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分析在心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育人水平,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培养;情感品质;提升;育人水平
一、殷切期待,教育成才
心理学原理揭示,非智力因素涉及到学习效率、成败、价值等。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潜力、提升潜能中有积极作用。而情感(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就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是认知学习的动力。
目前,现代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期待。因此,教师应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鼓励、期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不厌其烦地辅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待之情。一个期待、赞许、鼓励的目光眼神,对学生心灵上会获得自立、自信、自强的勇气,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效应。
作为心理学教师,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认识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激发学习潜能和活力,消除畏难、退缩等情绪,探求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原理,短时间破解重点难点。加强教学及辅导,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相互信赖、情感融洽,提高教学效果。若轻视、漠视学生,学生会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流露出失望、厌倦等消极情绪,产生相应的消极感应而灰心丧气,放弃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二、诲人不倦,孜孜追求
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周围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受到心理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个体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在心理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情绪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孜孜追求。
关心爱护学生。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做到诲人不倦,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最好的教育。这将产生精神鼓舞和感召力。建立起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为人师表,孜孜追求。心理学课程概念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易于掌握,容易产生心理厌倦感等。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火热的情感、对工作的负责和足够的耐心,对教书育人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若缺少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情绪不稳、性格多变,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快乐教学,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指出:“一个人平常表现的工作能力与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着大约60%左右的差距”。可见,非智力因素会起一定的影响。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会遇到烦恼的事情,容易产生各种忧愁等情绪。若将这种受到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带进课堂,甚至向学生发泄不满,势必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卢梭《爱弥儿》中指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靈,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愉悦。笑容满面,表情自然,语言热烈生动,动作优美大方,并辅之适当手势,会很快吸引学生,将课堂带入轻松、愉快的境界。
常言道:“意美以感人,言美以感耳”。教师应排除意外干扰,使用富有生动、情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注意语言表达的节奏感和鼓动性,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感染力和幽默感。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师生之间以神传情、以言传情、以情感人而产生出良好的情感效应,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记忆的持久。
四、“情境教学”,优化过程
所谓搞好“情境教学”,即要求教师创设“乐学情境”,使用诸如“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渲染意境”、巧用归谬”、“创设小高潮”等,既给学生思维上的激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原理揭示,情境中的诸因素对情感的产生会起到诱发作用。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理、心理不成熟。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对教师既崇敬又乐于接近,唤起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理解、宽容,原谅学生在工作、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优化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因素。充分运用各种教法,去激发学生情感,打开学生的心扉。倘若准备不足、仓促上阵,难以理解教材,难以把握和掌控教学,教学情景会显得沉闷、单调,教学过程会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现代学校教育工作,对育人任务和目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双边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建立起师生间和谐、愉悦的情感联系,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关键词:培养;情感品质;提升;育人水平
一、殷切期待,教育成才
心理学原理揭示,非智力因素涉及到学习效率、成败、价值等。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潜力、提升潜能中有积极作用。而情感(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就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是认知学习的动力。
目前,现代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期待。因此,教师应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鼓励、期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不厌其烦地辅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待之情。一个期待、赞许、鼓励的目光眼神,对学生心灵上会获得自立、自信、自强的勇气,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效应。
作为心理学教师,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认识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激发学习潜能和活力,消除畏难、退缩等情绪,探求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原理,短时间破解重点难点。加强教学及辅导,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相互信赖、情感融洽,提高教学效果。若轻视、漠视学生,学生会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流露出失望、厌倦等消极情绪,产生相应的消极感应而灰心丧气,放弃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二、诲人不倦,孜孜追求
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周围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受到心理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个体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在心理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情绪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孜孜追求。
关心爱护学生。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做到诲人不倦,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最好的教育。这将产生精神鼓舞和感召力。建立起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为人师表,孜孜追求。心理学课程概念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易于掌握,容易产生心理厌倦感等。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火热的情感、对工作的负责和足够的耐心,对教书育人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若缺少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情绪不稳、性格多变,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快乐教学,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指出:“一个人平常表现的工作能力与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着大约60%左右的差距”。可见,非智力因素会起一定的影响。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会遇到烦恼的事情,容易产生各种忧愁等情绪。若将这种受到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带进课堂,甚至向学生发泄不满,势必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卢梭《爱弥儿》中指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靈,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愉悦。笑容满面,表情自然,语言热烈生动,动作优美大方,并辅之适当手势,会很快吸引学生,将课堂带入轻松、愉快的境界。
常言道:“意美以感人,言美以感耳”。教师应排除意外干扰,使用富有生动、情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注意语言表达的节奏感和鼓动性,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感染力和幽默感。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师生之间以神传情、以言传情、以情感人而产生出良好的情感效应,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记忆的持久。
四、“情境教学”,优化过程
所谓搞好“情境教学”,即要求教师创设“乐学情境”,使用诸如“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渲染意境”、巧用归谬”、“创设小高潮”等,既给学生思维上的激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原理揭示,情境中的诸因素对情感的产生会起到诱发作用。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理、心理不成熟。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对教师既崇敬又乐于接近,唤起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理解、宽容,原谅学生在工作、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优化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因素。充分运用各种教法,去激发学生情感,打开学生的心扉。倘若准备不足、仓促上阵,难以理解教材,难以把握和掌控教学,教学情景会显得沉闷、单调,教学过程会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现代学校教育工作,对育人任务和目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双边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建立起师生间和谐、愉悦的情感联系,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学校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