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的道教文献,王明对其文字较详尽校释,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以《抱朴子内篇校释》文本及校释语为中心,参以宋浙本,对其异文和句读作考辨。
关键词:抱朴子;异文;句读
《抱朴子内篇》(以下简称《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成书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是中古时期重要的道教文献。
《内篇》版本繁多,《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就有《道藏》本、《平津馆丛书》本、《诸子集成》本、《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等11种,另有南宋荣六郎家刻本(以下简称宋浙本)和敦煌本。据《宋本抱朴子内篇》整理者《序言》,从源流上讲,敦煌本、荣六郎本(按即宋浙本)、《永乐大典》本、《道藏》本,属同一个系统,明清诸刻本均从《道藏》本出。
王明《〈抱扑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以下简称《校释》)是目前最为详备的校释本。此书的特色是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以下简称孙本),利用所有重要版本,广泛吸取了前人校勘成果,对全书作了校勘,又博稽文献,择其要者,加以诠释。但由于作者未亲见宋浙本等原因,尚有校勘和句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阅读《校释》,获益非浅,今就读书所及,刺取数则,略作考释,并祈方家教正。
1.幽括冲默,舒阐粲尉。(畅玄/1)
《校释》以为“尉”读作“郁”。真成大以为“尉”读作“郁”,未闻他例,恐不可从。
按,真成大认为“古未有与郁通之例”,是。“尉”,通“蔚”。郑樵《通志·姓氏略五》:“尉氏,音郁(鬱)。亦作蔚”。“粲蔚”同义连文,粲训“盛”,《国语·周语》:“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则粲为盛、多义。蔚训盛大、繁盛。《文选·班固<西京赋>》:“茂树荫蔚,芳草被堤。”李善注引《苍颉篇》:“蔚,草木盛貌。”“粲尉”又见《外篇·崇教篇》:“出驱庆封之轻轩,入宴华房之粲蔚。”“粲尉”,作“粲蔚”。作“蔚”为正字,作“尉”为借字。
又,《内篇》“尉”下原校“一作鬱”,宋浙本同,蔚古多与郁(鬱)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第十二》:“蔚借为郁(鬱)”。《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卬州而愉敖。”《文选》作“郁郁(鬱鬱)”,《内篇》则作原校 “一作郁(鬱)”之“郁(鬱)”为“蔚”通假字。
2.防坚则水无漉弃之费,脂多则火无寝曜之患。(至理/111)
《校释》言:“漉弃,渗漏。”
按,漉弃解为渗漏,是。漉,渗漏。《广雅·释言》:“漉,渗也。”唯“弃”字无“渗漏”义,弃字疑即“?”传抄脱去“氵”旁之误。“?”又作“渫”,阮元《<礼记>校勘记》:“渫,本字。?,唐人避讳字,石经中凡偏旁从‘世’,多改从‘云’”,为泄漏义,漉渫为同义连文。《文选·江赋》:“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闾。”李善注引《庄子·秋水》:“海若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渫之而不虚。’”此《秋水》异文,《经典释文》作“泄之”。
3. 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微旨/125)
“无形”,宋浙本作“有形”,《校释》漏校。
按,作“有形”是。《内篇·微旨》下文云:“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此与《云笈七签》卷八一、八二所引类似。不妨分别引之:
《云笈七签》卷八一引《三尸中经》:“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此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皆有毛长二寸,在人身中。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无异。”
《云笈七签》卷八二引《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常以庚申日夜,上告天帝,记人罪过,绝人生籍,欲令速死,魂升于苍天,魄入于黄泉,唯有虫尸独在地上游走,曰鬼。……此三尸状如小兒,或似马形状,皆有须发,毛长三四寸。人既死,遂出作鬼耳,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亲人见之,谓是亡人还家,实非亡人灵也。”
按上引《云笈七签》言“三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人生时形象”则“三尸”为有形之物,《校释》作“无形”者,不明三尸性状误改。又,“魂灵”之“魂”,孙星衍校言藏本作“魄”,宋浙本也作“魄”。
4.《仙经》曰:虽服草木之叶,已得数百岁,忽怠于神丹,终不能仙。(仙药/208)
“草木之叶”,宋浙本作“草木之药”。《校释》未出校。
