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一些思维定势让我们养成了一成不变的思考方式,从而造成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通过对几则“超常规”教学案例的尝试,发现了看似平常的教学环境中还有着难得的实用价值,看似“不作要求”的任务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教学效果,看似十分常见的“错误动作”却引发了学生们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对几则案例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如何突破常规思维、挖掘教学素材、提升教学实效提出了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01
体育教育不等同于体育,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竞技运动项目,它应该是多元化的、更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通过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以致用,应该使学生想运动、能运动、会运动。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地受到一些惯性思维的约束,或是学校管理的桎梏,或是固有教法的定格,以致常常无法突破、难以超越。殊不知,这些无形的惯性思维禁锢了我们的大脑,阻碍了学生某些运动技能的提升与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几则打破常规的教学案例进行的尝试和思考,旨在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灵活利用场地,让生存技能得以超越
体育运动源于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体育运动项目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变得五花八门。然而,我们有时却忽视了一些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本能。
案例1:由于校园改造的原因,在学校的教学楼与运动场之间形成了一米多的落差。这里没有护栏,大理石砌成的高台成了小学生通往运动场的瓶颈。几年前,在这里还发生过学生摔断胳膊的事件,因此,它成了我们认为的“雷区”。每次上课经过这里,我们都会让学生绕过这儿,下课的时候也是一样。
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学生能轻松地爬上、跳下,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为什么不能让我的学生把这里变成他们的训练场呢?这是同学们多么需要锻炼的一种技能啊!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准备这节课。
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五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顺利完成这一动作。而据我了解,日本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就时常练习此项技能。这更让我坚定了我的做法是对的。在课中,我首先提醒我的学生“这里是校园交通的红灯区,没有老师的允许,我们是不可以从这里通过的,老师今天在这里教学,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爬上、跳下的运动能力”。其次,我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用垫子把高台的上上下下围了起来。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竞赛的方式,提倡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看哪个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越。学生们在课上玩得非常开心,练得兴高采烈。通过“向上爬”动作中的跳上支撑,学生的腹肌和上肢力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弹跳力和协调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跳下”的动作中,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向下跳,我就教他们利用单臂支撑的方法跳下去,鼓励他们今后反复练习一定会像其他同学一样。
从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体育教学的空间是多么的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多么的灵活。多么好的一个高台,多么好的一个训练场地。通过锻炼学生既学会了爬上、跳下高台最基本的方法,又减少了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是一举两得。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积极思考,打破某些惯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必将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会开出别样的奇葩。
二、告别“惰性”,让体育课得以升华
案例2:在常态课中,很多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时候,都习惯了让他们围绕操场慢跑。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教学环节。故而,也就出现了一到跑步就有人请假,并且每次都是唉声叹气地。这节课,我准备改变一下方法,我告诉同学们:“今天准备活动的慢跑只有三个要求:一、跑步的范围是操场的任何地方,跑步的时候可以商量往哪跑,但最终要听组长安排。二、可以不排成直线队列,但是必须让老师看到跑成一团。三、不许有一个人落队,在哨响之前不得有人停下步伐,如有落队,本组成员一定要鼓励他。”布置完要求之后,我提醒同学们这是一场比赛,看看哪一队跑得最好、最团结。
反思:由于体育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领跑,这就造成围绕操场跑步时,学生乱作一团。其间不是有讲话的,就是有落队的,课堂常规变得面目全非。可是,为什么老师们还是乐此不彼地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准备活动呢?归根结底,是“惰性”。因为这样,老师们就可以小憩一会儿;因为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备课环节。可殊不知,这样的危害真是太大了。而其中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学生把我们的课堂常规抛之脑后,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的体育态度。
通过实践我发现,利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绕操场跑步,学生不但越跑越想跑,并且还能带动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学一起跑。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落队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在跑动的过程中,我提倡同学们讨论和商量往哪跑。因此,控制了学生因总是讲话而养成违反课堂常规的惯性行为的发生。通过尝试值得提醒的是,每个小组在定好目标后,必须跑到已定目标才能继续。如:三号篮球架、学校大门、乒乓球桌等等。教师也可在跑步结束后,利用询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聆听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表示自己观察到了他们的表现。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惰性”,让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让体育老师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三、动作“夸张”,让技能更为有效
