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是提高心理学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作者结合中师心理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实施生本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 心理学教学 生本教学 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求
当前,在观念上我们都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则怀疑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让学生做主。尤其是心理学,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讲,是既好奇又陌生,同时心理学中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于是我们精讲细练、面面俱到,甚至包办代替。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凭教师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心理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的学科,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实施生本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转变指导思想和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育目的上,明确取向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不仅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让学生感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积极探索知识的冲动和渴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交融的境界。
二、实施生本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掌握方法自主学习。
伽利略说过:无论什么时间,人都是永远不可能被教会某种智能,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智能。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生成长创新的基础,也是心理学创新教学的起点。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些都说明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自主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认真自学教材:①区分教材的重难点;②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顺序;③自行解决教材中浅显易懂的问题;④指派学习委员和课代表汇总自学情况,课前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且能为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还要做到导、看、思、述。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于导。导之,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求得之。”这里的“导”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导之所需,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先公布自学提纲,当好学生的“导游”,以避免学生的盲目和厌倦。“看”即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看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拿着笔,眼、脑、手并用,按提纲边看边用不同符号对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画圈点。易懂处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思”即学生要把看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述”即学生自己能把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指导学生阅读的自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的心理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穿针引线”,指明路标,另一方面要在精讲上下功夫,对学生能读懂的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讲,对重点、难点、热点、易混问题要重点讲。
2.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唤起人的探索热情。以往的教学大多是语言叙述,概念、规律、特点、分类、应用面面俱到。主体参与的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或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探究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运用相应的探究方法。
例如学习《思维》一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位自然课老师教“果实”这一概念的过程和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经过。接着引导学生先对这两个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启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四组:(1)小学生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正确地说出什么叫“果实”?阿基米德为什么不能直接肯定王冠掺了假?思维反映事物的哪个方面?有何特点?(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果实”这一概念?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哪些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受哪些因素影响?(3)阿基米德的思路经历了哪几步?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受哪些因素影响?(4)阿基米德为什么能证明王冠不是纯金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深入探究事例,自主构建知识。
教师介绍教材基本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提出上述各组问题与各节教材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教材,深入研究事例:(1)个人研究。要求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找答案,解决不了再看教材;看教材时,要认真研究事例;问题明了后记下要点,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困难所在。(2)小组讨论。围绕问题大家发表意见,要求学生从分析事例中引出结论,不要先说书上结论,再用事例引证;相同看法不重复,不同意见展开争论。(3)全班交流并小结。
这样的问题探究教学,可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与沉思过程中,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3.组织小组讨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
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根据中师生自我意识浓厚、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强烈。这一特点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既可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让他们在争辩中掌握知识。因此,讨论教学法在心理学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讨论的形式一般有三种:(1)前瞻性讨论。在讲授某一内容之前,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各抒己见,并将讨论结果归类,让学生通过听课自行解决问题。(2)应用性讨论。教师在讲授某一节或某一内容之后,适时提出讨论题,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3)插入性讨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要求学生探讨正确答案并阐述理由,便于学生拓宽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为保障讨论和辩论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讨论和辩论,如何开展讨论和辩论,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从而提高讨论和辩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其中确定话题是前提和基础,它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辩题能反映出事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矛盾因素,具有可辩性。比如,人是由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完美的结合体,身体是硬件,心理是软件,身体是物质,心理是精神,没有身体精神则无所依附,没有心理人便成了行尸走肉,身体与心理对人来说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缺一不可,由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何者更重要”这一论题便应运而生。其次,论题必须与所讲内容紧密相联,具有现实性。教学方法是为达到其教学目的服务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面,如果确定与本课无关的论题,将失去运用本方法的根本意义。教师可以用每章给出的案例和思考题,指定学习小组先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讨论题目的确立,力求做到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中师生实际和小学教学实际的结合。例如在学习“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时,我给学生讲了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课室课桌的摆设是“秧田型”,课堂中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自由性教学模式课桌摆成“马蹄型”,教师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结合就两种模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如下观点:两种模式以自由性教学模式较好,这种教学模式为发挥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协调能力。
讨论形式的选择及实施,实现了由教师设疑向学生质疑的过渡,这可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4.指导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教育与教学的能力,这正是中师生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该联系小学实际,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小学教育与教学工作。例如学习“知觉的基本规律”与“再造想象”,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直观教学。学习“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节,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小学教学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解答,以实现学用结合之目的。比如学习“思维”后,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结合给小学自然课本“热涨冷缩”的内容,要求学生设计出教学方案,科学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的热涨冷缩性质;也可以要求学生细读《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简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分数概念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写出病因与治疗方案,以供课堂讨论。这一过程可强化学生的巩固意识,真正体现“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
三、实施生本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积极性的基础。因此,教师既要注意通过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可采取征集意见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学教学的意见及建议。教师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建议可明显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帮助学生自我探索与发现。
当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个人意义时,学习的动机才会被激发,兴趣才会产生。在教学中,我们注意通过一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也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法,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心理分析,比如像“马加爵事件”、“黄勇事件”、交往障碍、学习焦虑等,并且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困惑开展讨论,等等。
3.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较高层次的教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适当的环境,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并正确地指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深入教育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教师通过实践可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而且有利于理论认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教学素材,在讲课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设计的案例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去活动、去表现。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庞维果.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2001,(1).
[4]曾丽.刍议孔子与“生本教学”理念[J].知识窗,2010,(5).
[5]石平英.生本教学从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开始[J].现代教育论丛,2010,(6).