按,作“草木之药”者是,《校释》此据孙本之误。《内篇·金丹》三见:“又云,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又“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或言“草木药”,《内篇·祛祸》:“因走之异界深山中,又不晓采掘诸草木药可以辟谷者,但行卖薪以易衣食。”作“叶(葉)”,“药(藥)”形近之误。
5.夫奔驰而喘逆,或欬或滿,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减之证也。二证既衰于外,则灵根亦凋于中矣。(极言/243)。
“奔驰”,宋浙本作“奔?”,《校释》未出校。
按,宋浙本作是“奔?”。奔豚,中医病名。奔豚或作贲豚,豚或作豘,或从犭作?。奔豚之病,始见《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又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此謂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杀人。”可知,奔豚有“喘逆”“痛满”等“气损”症状。作“驰”者,“?”草书形近之误。 又,古医书形容气息短少而不能接续状用“吸吸”。《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然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肘后备急方·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内篇》“用力役体,汲汲短乏”的“气损”之症状,与《灵枢》《肘后备急方》同,作“汲汲”者,或为通假。
再,“血减之证”“二证”,宋浙本分别作“血减之徵”“二诊”。按,“候”“徵”“证”“诊”四字皆有“证候”义,皆通,唯《内篇》多骈语,此句亦骈语,行文避复,则宋浙本为长。
6. 其有所请,从其所求,俯仰含笑,或许以顷后,故使不觉者,欲罢而不能。(勤求/257)。
“顷后”,宋浙本作“须后”。《校释》未出校。
按,疑当从宋浙本作“须后”,“须后”犹今语“等以后”。“顷”“须”二字易误。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三·法法》:“君臣篇,顷时而王。顷当为须,须亦待也。”《汉书·食货志》:“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礼记·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郑玄注:“舍之须后。”孔颖达疏:“……且舍住,待后别更语之可也。”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及将见,驻车宫门,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时入,事泄,自出见恪曰:‘使君若尊体不安,自可须后,峻当具白主上。’”上三例“须后”皆“待以后之义”。“许以须后”,即许以“待后更语之”之义。
7.今论其较略,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亦终不乏于世也。(登涉/302)按,《校释》“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为句,疑误。原句当断为“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内篇》一书,“入山”的目的是“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是道教修行专有词。“行”当属下读“行当访索知之者”,“行当”同义连文,即“将要”义。“行”有“将”义,如《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朱熹《诗集传》:“行,犹将也。”《文选·与吴质书》:“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李善注:“行,犹且也。”“当”也有“将”义,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郑玄注:“当事,将有事而未至也。”“行当”又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病妇吟》:“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世说新语·方正》:“(杨)济谓傅咸曰:“若家兄征大司马入,退身避之,门户可得免耳。不尔,行当赤族。”上二例“行当”皆“将要”义。
8.当以三月、九月,此是山开月。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若事久不得徐徐须此月者,但可选日时耳。(登涉/299)
“事久”,宋浙本作“事急”。《校释》未出校。
按,作“事急”者是,“事”指入山修道炼丹及避乱隐居之事(见第7条)。入山修道炼丹和避乱隐居对时间都有特定的要求,故时间紧急。又“急”和“徐”可以构成反义词,事“急”则不得慢慢等道到三月、九月的开山月份。若作“久”,则与文义不符。作“久”者为“急”字脱去下半而误。
参考文献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沈澍农.肘后备急方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方一新.《抱朴子内篇》词义琐记[J].浙江大学学报,1999,(4).
[5]真成大.《抱朴子内篇》异文考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4).
[6]秦桦林.敦煌本《抱朴子》研究概况及校勘举隅[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4).
