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来源 :电视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差不多是只废猫了”“相信自己,你是最胖的”“心痛到上吊”……如今的年轻人圈子流行着一些看上去有点消极、有点悲伤、有点绝望,但是又有着莫名其妙的迷人气质的事物。比如:爆款网红丧茶、致郁系“美男子”马男波杰克、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懒猫瘫咸鱼瘫……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确幸”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小确丧”,也就是风靡年轻人的“丧文化”。
  “丧文化”的出现早有苗头,曾经叱咤风云的网络词汇“屌丝”,便含有自贬的性质,可以算是年轻社会个体的底层化表征。从“屌丝”到“马男波杰克”,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带来的个体无力感的增强,群体亚文化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虚拟世界中,是偶然中的必然。
  简单地说,“丧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是一种状态集成,可以由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组成。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指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
  实际上,它只是一个面具。
  “丧文化”惯用的表达技巧是“脑筋急转弯”似的颠覆转折、夸大痛点、制造场景转换,然后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丧文化”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火速传播,正是在于让他们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同时,又对这样机制幽默的自嘲产生好感。所以,“丧文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不是洪水猛兽。有人将享受“丧文化”的年轻人比作垮掉的一代、不求上进的一代、苟延残喘的一代、被现实锤在地上却选择躺下来的一代,其实这是欠妥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喊丧”的年轻人,依然在卖力地学习和工作,依然在用心地经营生活,虽然挣扎于眼前的苟且,但永远心怀诗与远方。“喊丧”不过是他们情绪宣泄的手段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句“我很丧”,不仅能降低自我和别人的过高预期,还是对抗焦虑的有效武器。每天叫嚷着“不想上学”“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并不是真想“躺一辈子”,而是“口是心非”。他们清楚地知道,“有时候我们用心想要表达和展现给别人的东西,未必能被别人理解、需要、接受”,于是开始隐藏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开始变得假不正经。他们敢于不为世俗意义的成功所累,直面惨淡的人生,“丧”的心态,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而“丧文化”流行的背后,不是道德的沦丧,不是人性的扭曲;它是现实背景、文化思潮、心理动因、媒介传播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起刚从温饱阶段跨越过来的70后、稍稍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80后,90后堪称“在糖水里泡大的一代”。00后更甚,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与贫穷,没有“忆苦思甜”的可能性。但同时,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老生常谈的房价压力、城市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大学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独生子女在赡养父母的同时又迎来了二胎时代、刚走上社会就收到延迟退休的消息……如此种种,虽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但它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在他们中传递,最终以“丧文化”这样一种充满无力感的表达呈现出来。
  除却现实物质条件不同,90后、00后与前辈们所使用的媒介情况也不同,他们被称之为“网生代”,网络气质是他们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发展得相当充分的时代,他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有了更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媒体发声的便利为他们带来了多元价值表达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之下,“承认自己不行”不再那么难以启齿,比起强迫自己敬业或者友善,他们更加敢于直视自己的脆弱与无奈,自我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希望塑造出作为独立个体的新人类形象。是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不必有任何扮演和矫饰成分。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在互联网上的特立独行了。
  另一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自嘲表达”这一自我保护的心里机制是造成“丧文化”风行的重要原因。
