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德育教育在高(职)校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课任教师与自己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彼此之间没有或者鲜有来往,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目标。要有效改善当前的师生关系,除了需要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制度和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寄希望于广大高校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关键词]高等教育 师生关系 困惑 思考 德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发展到“大众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内就得以完成。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方面{如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的硬件或软件建设等}不够成熟,致使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内出现了某些不很正常的现象,有的甚至是一种极其反常的现象,如:一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的授课老师竟然熟视无睹、视同路人,有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明知对方是自己在读学校的老师还佯装不识,甚至与之为求一座而争执;一部分给大学生授课的老师不认识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该老师所任课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甚至也不知道给自己讲课的老师姓什么,更不要说知晓老师的名讳或其他情况了。笔者以为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这是某些高校过度发展的悲哀,更是这些任课老师和该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悲哀。
  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的出现与存在,虽然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却是极不正常的。因为,古今中外,无论大、中、小学的学校,也无论在哪一所学校里,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热爱老师;老师能够直呼自己学生的姓名,学生知道或者比较了解自己所任课老师的名讳或其他的一些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当代我国的部分高校里,老师和学生双方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种状态下,还谈什么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彼此人格的尊重、彼此相互的帮助?还谈什么师生之间学术的探讨、专业的沟通、灵魂的交流?
  高校师生之间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困惑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还有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或者说部分高校)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认识,那就是并非任何不良的现象都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应该说,没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今天,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实际代价不是被低估就是被隐藏,在仅有经济指标才能作为政绩指标的时候,这一切的问题被合理化甚至于美化。
  盐是好的,过度食用会中毒;娱乐是好的,娱乐过度会荒废正业;财富是好的,过度追求会导致人性丧失;经济建设是好的,但只以经济为惟一主导目标时,必然导致社会机体异乎寻常相互的脆弱。
  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与分配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增加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尽一致。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是高等教育——或者说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信息多元化对优秀传统教育的冲击。我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使信息多元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在带给广大学生进步、健康、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我国优良传统的优势,将健康的、有用的、真正能启谛人生的传统美德导入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或者说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高等院校如何管理、控制和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地吸收互联网上有用的东西,主动剔除糟粕的东西;高校教师——尤其是科任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给同学们讲课的优势、积极发展、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优秀的传统,主动从正面教育、宣传积极健康的知识,用积极健康的信息占领学生的头脑,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掌握获取信息、求知能力的同时,还能掌握筛选、鉴别、吸收优良传统的能力,掌握抵御、抑制、反击不健康信息攻击的能力,在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同时接受较好的品质教育。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多方面的挑战。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水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类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热点问题;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山竽”……。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体能、技能和智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淡化了人格精神的需要,长此以往,势必引起伦理道德问题。有人说科学技术发展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未必能带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反,可能是人欲横流、物欲横渡,造成道德沦丧、犯罪高技术化,笔者比较赞成这种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道德约束,需要塑造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青少年一代。道德缺失或人伦沦丧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是极其危险的,培养合格的后继人才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或者说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   二、高校管理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的问题
  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偏离教育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应从培养国家后继人才的角度,努力完成“师者”所应承担的任务。
  (一)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重新确立教育的固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部分高校管理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异化了教育固有的价值,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已经把教育的价值确立在具体的教育目的上,更有甚者将其确立在经济效益上。在“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只是把高等教育作为赢利的手段,他们忘记了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确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确立教育的固有价值,让其回归到原来的价值取向上来。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个从道德入手培养人的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而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社会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高度文化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教育如果仅仅盯在专业或知识传递上而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的培养与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育的视野从显性的智力领域扩展到隐性的智力领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发展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尽管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社会的思想品质,比如:鲜明的主体意识、较强的竞争意识、较高的效率意识、倡导公平意识,但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却相当缺失,有的甚至亟需完善提高。
  笔者以为,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素质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的显性因素的智力的隐性因素。在社会实践中,智力的隐性因素起到的作用往往比智力的显性因素更大。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专业、文凭等,它是智力的显性表现形式,而沉在水下的是人格、人品、知识、能力、责任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毅力与协作精神等,它是智力的隐性表现形式。真正决定成功的是人格、人品、知识、能力、责任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毅力与协作精神等隐性因素。隐性因素的开发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价格的完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因此,高校教师务必重视发挥学生隐性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致力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是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关注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三)高校师生应该共同开展德育教育、共同推进德育创新。开展德育教育、推进德育创新应着力于个体的创造力、意志力、亲和人、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高校德育教育与创新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要在开发大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德育教育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大学生是德育推进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开展德育创新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为此,高校教师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在推进德育创新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善于构筑新型的德育教育模式,实施情感型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感投入,只要以情入手,就能以理服人。与此同时,开展德育教育和德育创新不能仅靠说理教育,还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让学生在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德育教育与创新的内容要适应大学生的特点。道德是分层次的,从行为规范、道德原则到道德理想逐步递升。要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提高道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四)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深入大、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要做实事求是的调研分析,不能将优良传统的继承或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表现当成消极面,也不能将错误思想或低下道德风尚对青少年的影响当成积极进步的因素讴歌和推崇。不能完全以过去历史时期的标准衡量和要求青少年一代,也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贻误青少年一代。对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观点和倾向性问题,应加强教育引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回答。