作者简介
李泽洪(1991.7—),男,湖南郴州,湖南科技大學,硕士研究生,汉语史。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关键词:抱朴子;异文;句读
《抱朴子内篇》(以下简称《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成书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是中古时期重要的道教文献。
《内篇》版本繁多,《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就有《道藏》本、《平津馆丛书》本、《诸子集成》本、《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等11种,另有南宋荣六郎家刻本(以下简称宋浙本)和敦煌本。据《宋本抱朴子内篇》整理者《序言》,从源流上讲,敦煌本、荣六郎本(按即宋浙本)、《永乐大典》本、《道藏》本,属同一个系统,明清诸刻本均从《道藏》本出。
王明《〈抱扑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以下简称《校释》)是目前最为详备的校释本。此书的特色是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以下简称孙本),利用所有重要版本,广泛吸取了前人校勘成果,对全书作了校勘,又博稽文献,择其要者,加以诠释。但由于作者未亲见宋浙本等原因,尚有校勘和句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阅读《校释》,获益非浅,今就读书所及,刺取数则,略作考释,并祈方家教正。
1.幽括冲默,舒阐粲尉。(畅玄/1)
《校释》以为“尉”读作“郁”。真成大以为“尉”读作“郁”,未闻他例,恐不可从。
按,真成大认为“古未有与郁通之例”,是。“尉”,通“蔚”。郑樵《通志·姓氏略五》:“尉氏,音郁(鬱)。亦作蔚”。“粲蔚”同义连文,粲训“盛”,《国语·周语》:“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则粲为盛、多义。蔚训盛大、繁盛。《文选·班固<西京赋>》:“茂树荫蔚,芳草被堤。”李善注引《苍颉篇》:“蔚,草木盛貌。”“粲尉”又见《外篇·崇教篇》:“出驱庆封之轻轩,入宴华房之粲蔚。”“粲尉”,作“粲蔚”。作“蔚”为正字,作“尉”为借字。
又,《内篇》“尉”下原校“一作鬱”,宋浙本同,蔚古多与郁(鬱)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第十二》:“蔚借为郁(鬱)”。《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卬州而愉敖。”《文选》作“郁郁(鬱鬱)”,《内篇》则作原校 “一作郁(鬱)”之“郁(鬱)”为“蔚”通假字。
2.防坚则水无漉弃之费,脂多则火无寝曜之患。(至理/111)
《校释》言:“漉弃,渗漏。”
按,漉弃解为渗漏,是。漉,渗漏。《广雅·释言》:“漉,渗也。”唯“弃”字无“渗漏”义,弃字疑即“?”传抄脱去“氵”旁之误。“?”又作“渫”,阮元《<礼记>校勘记》:“渫,本字。?,唐人避讳字,石经中凡偏旁从‘世’,多改从‘云’”,为泄漏义,漉渫为同义连文。《文选·江赋》:“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闾。”李善注引《庄子·秋水》:“海若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渫之而不虚。’”此《秋水》异文,《经典释文》作“泄之”。
3. 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微旨/125)
“无形”,宋浙本作“有形”,《校释》漏校。
按,作“有形”是。《内篇·微旨》下文云:“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此与《云笈七签》卷八一、八二所引类似。不妨分别引之:
《云笈七签》卷八一引《三尸中经》:“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此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皆有毛长二寸,在人身中。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无异。”
《云笈七签》卷八二引《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常以庚申日夜,上告天帝,记人罪过,绝人生籍,欲令速死,魂升于苍天,魄入于黄泉,唯有虫尸独在地上游走,曰鬼。……此三尸状如小兒,或似马形状,皆有须发,毛长三四寸。人既死,遂出作鬼耳,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亲人见之,谓是亡人还家,实非亡人灵也。”
按上引《云笈七签》言“三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人生时形象”则“三尸”为有形之物,《校释》作“无形”者,不明三尸性状误改。又,“魂灵”之“魂”,孙星衍校言藏本作“魄”,宋浙本也作“魄”。
4.《仙经》曰:虽服草木之叶,已得数百岁,忽怠于神丹,终不能仙。(仙药/208)
“草木之叶”,宋浙本作“草木之药”。《校释》未出校。
按,作“草木之药”者是,《校释》此据孙本之误。《内篇·金丹》三见:“又云,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又“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或言“草木药”,《内篇·祛祸》:“因走之异界深山中,又不晓采掘诸草木药可以辟谷者,但行卖薪以易衣食。”作“叶(葉)”,“药(藥)”形近之误。
