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明确学校育人的主体阵地,方能深入改革,找准发力点、落脚点,达到五育并举的良好局面。
对每一所学校来说,国家课程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和依据,此外,学校的文化建设、特色活动、评价管理、特色课程、课题研究,乃至师资队伍等等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资源优势。那么,如何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整各学校各项资源优势,“集中火力”夯实“立德树人”?我想,唯今,我們都在探索一条行稳致远的路径——从碎片化活动走向特色化课程,从单立的特色小课程走向统整的课程集群。有顶层设计、系统构架,方能落地;有实施路径、系统评价,方能生根。“寻找 ‘自己的’的生长点,让课程具有生长力,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是我们这个大话题下的适切话题。
打造“最课程”的校园文化,办有温度的学校。
“一所学校的开启,不是校门的开启,而是文化的开启。”文化是立校之根,课程是兴校之魂。去年骨干校长研修班,我有幸走访了上海闵行区区浦江一小。这是一所百年老校,“以人为本、智慧育人”是他们的办学理念,“不断促进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是他们的办学宗旨。基于此,学校通过挖掘“龙文化”“龙精神”的内涵——团结合作、开拓进取、与天和谐、造福人类,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的顶层设计。学校前后五年,大力打造了以“龙”为主的校园十八景:青龙九书校门、鱼跃龙门校训墙、见龙在田种植园、龙腾虎跃活动区、骥子龙文创新室、龙舟竞技体验区……课程化的主题景观充分彰显着浦江一小独特的风貌。
我们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是一所“全新诞生式”的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来自全市的各所学校或是新师范毕业生,生源主要为拆迁户安置小区居民子女及周边随父母打工落户的新市民子女。一所学校的开启不是校门的开启,而是文化的开启,选择文化就是确定学校的基因密码。我们把文化构想融入环境建设,开发课程化校园和学科化景观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温暖的现场,创生了一系列具有江帆文化特质的温暖小景,并逐渐将之开发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小码头”“远航吧”是仪式课程的基地,前者布置着学校从无到有的建设图片,每一年开学季活动花絮、每一级新生入学笑脸照……这里是每年9月新生入学礼时孩子与家长牵手、共同穿越的地方;后者展示着每一年毕业生创意合影,毕业季校园“一帆”智慧果采摘分享、“毕业树”种植、毕业晚会活动花絮……这里是每年6月毕业班学生与家长的必经之地。“山水湾”“小农庄”“小花房”是项目式统整课程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各学科之间一口口学科井形成横向的通道。“诚信屋”“童玩角”“棋趣园”是孩子们伙伴课程的秘密基地,更是落实“诚信”“友善”“互助”“共享”价值观养成的生长场域;“怡然庭”“梦想岛”是孩子们自创课程的舞台……
当校园文化与课程结合,校园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园不应仅仅是座园子,它应该是承载、促进、彰显课程特质的生力场。校园的一景一物,与其说是景观,不如说是“物”的课程意象,是校本化的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是学校的物型课程。它能唤醒儿童的表达、思维、审美,它应该是最懂儿童的空间教育,是自然、场馆、学科融合的美学场所。
追寻“人为本”的教育臻境,做有深度的课程。
浦江一小作为一所城乡结合的百年老校,如何变革?如何攻克学校发展的瓶颈,实现学校内涵的新发展?张蕊校长借助“龙文化”的深度挖掘,依托课题研究,攻坚克难,逐渐开发并构架了德系列、才系列的特色课程系列。其中,德系列从小神龙校内课程《小苗初长》《神龙在天》《劳动》,到校外课程《花样童年》《周游上海》,五大课程都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基于学校“德才兼备 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精心设计,编写成册;才系列借助智能校园数字化平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开设了八大类106门网上自选课程,为孩子的多元发展提供沃土,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找到“自我”, 获得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这又让我想到了走访过的上海虹桥中学,同样是课程建设带动学校发展的一个典型。2012年,在国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的虹桥中学找准孩子能力发展的基点——观察力,走出了一条以创新素养导向下的“自然笔记课程群”建设之路。他们运用图画、文字、音像等多种笔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实践、体验,以“观察、记录、阅读;交流、合作、展示;实践、体验、研究”的“三层九法”为突出学习方式,整体构架了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群。通过四大模块、十三个任务、四十个学年课时的安排,真正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
之所以他们的课程建设能这么好,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前提,定制了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他们的课程建设都有优质的顶层设计,不盲目、不跟风,不碎片化、不随意化,从课程走向课程群,能系统化构架、序列化推进,能在课表中找到课程落实的依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充实、细化课程内容,形成了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循环化的具体课程内容。