  三、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是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达到教育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维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境,而且还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冷漠与疏远,实用与功利,对立与冲突等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将是一句空话。然而,要有效改善当前的师生关系,除了需要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制度和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寄希望于广大高校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严格、全面要求学生,把他们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一)高校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社会意义和内容的爱,教师所爱的对象既不是教师个人的亲属,也不是自由选择的学生,而是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全体学生,在品德、智力、性格、相貌、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师履行培养青年一代崇高职责时产生的感情,它不是出于血亲关系,不是出于个人利益或喜好,而是从教育事业利益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出于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考虑。教师热爱学生,只有以社会利益和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才是高尚的,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地爱,而不能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广大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利益偏爱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   (二)要尊重并积极地培养学生。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行为倾向,它包含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我国古代的“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指的就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循循善诱,才能师生和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尊重学生最基本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肯定学生的尊严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应该做到平等友好地对待所有学生;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心甘情愿跟自己的学生做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冷静自制地看待不听从教师善意进行教导和规劝的学生。
  (三)严格要求,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教育。教师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不是宠爱、溺爱、放任,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把尊重与严格要求、实施多方位的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种严格要求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教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与生活作风。特别是在考试、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应精心指导,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使学生感到能从你的身上学到真正的东西。严格要求还需要掌握合理的分寸,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考虑教育的后果。
  (四)要善于处理与同学们的关系。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如果任课教师不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敌意有时就会转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反之,如果这个教师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也会把对这个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那门课程上。因此,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与学生结成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纽带,激励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兴趣,才能唤起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向教师学习知识的热望,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益。
  人的肌体在营养和负担缺乏平衡的时候就会致病,高校的管理与教育运行其原理亦复如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矫枉过正的一纵一偏的治理模式,在产生了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今天的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也许到了这样一个时候:我们的资源基础与社会文明条件允许我们集民之智、用民之心、藉民之力,共同建设一个更为平衡的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襄阳)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使案例教学被大量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成为了衡量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基于对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从教师、学生、案例材料、课堂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对案例教学加以改进完善,进而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旅游管理 案例教学 学生参与度  一、引言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旅
期刊
[摘要]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除了要努力展示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外,还要注重面试的礼仪细节才能快速赢得主考官的好感。本文对大学生面试时的一些基本礼仪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大学生面试时起到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面试 礼仪  面试是求职的一个关键环节。大学生在面试时,除了努力展现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之外,得体的穿着、流利的谈吐、大方的举止,也能提高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良好印象。不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生源紧张直接影响到高职的生存。高职招生难是由生源数量减少、人们对于高职教育认识的不足等多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引发的,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去解决,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招生难 高招现状 下基层机制 宣讲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
期刊
[摘要]笔者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违法执教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随后提出四个有效措施力促高职院校教师依法执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 依法执教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教师“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
期刊
如何在班级建设中构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深思的问题。教育学理论说,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那
期刊
[摘要]我国对篮球训练中的体能训练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在体能训练中常常存在很多问题,致使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不理想。根据篮球训练的专项训练理论,从篮球训练需要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出发,探讨篮球体能训练的问题,提出加强篮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关键词]篮球 体能训练 问题与对策  篮球运动时一种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较长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才能够在比赛中呈现最佳
期刊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日益提高,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早期教育”或“超前教育”。孩子被驱赶着加速成长,对他们强制性进行的成人化教育剥夺了他们的快乐时光,也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如何进行儿童的早期道德教育,让孩子们在欢度童年的快乐时光中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将来的良好道德观的形成打下基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消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与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渐凸显。防灾科技学院以培养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学院、行业研究所、地震台站”联合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从管理运行、人才支持、条件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院所台合作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院所台合作 地质工程 人才培养  一、防震减灾行业需要大量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我国地震灾害
期刊
[摘要]针对系统发生执行器故障和/或传感器故障的情况,研究了含有状态时滞的线性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的可诊断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降维观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并给出故障可诊断性的判据。首先通过引入一种特殊的线性变换,将系统转换成无时滞系统。然后将故障诊断问题转化为状态观测问题,并证明了故障可诊断性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构造一种新的不利用残差体现故障的故障诊断器,实现了故障的实时诊断。仿真实例验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生 阅读能力 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