5.夫奔驰而喘逆,或欬或滿,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减之证也。二证既衰于外,则灵根亦凋于中矣。(极言/243)。
“奔驰”,宋浙本作“奔?”,《校释》未出校。
按,宋浙本作是“奔?”。奔豚,中医病名。奔豚或作贲豚,豚或作豘,或从犭作?。奔豚之病,始见《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又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此謂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杀人。”可知,奔豚有“喘逆”“痛满”等“气损”症状。作“驰”者,“?”草书形近之误。 又,古医书形容气息短少而不能接续状用“吸吸”。《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然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肘后备急方·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内篇》“用力役体,汲汲短乏”的“气损”之症状,与《灵枢》《肘后备急方》同,作“汲汲”者,或为通假。
再,“血减之证”“二证”,宋浙本分别作“血减之徵”“二诊”。按,“候”“徵”“证”“诊”四字皆有“证候”义,皆通,唯《内篇》多骈语,此句亦骈语,行文避复,则宋浙本为长。
6. 其有所请,从其所求,俯仰含笑,或许以顷后,故使不觉者,欲罢而不能。(勤求/257)。
“顷后”,宋浙本作“须后”。《校释》未出校。
按,疑当从宋浙本作“须后”,“须后”犹今语“等以后”。“顷”“须”二字易误。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三·法法》:“君臣篇,顷时而王。顷当为须,须亦待也。”《汉书·食货志》:“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礼记·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郑玄注:“舍之须后。”孔颖达疏:“……且舍住,待后别更语之可也。”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及将见,驻车宫门,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时入,事泄,自出见恪曰:‘使君若尊体不安,自可须后,峻当具白主上。’”上三例“须后”皆“待以后之义”。“许以须后”,即许以“待后更语之”之义。
7.今论其较略,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亦终不乏于世也。(登涉/302)按,《校释》“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为句,疑误。原句当断为“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内篇》一书,“入山”的目的是“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是道教修行专有词。“行”当属下读“行当访索知之者”,“行当”同义连文,即“将要”义。“行”有“将”义,如《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朱熹《诗集传》:“行,犹将也。”《文选·与吴质书》:“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李善注:“行,犹且也。”“当”也有“将”义,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郑玄注:“当事,将有事而未至也。”“行当”又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病妇吟》:“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世说新语·方正》:“(杨)济谓傅咸曰:“若家兄征大司马入,退身避之,门户可得免耳。不尔,行当赤族。”上二例“行当”皆“将要”义。
8.当以三月、九月,此是山开月。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若事久不得徐徐须此月者,但可选日时耳。(登涉/299)
“事久”,宋浙本作“事急”。《校释》未出校。
按,作“事急”者是,“事”指入山修道炼丹及避乱隐居之事(见第7条)。入山修道炼丹和避乱隐居对时间都有特定的要求,故时间紧急。又“急”和“徐”可以构成反义词,事“急”则不得慢慢等道到三月、九月的开山月份。若作“久”,则与文义不符。作“久”者为“急”字脱去下半而误。
参考文献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沈澍农.肘后备急方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方一新.《抱朴子内篇》词义琐记[J].浙江大学学报,1999,(4).
[5]真成大.《抱朴子内篇》异文考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4).
[6]秦桦林.敦煌本《抱朴子》研究概况及校勘举隅[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4).
作者简介
李泽洪(1991.7—),男,湖南郴州,湖南科技大學,硕士研究生,汉语史。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