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大部分乡村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同时,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樂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没有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有些文化专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大部分乡村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同时,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樂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没有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有些文化专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