我们江帆小学作为一所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素质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不均衡的特点;每年新分配的几十位年轻教师和来自不同学校的新调进教师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碰撞,使他们更富有创新的激情。因此,我们深度开发了以“国家课程”“浸润课程”“社团课程”多维构架的“微创意”课程体系。“微创意”课程正是基于学校现实,根据教师特长优势与学生兴趣需求编制的短、小、精、活的课程。尤其是作为江苏省十三五立项课题《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学3.0版‘微创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通过深度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构架了多维联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鸟巢状”课程集群,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与师生发展融为一体,不断推进和深化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为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探寻出了更适切的路径。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孩子是在课程中行走和成长的,学校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方向。每一所优质学校都应该以人为本,挖掘课程内涵,构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长远发展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办学理念与校本课程的双向构建,从而助推学校的内涵发展、个性发展、优质发展。
问道“更前沿”的课程思想,做有广度的校长。
在走访上海浦江一小期间,我们也走近了浦江一小课程集群的总设计师——张蕊校长。这是个在我看来颇具传奇色彩的上海知名女校长——观其成长经历,不得不叹服。从她的可谓辉煌的个人经历,我们不光读到了追求卓越、梦想不息的行者精神,更可以看到,她选择了一条适切的发展道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在学校工作中做的更多的是课题引领,特色研究,课程研发。夯实基础、创建特色,树根立魂、深入发展,不断攻克瓶颈,从而更好更深入地做好学校内涵的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她带领她的团队一起提升,不断做好内涵发展的各个项目,巩固各项创建成果。同时她善于解读上级教育政策,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借力上海市三类课程的图谱构建的东风,不断修订完善学校课程框架,自上而下,深入细化,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群。学校好几门课特色程被纳入闵行区区域图谱,劳动教育特色校本教材已被上海教育出版社,并不断辐射开去,成为其他省份的教材。学校建设的德系列、才系列课程又吸纳了上海市十多个区的团队共同参与研发,不断在上海市的特色课程展示上斩获奖章……正是在这种前沿的课程思想的引领下,张蕊校长和她的团队和她的學校,迅速成长,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名校长、名主持人、名校。
我们江帆小学的徐芳校长也是一位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校长。她带动全校教师,以“我是校长微观察”教师发展课程,实现教师的管理的“扁平化”,激活教师参与、开发课程建设的能力,是我们新建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断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走向3.0版本,成为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成为“苏州市 2019 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她本人也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促进或制约一个学校发展的,往往是一个校长!”校长应该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动力源泉、专业核心。校长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视野,紧扣时代步伐,牢牢把握国家区域教育的大政方针,积极思考怎么对接怎么落实,并能主动将其转化为有作为的自觉目标,那么,学校的教育必然是有支撑的,能顺应甚至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校长要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者,成为一个领导体,能充分发掘各层级资源优势,带领大家进入到领导者共同体,领导自己,领导课程、领导课堂实践,领导学生实践,领导教师发展,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成为动力源,实现师生学校的共赢发展;校长应该打造极具穿透力的文化和极具执行力的课程。好的学校文化必然能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同,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设置的高度融合,能涵养化育,有爆发力、穿透力;好的课程建设应着眼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层级清晰、特色鲜明,通过整体规划、目标管理、职责分明去落实。校长依托课程建设文化,课程文化必然也成就师生、校长、学校的长足发展。
拥有“课程视野”,挖掘课程内涵,构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打造更具张力的特色课程集群,是探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最佳路径。