  自嘲,是指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者行为,嘲弄自己的优点或者缺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是一种语言策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当自身无法满足自我期待时,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必然会产生焦虑,而自嘲,就是有效防御焦虑的手段之一——为了避免他人嘲笑,主体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这也是“自黑”行之有效的原因所在。主体通过这样表层的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住悠悠众口”的效果,减轻或免受他人攻击,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更大的痛苦。
  “我都已經承认我是一只废猫了,你还能如何对我指手画脚呢?”丧文化不是自我放逐 ,而是“就让我丧五分钟,再自习两小时”的笃定与从容。
其他文献
播出时间:2011年10月28日 第一季   电视网:NBC导演:达内尔·马丁等   演员:塞拉斯·威尔·米切尔、  雷吉·李、萨沙·罗伊茨 、凯特·伯顿   类型: 悬疑剧、 罪案剧、 童话改编剧、 灵异剧、 故事剧  一直以来各家学派都试图从不同的  角度来剖析童话故事,对于《格林  童话》这部经历6次删减、修改才  最终定版的儿童读物,人们总在不  断尝试还原它最初版本或者揭示故  事中隐藏
电视综艺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综发展也不容小觑。然而从去年开始,自制网综节目数量激增,即使是“跟风”与电视综艺的相同的“真人秀”类型中,也是将题材扩展到了更多领域,像魔术竞技、急速挑战、益智说话等等。可谓是风格各异,创意不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奇葩说》:这档节目有“大佬”助阵,个性辩手参与,就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包括经济、娱乐、政治、社会等观点进行思想激烈碰撞,这个节目已经开播三个年
1 《非诚勿扰》江苏卫视  目前看来,《非诚勿扰》依然是国内最给力的节目。虽然在收视率上,曾经被《中国达人秀》占先,但是作为一档全年无休,一周两期的节目,从2010年1月15日开播至今,近两年的时间,《非诚勿扰》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收视率,今年全年的平均收视达到3.7。如今,看“非诚”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收视习惯,周末不看上一眼孟非,那真就白过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海外,不仅是外国人
如果用时下流行的眼光来看,《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无疑会被贴上强IP的标签。早在拍成电视剧之前,就已经以小说的形式先行火了一把。该剧改编自张小娴的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这本都市情感小说堪称很多女孩的青春启蒙读物,经久不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圈粉至今,张小娴更是凭此书出道,为日后成长为“言情教母”打下坚实基础。  被读者认为最懂爱的张小娴,在故事里安排了男女主角曲折而虐心的情感纠葛,故事围绕三位女
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在给编剧的11条建议中,第一条便是:观众是反复无常的。某种程度上,他说出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影视市场或者说一切和注意力经济有关的市场,都是反复无常的。反复无常必然带来风险。和“年复一年面对一张白纸”的作家承担的最大风险不过是清苦不同,一部影视剧通常筹备多年,如果没有观众,不仅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打水漂,对于创作者来说不啻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以后,下一部的钱在哪里?这个问题会像达摩克利
中国有些文艺明星成名后很容易膨胀。尤其是当他们完成从演艺明星到富人的蝶变之后,膨胀就开始从生活道德的劣质向法律方面升级。  膨胀的榜样人物当属赵薇无二。当赵大美女完成从巩俐的龙套到还珠格格的小燕子再到黄有龙的女巴菲特再到祥源文化,成为龙薇传媒事件的操盘手,赵薇不仅演绎了中国式明星的涅槃传奇,更是上演了一系列文化资本的闹剧。身着日本军旗衣,公开为台独艺人站台,公然删除国家媒体的贴文,直至现今更是藐视
暑期档看什么?从古装到现代,从家庭到言情,从谍战到抗战,以往的电视荧屏的暑期菜其实菜式多样。但从前年开始,《古剑奇谭》让李易峰等一众“流量小生”爆红,去年《花千骨》正式开启仙侠剧模式,仙侠、玄幻等题材成为“香饽饽”,暑期档押宝“玄幻剧”,胜算几何?在此类型题材上有过成功经验的湖南卫视,此次更是放出大招,暑期档一连放出《幻城》《诛仙·青云志》,感觉要霸屏到底的节奏;不甘示弱的江苏卫视,也捧出奇幻爱情
导演: René Echevarria / Scott Peters  编剧: Scott Peters  主演: 乔·格拉什 / 杰奎琳·麦根斯 / Patrick John Flueger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官方网站: www.the4400.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04-07-11(美国)  大多数的关于特异功能的剧都会把
跟跨年演唱会一样,江苏卫视春晚一向是“卫视春晚界”的话题之王——2012年龙年春晚,小沈阳与郭德纲首度正面交锋,是在江苏卫视;2013年蛇年春晚,F4十年再合体、新白娘子组合21年后聚首以及赵本山封山谢幕,还是在江苏卫视;2015年羊年春晚,西游记十大女神再聚首,仍然是江苏卫视。2016年江苏卫视春晚总导演公布,此次春晚一定会做到怀旧与颜值一个都不放过。而在这之前嘉宾名单也被提前曝光,郭富城、黎明
与其他题材电视剧相比,法制剧的创作更加艰难。除了要面对各级审查部门的“关注”外,还得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上拿捏好尺度,在保留紧张感和悬念感的同时,不能过多展示暴力的一面。实际上,法制题材电视剧曾经历过从繁盛到低落的历程。早年的荧屏上,曾出现过《永不瞑目》《红色康乃馨》《英雄无悔》《重案六组》《西部警察》《红蜘蛛》等优秀作品。后来一大批以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为卖点的剧在荧屏上泛滥成灾,这种畸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