案例3:在跑的专项性练习时,我们经常会让学生练习摆臂动作。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往往会精确到拳头摆到的位置。学生练习时,由于要考虑动作要领,所以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僵硬、不够舒展。加之,有的老师喜欢变换或加快频率让学生反复练习,这就容易让肩部肌肉紧张,形成动作拘谨、放不开。
反思:在教学中,我何不尝试引导学生做大胆、夸张的摆臂动作。课前,我布置他们观看博尔特的百米视频;课上,我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与模仿。练习时,让他们做到肩关节放松,大力摆臂。通过课前的观察,再加上“明星效应”,使得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练习气氛也比平时高涨了好多。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思维定势,认为大家一直都是这样上的,不会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倘若我们总是停留在原地,既不去思考也不去实践,那么任何教学将会是千篇一律的复制。体育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对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有着导向作用。由于我们能做到的动作学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有的时候,老师的示范动作可以适当夸张或者超前,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模仿,更有效地形成正确动作。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立定跳远的摆臂前伸动作、跨越式跳高过杆动作、投掷练习的鞭打动作等等。
四、大胆突破,让“错误”为我所用
案例4:在一节前滚翻复习课上,经过几次练习后,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开始不按规定动作练习。为了加快翻转速度,他们把准备姿势做成两脚前后开立半蹲状。我刚想上前阻止,转而又想,何不将计就计,让全班的同学都来尝试一下这个动作,然后……
反思:由于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练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做出让我们想象不到的动作。又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很多孩子会练习加助跑的立定跳远;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由于动作不协调向后摆腿等等。这些动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禁止学生做的,后来发现有些运动技能其实是我们人为拟定的。谁又能说加助跑的立定跳远就不能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呢?我认为,特别是小学的运动技能教学时,我们不应该总是上纲上线,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运动能力,以期全方位地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得到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我们与其限制学生的一些违规动作,不如顺势发展他们这类动作的运动能力,因材施教。经过这个动作的尝试我发现,由于孩子们前滚的翻转速度大大加快,使得一些前庭器官发育不好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的几则案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要想提升教学空间,我们就必须灵活地处理好“死教材”与“活学生”之间的关系,寻求教学中异路同归之妙,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前进的动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 222004)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01
体育教育不等同于体育,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竞技运动项目,它应该是多元化的、更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通过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以致用,应该使学生想运动、能运动、会运动。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地受到一些惯性思维的约束,或是学校管理的桎梏,或是固有教法的定格,以致常常无法突破、难以超越。殊不知,这些无形的惯性思维禁锢了我们的大脑,阻碍了学生某些运动技能的提升与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几则打破常规的教学案例进行的尝试和思考,旨在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灵活利用场地,让生存技能得以超越
体育运动源于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体育运动项目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变得五花八门。然而,我们有时却忽视了一些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本能。
案例1:由于校园改造的原因,在学校的教学楼与运动场之间形成了一米多的落差。这里没有护栏,大理石砌成的高台成了小学生通往运动场的瓶颈。几年前,在这里还发生过学生摔断胳膊的事件,因此,它成了我们认为的“雷区”。每次上课经过这里,我们都会让学生绕过这儿,下课的时候也是一样。
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学生能轻松地爬上、跳下,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为什么不能让我的学生把这里变成他们的训练场呢?这是同学们多么需要锻炼的一种技能啊!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准备这节课。
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五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顺利完成这一动作。而据我了解,日本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就时常练习此项技能。这更让我坚定了我的做法是对的。在课中,我首先提醒我的学生“这里是校园交通的红灯区,没有老师的允许,我们是不可以从这里通过的,老师今天在这里教学,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爬上、跳下的运动能力”。其次,我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用垫子把高台的上上下下围了起来。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竞赛的方式,提倡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看哪个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越。学生们在课上玩得非常开心,练得兴高采烈。通过“向上爬”动作中的跳上支撑,学生的腹肌和上肢力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弹跳力和协调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跳下”的动作中,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向下跳,我就教他们利用单臂支撑的方法跳下去,鼓励他们今后反复练习一定会像其他同学一样。