吴琰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对每一所学校来说,国家课程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和依据,此外,学校的文化建设、特色活动、评价管理、特色课程、课题研究,乃至师资队伍等等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资源优势。那么,如何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整各学校各项资源优势,“集中火力”夯实“立德树人”?我想,唯今,我們都在探索一条行稳致远的路径——从碎片化活动走向特色化课程,从单立的特色小课程走向统整的课程集群。有顶层设计、系统构架,方能落地;有实施路径、系统评价,方能生根。“寻找 ‘自己的’的生长点,让课程具有生长力,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是我们这个大话题下的适切话题。
打造“最课程”的校园文化,办有温度的学校。
“一所学校的开启,不是校门的开启,而是文化的开启。”文化是立校之根,课程是兴校之魂。去年骨干校长研修班,我有幸走访了上海闵行区区浦江一小。这是一所百年老校,“以人为本、智慧育人”是他们的办学理念,“不断促进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是他们的办学宗旨。基于此,学校通过挖掘“龙文化”“龙精神”的内涵——团结合作、开拓进取、与天和谐、造福人类,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的顶层设计。学校前后五年,大力打造了以“龙”为主的校园十八景:青龙九书校门、鱼跃龙门校训墙、见龙在田种植园、龙腾虎跃活动区、骥子龙文创新室、龙舟竞技体验区……课程化的主题景观充分彰显着浦江一小独特的风貌。
我们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是一所“全新诞生式”的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来自全市的各所学校或是新师范毕业生,生源主要为拆迁户安置小区居民子女及周边随父母打工落户的新市民子女。一所学校的开启不是校门的开启,而是文化的开启,选择文化就是确定学校的基因密码。我们把文化构想融入环境建设,开发课程化校园和学科化景观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温暖的现场,创生了一系列具有江帆文化特质的温暖小景,并逐渐将之开发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小码头”“远航吧”是仪式课程的基地,前者布置着学校从无到有的建设图片,每一年开学季活动花絮、每一级新生入学笑脸照……这里是每年9月新生入学礼时孩子与家长牵手、共同穿越的地方;后者展示着每一年毕业生创意合影,毕业季校园“一帆”智慧果采摘分享、“毕业树”种植、毕业晚会活动花絮……这里是每年6月毕业班学生与家长的必经之地。“山水湾”“小农庄”“小花房”是项目式统整课程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各学科之间一口口学科井形成横向的通道。“诚信屋”“童玩角”“棋趣园”是孩子们伙伴课程的秘密基地,更是落实“诚信”“友善”“互助”“共享”价值观养成的生长场域;“怡然庭”“梦想岛”是孩子们自创课程的舞台……
当校园文化与课程结合,校园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园不应仅仅是座园子,它应该是承载、促进、彰显课程特质的生力场。校园的一景一物,与其说是景观,不如说是“物”的课程意象,是校本化的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是学校的物型课程。它能唤醒儿童的表达、思维、审美,它应该是最懂儿童的空间教育,是自然、场馆、学科融合的美学场所。
追寻“人为本”的教育臻境,做有深度的课程。
浦江一小作为一所城乡结合的百年老校,如何变革?如何攻克学校发展的瓶颈,实现学校内涵的新发展?张蕊校长借助“龙文化”的深度挖掘,依托课题研究,攻坚克难,逐渐开发并构架了德系列、才系列的特色课程系列。其中,德系列从小神龙校内课程《小苗初长》《神龙在天》《劳动》,到校外课程《花样童年》《周游上海》,五大课程都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基于学校“德才兼备 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精心设计,编写成册;才系列借助智能校园数字化平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开设了八大类106门网上自选课程,为孩子的多元发展提供沃土,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找到“自我”, 获得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这又让我想到了走访过的上海虹桥中学,同样是课程建设带动学校发展的一个典型。2012年,在国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的虹桥中学找准孩子能力发展的基点——观察力,走出了一条以创新素养导向下的“自然笔记课程群”建设之路。他们运用图画、文字、音像等多种笔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实践、体验,以“观察、记录、阅读;交流、合作、展示;实践、体验、研究”的“三层九法”为突出学习方式,整体构架了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群。通过四大模块、十三个任务、四十个学年课时的安排,真正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
之所以他们的课程建设能这么好,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前提,定制了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他们的课程建设都有优质的顶层设计,不盲目、不跟风,不碎片化、不随意化,从课程走向课程群,能系统化构架、序列化推进,能在课表中找到课程落实的依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充实、细化课程内容,形成了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循环化的具体课程内容。
