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应面向全体学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一直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学困生”,甚至放弃“学困生”。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广大教师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爱护“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下面对物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转化的对策。
什么是物理“学困生”?物理“学困生”,指的是在物理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难以达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物理“学困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征是: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根本无目标,缺乏学习意志,丧失学习信心,上课无精打采,走神或者睡觉,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等等。总之他们怕学、厌学,由于在学习上不投入,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往往很差,经常违纪。我们所说的物理“学困生”一般都是指后一类学生。那么这些“学困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浓。学生刚接触初中物理时一般都很感兴趣,物理学困生也一样,但他们往往只对课上的实验感兴趣,对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不浓,求知欲低,意志薄弱。他们只是表面上喜欢物理,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特别是一些计算公式的出现,他们便开始感到物理也难学,进而也开始厌烦物理了。于是上物理课时烦躁不安,开小差,搞小动作,更不谈回答问题了。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以应付老师。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公式不能记忆,更不谈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了。
(2)其它学科知识较差。 物理学困生的形成主要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也没能学好。基础知识对学困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物理中经常要用到速度、功、功率等物理公式及其变形,如果学生的数学知识没学好,那对于物理公式的运用和计算等肯定就没法学好了。笔者所任教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就经常在公式的运算中出错丢分。再比如物理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理解的能力,物理中有很多定律、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如,阿基米德原理、牛顿定律、欧姆定律等等,上课的时候好象能听懂,在自己具体做练习解题时,往往就出现了困难,他们表示文字阅读有困难,弄不清楚题意,因而无从下手,或者理解错题意,按错误的理解去解答。另外有部分物理知识是连贯的,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很多学困生由于一些知识点没有学好,造成知识缺陷,在学习新知识时就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样的障碍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导致知识的断层,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意志和毅力而成为学困生。
(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 学困生往往未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会出现边听课边玩的情况。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听课”。大部分学困生未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从无计划。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不能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不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2. 教师的原因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其一,不适应新的编排体系;其二,对变化了的内容把握不准。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例如:《声现象》放到了第一章学习,《简单的运动》放到了第五章,而回声的许多练习中都用到了第五章速度的计算,不少教师感到不习惯,其实速度的计算学生早就在数学里学过了。再如:新教材中始终贯穿了科学探究的内容,而每个实验的设计往往又不一样,有的实验方法也不同,这就对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教材中联系实际的材料较多,但有时还需要补充,这有给教师们提出了要求。许多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最终总结出规律,而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及七嘴八舌地汇报后,并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仍没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不断地出现知识的缺陷,从而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教师本身对学困生存有偏见,在教育他们时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处理问题更是不公正,甚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种种情形使得他们的人格有着一定的阴影,因此,他们常常怨恨自己不争气而羞愧难当。在物理学习上则表现为态度冷漠,忧心冲忡,无可奈何,被动应付,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
(3)未能组织有效的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物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没有实验,物理教学可以说就无法完成。而很多实验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可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指导。有的教师误以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操作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显然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的。
总之,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其转化工作又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实效,教学质量一定能够获得大面积的提高。
什么是物理“学困生”?物理“学困生”,指的是在物理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难以达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物理“学困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征是: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根本无目标,缺乏学习意志,丧失学习信心,上课无精打采,走神或者睡觉,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等等。总之他们怕学、厌学,由于在学习上不投入,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往往很差,经常违纪。我们所说的物理“学困生”一般都是指后一类学生。那么这些“学困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浓。学生刚接触初中物理时一般都很感兴趣,物理学困生也一样,但他们往往只对课上的实验感兴趣,对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不浓,求知欲低,意志薄弱。他们只是表面上喜欢物理,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特别是一些计算公式的出现,他们便开始感到物理也难学,进而也开始厌烦物理了。于是上物理课时烦躁不安,开小差,搞小动作,更不谈回答问题了。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以应付老师。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公式不能记忆,更不谈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了。
(2)其它学科知识较差。 物理学困生的形成主要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也没能学好。基础知识对学困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物理中经常要用到速度、功、功率等物理公式及其变形,如果学生的数学知识没学好,那对于物理公式的运用和计算等肯定就没法学好了。笔者所任教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就经常在公式的运算中出错丢分。再比如物理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理解的能力,物理中有很多定律、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如,阿基米德原理、牛顿定律、欧姆定律等等,上课的时候好象能听懂,在自己具体做练习解题时,往往就出现了困难,他们表示文字阅读有困难,弄不清楚题意,因而无从下手,或者理解错题意,按错误的理解去解答。另外有部分物理知识是连贯的,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很多学困生由于一些知识点没有学好,造成知识缺陷,在学习新知识时就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样的障碍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导致知识的断层,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意志和毅力而成为学困生。
(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 学困生往往未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会出现边听课边玩的情况。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听课”。大部分学困生未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从无计划。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不能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不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2. 教师的原因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其一,不适应新的编排体系;其二,对变化了的内容把握不准。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例如:《声现象》放到了第一章学习,《简单的运动》放到了第五章,而回声的许多练习中都用到了第五章速度的计算,不少教师感到不习惯,其实速度的计算学生早就在数学里学过了。再如:新教材中始终贯穿了科学探究的内容,而每个实验的设计往往又不一样,有的实验方法也不同,这就对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教材中联系实际的材料较多,但有时还需要补充,这有给教师们提出了要求。许多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最终总结出规律,而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及七嘴八舌地汇报后,并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仍没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不断地出现知识的缺陷,从而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教师本身对学困生存有偏见,在教育他们时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处理问题更是不公正,甚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种种情形使得他们的人格有着一定的阴影,因此,他们常常怨恨自己不争气而羞愧难当。在物理学习上则表现为态度冷漠,忧心冲忡,无可奈何,被动应付,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
(3)未能组织有效的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物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没有实验,物理教学可以说就无法完成。而很多实验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可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指导。有的教师误以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操作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显然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的。
总之,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其转化工作又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实效,教学质量一定能够获得大面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