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扭转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面,新课标要求把语文课“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情境教学应运而生,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语文学习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导入法;朗读法;想象法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语文课“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笔者觉得情境教学恰巧能够将两者很好地整合起来,这样也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境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教条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融入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面向2l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事物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顺序,大大节省了师生的课堂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它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与教师、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怀念红狐》是高二现代散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狐狸——一个不被人常见却又被人定位于狡猾奸险的动物。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姿态的狐狸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狐狸的形象,借此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人类之所以误读的原因。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寓教于乐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人狐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用导入体现情境
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里引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能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必定追求在课堂最初的几分钟内就能把学生带入进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把这节课听下去。在上《斑羚飞渡》时,一开头我就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的Flash影片。凄美的故事,凝重的读白,忧伤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从视听两个方面营造了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情境。借助这种情境,我适时补充切换文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谁不愿意活呢?同样是人与动物,本文又讲了一则什么故事呢?”学生因境生情,因情人理,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用朗读渲染情境
新课程标准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中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大多数具有文质兼美,极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所以很多文章都适合于朗读。可以说,朗读为教师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章的读,首先要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在上《相信未来》一课时,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感悟诗歌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意象。首先,学生通过自由朗诵会发现“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句不好断句。我让学生分成两组朗诵,通过比较发现: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旬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杆”也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应读成“我要用手指用5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用5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用5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诵法,既掌握了诗歌的朗诵技能,又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用想象深化情境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是借助于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因此,情境教学还要注意用想象来深化。想象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种活动,需要师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和联想,去理解、丰满作品的意境。
有的文章表面虽不言情,但移情入境物我相融,这样的文章更显得情深意重,真挚感人。这时候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感受其中意境的情境呢?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抓住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和气氛,通过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和作者取得共鸣。
作家的作品来自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是无味的。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授课者,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活。我让学生搜集作者的各种轶闻趣事,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在课堂中的表演欲望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此外,我尝试了以旧带新法、比较法、回味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去创设课堂所需的情境。当然,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远远超出了上述所涉及的内容。
总之,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能把形式、目标仅仅拘泥于现已成文的东西;而应该让它在与学生、教师、教材、时代同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调节、更新,从而取得超文本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房山高级中学)
关键词:情境;导入法;朗读法;想象法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语文课“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笔者觉得情境教学恰巧能够将两者很好地整合起来,这样也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境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教条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融入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面向2l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事物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顺序,大大节省了师生的课堂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它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与教师、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怀念红狐》是高二现代散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狐狸——一个不被人常见却又被人定位于狡猾奸险的动物。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姿态的狐狸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狐狸的形象,借此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人类之所以误读的原因。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寓教于乐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人狐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用导入体现情境
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里引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能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必定追求在课堂最初的几分钟内就能把学生带入进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把这节课听下去。在上《斑羚飞渡》时,一开头我就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的Flash影片。凄美的故事,凝重的读白,忧伤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从视听两个方面营造了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情境。借助这种情境,我适时补充切换文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谁不愿意活呢?同样是人与动物,本文又讲了一则什么故事呢?”学生因境生情,因情人理,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用朗读渲染情境
新课程标准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中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大多数具有文质兼美,极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所以很多文章都适合于朗读。可以说,朗读为教师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章的读,首先要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在上《相信未来》一课时,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感悟诗歌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意象。首先,学生通过自由朗诵会发现“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句不好断句。我让学生分成两组朗诵,通过比较发现: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旬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杆”也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应读成“我要用手指用5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用5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用5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诵法,既掌握了诗歌的朗诵技能,又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用想象深化情境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是借助于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因此,情境教学还要注意用想象来深化。想象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种活动,需要师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和联想,去理解、丰满作品的意境。
有的文章表面虽不言情,但移情入境物我相融,这样的文章更显得情深意重,真挚感人。这时候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感受其中意境的情境呢?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抓住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和气氛,通过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和作者取得共鸣。
作家的作品来自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是无味的。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授课者,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活。我让学生搜集作者的各种轶闻趣事,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在课堂中的表演欲望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此外,我尝试了以旧带新法、比较法、回味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去创设课堂所需的情境。当然,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远远超出了上述所涉及的内容。
总之,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能把形式、目标仅仅拘泥于现已成文的东西;而应该让它在与学生、教师、教材、时代同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调节、更新,从而取得超文本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房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