我们江帆小学作为一所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素质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不均衡的特点;每年新分配的几十位年轻教师和来自不同学校的新调进教师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碰撞,使他们更富有创新的激情。因此,我们深度开发了以“国家课程”“浸润课程”“社团课程”多维构架的“微创意”课程体系。“微创意”课程正是基于学校现实,根据教师特长优势与学生兴趣需求编制的短、小、精、活的课程。尤其是作为江苏省十三五立项课题《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学3.0版‘微创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通过深度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构架了多维联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鸟巢状”课程集群,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与师生发展融为一体,不断推进和深化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为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探寻出了更适切的路径。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孩子是在课程中行走和成长的,学校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方向。每一所优质学校都应该以人为本,挖掘课程内涵,构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长远发展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办学理念与校本课程的双向构建,从而助推学校的内涵发展、个性发展、优质发展。
问道“更前沿”的课程思想,做有广度的校长。
在走访上海浦江一小期间,我们也走近了浦江一小课程集群的总设计师——张蕊校长。这是个在我看来颇具传奇色彩的上海知名女校长——观其成长经历,不得不叹服。从她的可谓辉煌的个人经历,我们不光读到了追求卓越、梦想不息的行者精神,更可以看到,她选择了一条适切的发展道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在学校工作中做的更多的是课题引领,特色研究,课程研发。夯实基础、创建特色,树根立魂、深入发展,不断攻克瓶颈,从而更好更深入地做好学校内涵的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她带领她的团队一起提升,不断做好内涵发展的各个项目,巩固各项创建成果。同时她善于解读上级教育政策,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借力上海市三类课程的图谱构建的东风,不断修订完善学校课程框架,自上而下,深入细化,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群。学校好几门课特色程被纳入闵行区区域图谱,劳动教育特色校本教材已被上海教育出版社,并不断辐射开去,成为其他省份的教材。学校建设的德系列、才系列课程又吸纳了上海市十多个区的团队共同参与研发,不断在上海市的特色课程展示上斩获奖章……正是在这种前沿的课程思想的引领下,张蕊校长和她的团队和她的學校,迅速成长,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名校长、名主持人、名校。
我们江帆小学的徐芳校长也是一位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校长。她带动全校教师,以“我是校长微观察”教师发展课程,实现教师的管理的“扁平化”,激活教师参与、开发课程建设的能力,是我们新建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断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走向3.0版本,成为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成为“苏州市 2019 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她本人也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促进或制约一个学校发展的,往往是一个校长!”校长应该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动力源泉、专业核心。校长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视野,紧扣时代步伐,牢牢把握国家区域教育的大政方针,积极思考怎么对接怎么落实,并能主动将其转化为有作为的自觉目标,那么,学校的教育必然是有支撑的,能顺应甚至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校长要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者,成为一个领导体,能充分发掘各层级资源优势,带领大家进入到领导者共同体,领导自己,领导课程、领导课堂实践,领导学生实践,领导教师发展,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成为动力源,实现师生学校的共赢发展;校长应该打造极具穿透力的文化和极具执行力的课程。好的学校文化必然能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同,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设置的高度融合,能涵养化育,有爆发力、穿透力;好的课程建设应着眼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层级清晰、特色鲜明,通过整体规划、目标管理、职责分明去落实。校长依托课程建设文化,课程文化必然也成就师生、校长、学校的长足发展。
拥有“课程视野”,挖掘课程内涵,构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打造更具张力的特色课程集群,是探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最佳路径。
吴琰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