关键词: 心理学教学 生本教学 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求
当前,在观念上我们都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则怀疑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让学生做主。尤其是心理学,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讲,是既好奇又陌生,同时心理学中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于是我们精讲细练、面面俱到,甚至包办代替。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凭教师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心理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的学科,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实施生本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转变指导思想和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育目的上,明确取向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不仅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让学生感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积极探索知识的冲动和渴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交融的境界。
二、实施生本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掌握方法自主学习。
伽利略说过:无论什么时间,人都是永远不可能被教会某种智能,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智能。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生成长创新的基础,也是心理学创新教学的起点。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些都说明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自主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认真自学教材:①区分教材的重难点;②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顺序;③自行解决教材中浅显易懂的问题;④指派学习委员和课代表汇总自学情况,课前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且能为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还要做到导、看、思、述。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于导。导之,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求得之。”这里的“导”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导之所需,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先公布自学提纲,当好学生的“导游”,以避免学生的盲目和厌倦。“看”即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看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拿着笔,眼、脑、手并用,按提纲边看边用不同符号对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画圈点。易懂处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思”即学生要把看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述”即学生自己能把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指导学生阅读的自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的心理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穿针引线”,指明路标,另一方面要在精讲上下功夫,对学生能读懂的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讲,对重点、难点、热点、易混问题要重点讲。
2.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唤起人的探索热情。以往的教学大多是语言叙述,概念、规律、特点、分类、应用面面俱到。主体参与的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或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探究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运用相应的探究方法。
例如学习《思维》一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位自然课老师教“果实”这一概念的过程和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经过。接着引导学生先对这两个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启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四组:(1)小学生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正确地说出什么叫“果实”?阿基米德为什么不能直接肯定王冠掺了假?思维反映事物的哪个方面?有何特点?(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果实”这一概念?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哪些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受哪些因素影响?(3)阿基米德的思路经历了哪几步?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受哪些因素影响?(4)阿基米德为什么能证明王冠不是纯金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深入探究事例,自主构建知识。
教师介绍教材基本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提出上述各组问题与各节教材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教材,深入研究事例:(1)个人研究。要求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找答案,解决不了再看教材;看教材时,要认真研究事例;问题明了后记下要点,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困难所在。(2)小组讨论。围绕问题大家发表意见,要求学生从分析事例中引出结论,不要先说书上结论,再用事例引证;相同看法不重复,不同意见展开争论。(3)全班交流并小结。
这样的问题探究教学,可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与沉思过程中,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3.组织小组讨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
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根据中师生自我意识浓厚、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强烈。这一特点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既可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让他们在争辩中掌握知识。因此,讨论教学法在心理学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讨论的形式一般有三种:(1)前瞻性讨论。在讲授某一内容之前,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各抒己见,并将讨论结果归类,让学生通过听课自行解决问题。(2)应用性讨论。教师在讲授某一节或某一内容之后,适时提出讨论题,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3)插入性讨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要求学生探讨正确答案并阐述理由,便于学生拓宽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为保障讨论和辩论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讨论和辩论,如何开展讨论和辩论,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从而提高讨论和辩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其中确定话题是前提和基础,它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辩题能反映出事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矛盾因素,具有可辩性。比如,人是由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完美的结合体,身体是硬件,心理是软件,身体是物质,心理是精神,没有身体精神则无所依附,没有心理人便成了行尸走肉,身体与心理对人来说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缺一不可,由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何者更重要”这一论题便应运而生。其次,论题必须与所讲内容紧密相联,具有现实性。教学方法是为达到其教学目的服务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面,如果确定与本课无关的论题,将失去运用本方法的根本意义。教师可以用每章给出的案例和思考题,指定学习小组先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讨论题目的确立,力求做到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中师生实际和小学教学实际的结合。例如在学习“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时,我给学生讲了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课室课桌的摆设是“秧田型”,课堂中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自由性教学模式课桌摆成“马蹄型”,教师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结合就两种模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如下观点:两种模式以自由性教学模式较好,这种教学模式为发挥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协调能力。
讨论形式的选择及实施,实现了由教师设疑向学生质疑的过渡,这可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4.指导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教育与教学的能力,这正是中师生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该联系小学实际,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小学教育与教学工作。例如学习“知觉的基本规律”与“再造想象”,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直观教学。学习“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节,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小学教学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解答,以实现学用结合之目的。比如学习“思维”后,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结合给小学自然课本“热涨冷缩”的内容,要求学生设计出教学方案,科学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的热涨冷缩性质;也可以要求学生细读《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简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分数概念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写出病因与治疗方案,以供课堂讨论。这一过程可强化学生的巩固意识,真正体现“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
三、实施生本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积极性的基础。因此,教师既要注意通过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可采取征集意见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学教学的意见及建议。教师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建议可明显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帮助学生自我探索与发现。
当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个人意义时,学习的动机才会被激发,兴趣才会产生。在教学中,我们注意通过一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也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法,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心理分析,比如像“马加爵事件”、“黄勇事件”、交往障碍、学习焦虑等,并且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困惑开展讨论,等等。
3.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较高层次的教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适当的环境,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并正确地指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深入教育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教师通过实践可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而且有利于理论认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教学素材,在讲课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设计的案例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去活动、去表现。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庞维果.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2001,(1).
[4]曾丽.刍议孔子与“生本教学”理念[J].知识窗,2010,(5).
[5]石平英.生本教学从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开始[J].现代教育论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