从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体育教学的空间是多么的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多么的灵活。多么好的一个高台,多么好的一个训练场地。通过锻炼学生既学会了爬上、跳下高台最基本的方法,又减少了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是一举两得。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积极思考,打破某些惯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必将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会开出别样的奇葩。
二、告别“惰性”,让体育课得以升华
案例2:在常态课中,很多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时候,都习惯了让他们围绕操场慢跑。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教学环节。故而,也就出现了一到跑步就有人请假,并且每次都是唉声叹气地。这节课,我准备改变一下方法,我告诉同学们:“今天准备活动的慢跑只有三个要求:一、跑步的范围是操场的任何地方,跑步的时候可以商量往哪跑,但最终要听组长安排。二、可以不排成直线队列,但是必须让老师看到跑成一团。三、不许有一个人落队,在哨响之前不得有人停下步伐,如有落队,本组成员一定要鼓励他。”布置完要求之后,我提醒同学们这是一场比赛,看看哪一队跑得最好、最团结。
反思:由于体育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领跑,这就造成围绕操场跑步时,学生乱作一团。其间不是有讲话的,就是有落队的,课堂常规变得面目全非。可是,为什么老师们还是乐此不彼地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准备活动呢?归根结底,是“惰性”。因为这样,老师们就可以小憩一会儿;因为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备课环节。可殊不知,这样的危害真是太大了。而其中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学生把我们的课堂常规抛之脑后,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的体育态度。
通过实践我发现,利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绕操场跑步,学生不但越跑越想跑,并且还能带动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学一起跑。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落队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在跑动的过程中,我提倡同学们讨论和商量往哪跑。因此,控制了学生因总是讲话而养成违反课堂常规的惯性行为的发生。通过尝试值得提醒的是,每个小组在定好目标后,必须跑到已定目标才能继续。如:三号篮球架、学校大门、乒乓球桌等等。教师也可在跑步结束后,利用询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聆听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表示自己观察到了他们的表现。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惰性”,让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让体育老师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三、动作“夸张”,让技能更为有效
案例3:在跑的专项性练习时,我们经常会让学生练习摆臂动作。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往往会精确到拳头摆到的位置。学生练习时,由于要考虑动作要领,所以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僵硬、不够舒展。加之,有的老师喜欢变换或加快频率让学生反复练习,这就容易让肩部肌肉紧张,形成动作拘谨、放不开。
反思:在教学中,我何不尝试引导学生做大胆、夸张的摆臂动作。课前,我布置他们观看博尔特的百米视频;课上,我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与模仿。练习时,让他们做到肩关节放松,大力摆臂。通过课前的观察,再加上“明星效应”,使得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练习气氛也比平时高涨了好多。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思维定势,认为大家一直都是这样上的,不会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倘若我们总是停留在原地,既不去思考也不去实践,那么任何教学将会是千篇一律的复制。体育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对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有着导向作用。由于我们能做到的动作学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有的时候,老师的示范动作可以适当夸张或者超前,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模仿,更有效地形成正确动作。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立定跳远的摆臂前伸动作、跨越式跳高过杆动作、投掷练习的鞭打动作等等。
四、大胆突破,让“错误”为我所用
案例4:在一节前滚翻复习课上,经过几次练习后,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开始不按规定动作练习。为了加快翻转速度,他们把准备姿势做成两脚前后开立半蹲状。我刚想上前阻止,转而又想,何不将计就计,让全班的同学都来尝试一下这个动作,然后……
反思:由于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练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做出让我们想象不到的动作。又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很多孩子会练习加助跑的立定跳远;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由于动作不协调向后摆腿等等。这些动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禁止学生做的,后来发现有些运动技能其实是我们人为拟定的。谁又能说加助跑的立定跳远就不能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呢?我认为,特别是小学的运动技能教学时,我们不应该总是上纲上线,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运动能力,以期全方位地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得到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我们与其限制学生的一些违规动作,不如顺势发展他们这类动作的运动能力,因材施教。经过这个动作的尝试我发现,由于孩子们前滚的翻转速度大大加快,使得一些前庭器官发育不好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的几则案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要想提升教学空间,我们就必须灵活地处理好“死教材”与“活学生”之间的关系,寻求教学中异路同归之妙,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前进的动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 2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