼行动中,成为运动伙伴、助手时,学生就会感觉不孤单、有力量。因此,我们一方面鼓动学生发起“家庭总动员”,或给家人当“教练”,用自己的示范、讲解吸引爸爸妈妈一起动起来,或举办家庭小擂台,家人间开展单项小比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平台大力宣传,让家长主动与学生同行,或成为运动时的搭档,或成为竞技中的对手,或成为过程中的真诚激励人。渐渐地,家庭里的体育锻炼氛围浓了,学生也在家人的陪伴中真切感受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3.记录 推送,行动“曝光”明方向
为推动体育家庭作业的持续落实,我们学校也不断传递“锻炼光荣”的正能量。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记录,真实记载自己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情况,一周一提交。于是,除了常用的表格式记录,学生又自主设计了多种方式:曲线图,可以直观看到成绩的升降起伏;运动打卡小程序,可以智能化记录;录小视频,可以让运动轨迹立体化;一周做一个美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体现一周锻炼的成效。看到坚持锻炼的学生和家长日渐增多,看到学生不断创新的锻炼方式、不断增强的锻炼热情,我们老师是无比欣喜的。于是,我们开始发现典型,精选图表,制作微信推送,在分享阅读中引导学生自我对照,明晰前进方向;开始评选“每周锻炼之星”“体育之家”,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更多的学生和家庭爱上锻炼。
4.月测 闯关,显性“数据”强信心
监测不仅是对前期活动成效的检测,也是对今后活动开展的指引。因此,我们也不断创新监测方式:每个月的最后一周,各班都会拿出一节体育课进行月测,用数据观照锻炼效果,激励学生自我挑战,月测成绩优秀的项目,记一枚奖章,学生再自主选择另外的项目,开启新的挑战,最后比比谁的奖章多,达到五枚的,综合评定时还可以加分;在校园多个开阔场地设置“小擂台”,摆放相关器材,鼓励学生休闲时进行伙伴挑战赛,获胜者将成绩自豪地记录到“校园吉尼斯挑战榜”上,再迎接新的挑战者;定期在学生集会时,进行单项运动展示,让全校师生目睹相关学生的运动风采。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平台展示自我,让他们坚定“一点一点进步,一天一天超越”的信念。
三、全面观照,发现变化
当体育家庭作业真正走入生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家,我们欣喜地发现点点滴滴的变化。
1.体质“渐入佳境”
除了体育监测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每天因病缺课的学生数也显著下降。我校共有3,400多名学生,2020年下半年,一般每天因病缺课的学生都在30人左右,到气温骤降、感冒流行期间,缺课人数还会攀升;现在,每天缺课人数基本是个位数,在春秋交替的日子里,感冒学生也明显减少。有的家长说:“以前冬天孩子怕冷总是缩手缩脚、不想动弹,而在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孩子耐寒能力明显提高,偶尔受点风寒,多喝点热水,睡上一觉,第二天就又生龙活虎了。”还有的家长说:“以前孩子吃饭如吃药,现在坚持锻炼,胃口好多了,真是吃嘛嘛香,明显长高长胖了。”
2.亲子关系“其乐融融”
以前每天晚上,学生只要完成语数英学科的文化作业,家长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往往会因孩子的拖拉、马虎等问题大动肝火,搞得家里“鸡飞狗跳”;有些家长则是或自行忙碌,或悠闲玩手机,与学生轻松沟通、平等互动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而现在,妈妈看到孩子拿起了毽子,会跑过去给孩子露一手,还不忘传授秘诀;爸爸看到儿子舞起了绳子,会主动下“战书”,父子赛一场。不少学生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体育家庭作业实施后,他们感觉爸爸妈妈好像脾气变好了,有时还很可爱,甚至可以说是“返老还童”了,一些烦恼忧愁也会悄然淡化,弥漫在家中的是甜甜的亲情。
3.品质“拔節生长”
锻炼贵在坚持,就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有一些品质就悄然融入学生骨血:看到自己的体育成绩在训练中提升,自信扬起了风帆;为了让自己玩出花样、练出成效,他们积极动脑,充分利用家中的物件、空间,创新形式,思维火花被点燃;累了,但在家人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中,他们仍然咬牙挺住,打败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日俱增;看到同伴优秀的成绩,不甘落后的劲头被催生出来……这些人格品质,可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须努力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校长是学校第一责任人,理当以身作则,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在寒假来临的散学典礼上,担任校长的我向全校学生下了“战书”:“寒假里,我将与大家一起练习跳绳和踢毽子,开学后,看看谁能挑战我。”就这样,一放假我就开启了锻炼模式,可五天后,我在散步时不慎摔了一跤,膝盖肿痛,锻炼无奈中止。直到开学前两天,想着与学生的约定,我忍痛录下了一分钟跳绳和踢毽子的微视频,成绩还不错,跳绳177个,踢毽子83个。我把视频发到全校班主任群,请他们转至班级群,号召同学们挑战我。
可是,等待的结果是:踢毽子无人挑战,跳绳挑战成功的人数也是屈指可数。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除了开足体育课,一年前便开始实施体育家庭作业了,根据学生特点、年段要求,每个年级均设计三项基本运动项目,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锻炼,并如实打卡记录。可为什么体育成绩还是不见提升呢?我们开始寻根究源,调整策略,再次出发。
一、调查问询,分析原因
我们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与学生、教师、家长分别交流,了解体育家庭作业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并从影响因素、具体表现、成因描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见表1)。
二、对症下药,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全面控制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组织体育组全体教师一起商讨改进策略,更充分地发挥家校协同作用。
1.规定 自创,形式“变脸”求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形式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们在紧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要求的基础上,遵循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基础性体育作业清单,明晰每个项目训练的价值、对应的指标,要求学生每天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至两项重点练习,确保一周所有项目都至少进行过一次训练,力量、耐力、柔韧性三个维度均有涉及。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某个项目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创新训练形式。比如,基础性作业清单中的“仰卧起坐”,除了规范动作外,学生还自创了多种形式:仰卧,上身与双腿同时上抬,双掌击腿;仰卧,上身抬起,双臂平举,双腿平放;仰卧,靠腹部力量挺身而起……这样的“变脸”形式,成了学生兴奋交流、彼此分享的“热点”,主动尝试、不断创新,乐此不疲地投入锻炼也就有了动力。
2.独立 互动,家庭“协同”增合力
当家人不再旁观、不再无动于衷、不再单纯充当裁判,而是参与到学生的锻炼行动中,成为运动伙伴、助手时,学生就会感觉不孤单、有力量。因此,我们一方面鼓动学生发起“家庭总动员”,或给家人当“教练”,用自己的示范、讲解吸引爸爸妈妈一起动起来,或举办家庭小擂台,家人间开展单项小比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平台大力宣传,让家长主动与学生同行,或成为运动时的搭档,或成为竞技中的对手,或成为过程中的真诚激励人。渐渐地,家庭里的体育锻炼氛围浓了,学生也在家人的陪伴中真切感受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3.记录 推送,行动“曝光”明方向
为推动体育家庭作业的持续落实,我们学校也不断传递“锻炼光荣”的正能量。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记录,真实记载自己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情况,一周一提交。于是,除了常用的表格式记录,学生又自主设计了多种方式:曲线图,可以直观看到成绩的升降起伏;运动打卡小程序,可以智能化记录;录小视频,可以让运动轨迹立体化;一周做一个美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体现一周锻炼的成效。看到坚持锻炼的学生和家长日渐增多,看到学生不断创新的锻炼方式、不断增强的锻炼热情,我们老师是无比欣喜的。于是,我们开始发现典型,精选图表,制作微信推送,在分享阅读中引导学生自我对照,明晰前进方向;开始评选“每周锻炼之星”“体育之家”,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更多的学生和家庭爱上锻炼。
4.月测 闯关,显性“数据”强信心
监测不仅是对前期活动成效的检测,也是对今后活动开展的指引。因此,我们也不断创新监测方式:每个月的最后一周,各班都会拿出一节体育课进行月测,用数据观照锻炼效果,激励学生自我挑战,月测成绩优秀的项目,记一枚奖章,学生再自主选择另外的项目,开启新的挑战,最后比比谁的奖章多,达到五枚的,综合评定时还可以加分;在校园多个开阔场地设置“小擂台”,摆放相关器材,鼓励学生休闲时进行伙伴挑战赛,获胜者将成绩自豪地记录到“校园吉尼斯挑战榜”上,再迎接新的挑战者;定期在学生集会时,进行单项运动展示,让全校师生目睹相关学生的运动风采。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平台展示自我,让他们坚定“一点一点进步,一天一天超越”的信念。
三、全面观照,发现变化
当体育家庭作业真正走入生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家,我们欣喜地发现点点滴滴的变化。
1.体质“渐入佳境”
除了体育监测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每天因病缺课的学生数也显著下降。我校共有3,400多名学生,2020年下半年,一般每天因病缺课的学生都在30人左右,到气温骤降、感冒流行期间,缺课人数还会攀升;现在,每天缺课人数基本是个位数,在春秋交替的日子里,感冒学生也明显减少。有的家长说:“以前冬天孩子怕冷总是缩手缩脚、不想动弹,而在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孩子耐寒能力明显提高,偶尔受点风寒,多喝点热水,睡上一觉,第二天就又生龙活虎了。”还有的家长说:“以前孩子吃饭如吃药,现在坚持锻炼,胃口好多了,真是吃嘛嘛香,明显长高长胖了。”
2.亲子关系“其乐融融”
以前每天晚上,学生只要完成语数英学科的文化作业,家长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往往会因孩子的拖拉、马虎等问题大动肝火,搞得家里“鸡飞狗跳”;有些家长则是或自行忙碌,或悠闲玩手机,与学生轻松沟通、平等互动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而现在,妈妈看到孩子拿起了毽子,会跑过去给孩子露一手,还不忘传授秘诀;爸爸看到儿子舞起了绳子,会主动下“战书”,父子赛一场。不少学生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体育家庭作业实施后,他们感觉爸爸妈妈好像脾气变好了,有时还很可爱,甚至可以说是“返老还童”了,一些烦恼忧愁也会悄然淡化,弥漫在家中的是甜甜的亲情。
3.品质“拔節生长”
锻炼贵在坚持,就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有一些品质就悄然融入学生骨血:看到自己的体育成绩在训练中提升,自信扬起了风帆;为了让自己玩出花样、练出成效,他们积极动脑,充分利用家中的物件、空间,创新形式,思维火花被点燃;累了,但在家人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中,他们仍然咬牙挺住,打败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日俱增;看到同伴优秀的成绩,不甘落后的劲头被催生出来……这些人格品质,可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须努力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