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破解课外阅读的难题,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持之以恒,营造氛围,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喜欢阅读的,即使部分孩子喜欢阅读,也不一定能自动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于外力。执教二十余年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这半小时,可以是起床后,可以是临睡前,可以是午休时,可以是连续的半小时,也可以分两个时段,但必须有时间上的保证。我请家长将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记录在备忘录上,以便督促与了解。
简单的事情不断重复,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这样每天半小时,天长日久,持续不断,慢慢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很多家长反映:这样坚持一年多以后,到了读书时间,如果不让孩子读书,就会很难受。
现在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书包里放一两本课外书,许多孩子甚至在国定假日也会自觉阅读。不少学生毕业后见了我的面都很自豪地说:“老师,我现在还坚持阅读半小时,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其次,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每天清晨,我会播放事先准备的音乐,或古琴,或排箫,或轻音乐……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轻轻放下书包,取出各自的课外书籍,或轻声吟诵,或潜心默读。作为教师,我也翻开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会观察:老师是不是喜欢读书。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也十分热爱读书,这对于他们读书兴趣的激发,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我还教给学生多种获得课外书籍的方法,尤其鼓励学生相互借阅,“让自己手里的书在教室里漂流起来!”每学期我们班都会统计:你的书在多少同学的手中漂流? 漂流最多的书,它的主人会感到很自豪。
2.推荐书目,立足长远,扩大阅读的广度
阅读的时间有了保证,阅读有了量的积累,于是如何提升阅读的“质”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要引导他们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每学期都为学生精心编选“阅读书目”。“阅读书目”的编选切忌“拿来主义”,必须立足长远,精心选择,并注意以下几点:
2.1 事先调查,钻人书海。每次推荐书目都是在新学期的开始,所以,对学生的假期阅读情况都要作个调查。开学初,我会给家长和学生发送阅读调查表,内容包括:我喜欢(不喜欢)的书名及理由;家长向老师推荐的书;对老师的建议等。结合调查,教师也要走进书店,钻进书海,了解最近最新的书籍,关注调查中提到的事宜,然后制定新的一期书目。
2.2 推荐内容不可单一,鼓励博览群书。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乃至天文、地理、建筑等自然科学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所以,学生的阅读不可仅限于文学类书籍,要从小博览群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2.3 摒弃阅读的功利性,不推荐作文选。许多家长对于“不推荐作文选”都不能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让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好作文,而阅读作文选就是一条捷径。诚然,阅读与表达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选也不能奏效。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储备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以作文选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班的《推荐书目》明确指出:不主张阅读作文选和动漫书籍。
我们班的《推荐书日》分类为:走进名著、读书做人、精彩历史、与大师握手、“悦读”真好(小说、童话、科普类)、推荐刊物……
2.4 结合课堂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新课程教材许多都是中外名篇的节选,只窥一斑,未见全豹。可借助上课设置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
3.读出自己,读出思考,体现阅读的深度
“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在一次课堂阅读教学之后,我将这句话送给学生,告诉学生:读出思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以“读出思考”作为阅读指导的更高追求。但让学生“读出思考”不能作简单化的要求,而应运用富有创意的形式。
例如,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在结束一个阶段的阅读之后,完成一份《每月推荐》,内容是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推荐给伙伴们。这份推荐包括:看了这本书(这篇文章),我有哪些收获?我把它推荐给你是因为……学生在写出推荐理由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每月推荐》既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索,又将一本本好书推荐给厂更多的孩子,可谓一举两得!
收稿日期:2012-05-17
1.持之以恒,营造氛围,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喜欢阅读的,即使部分孩子喜欢阅读,也不一定能自动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于外力。执教二十余年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这半小时,可以是起床后,可以是临睡前,可以是午休时,可以是连续的半小时,也可以分两个时段,但必须有时间上的保证。我请家长将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记录在备忘录上,以便督促与了解。
简单的事情不断重复,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这样每天半小时,天长日久,持续不断,慢慢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很多家长反映:这样坚持一年多以后,到了读书时间,如果不让孩子读书,就会很难受。
现在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书包里放一两本课外书,许多孩子甚至在国定假日也会自觉阅读。不少学生毕业后见了我的面都很自豪地说:“老师,我现在还坚持阅读半小时,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其次,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每天清晨,我会播放事先准备的音乐,或古琴,或排箫,或轻音乐……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轻轻放下书包,取出各自的课外书籍,或轻声吟诵,或潜心默读。作为教师,我也翻开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会观察:老师是不是喜欢读书。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也十分热爱读书,这对于他们读书兴趣的激发,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我还教给学生多种获得课外书籍的方法,尤其鼓励学生相互借阅,“让自己手里的书在教室里漂流起来!”每学期我们班都会统计:你的书在多少同学的手中漂流? 漂流最多的书,它的主人会感到很自豪。
2.推荐书目,立足长远,扩大阅读的广度
阅读的时间有了保证,阅读有了量的积累,于是如何提升阅读的“质”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要引导他们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每学期都为学生精心编选“阅读书目”。“阅读书目”的编选切忌“拿来主义”,必须立足长远,精心选择,并注意以下几点:
2.1 事先调查,钻人书海。每次推荐书目都是在新学期的开始,所以,对学生的假期阅读情况都要作个调查。开学初,我会给家长和学生发送阅读调查表,内容包括:我喜欢(不喜欢)的书名及理由;家长向老师推荐的书;对老师的建议等。结合调查,教师也要走进书店,钻进书海,了解最近最新的书籍,关注调查中提到的事宜,然后制定新的一期书目。
2.2 推荐内容不可单一,鼓励博览群书。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乃至天文、地理、建筑等自然科学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所以,学生的阅读不可仅限于文学类书籍,要从小博览群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2.3 摒弃阅读的功利性,不推荐作文选。许多家长对于“不推荐作文选”都不能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让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好作文,而阅读作文选就是一条捷径。诚然,阅读与表达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选也不能奏效。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储备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以作文选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班的《推荐书目》明确指出:不主张阅读作文选和动漫书籍。
我们班的《推荐书日》分类为:走进名著、读书做人、精彩历史、与大师握手、“悦读”真好(小说、童话、科普类)、推荐刊物……
2.4 结合课堂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新课程教材许多都是中外名篇的节选,只窥一斑,未见全豹。可借助上课设置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
3.读出自己,读出思考,体现阅读的深度
“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在一次课堂阅读教学之后,我将这句话送给学生,告诉学生:读出思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以“读出思考”作为阅读指导的更高追求。但让学生“读出思考”不能作简单化的要求,而应运用富有创意的形式。
例如,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在结束一个阶段的阅读之后,完成一份《每月推荐》,内容是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推荐给伙伴们。这份推荐包括:看了这本书(这篇文章),我有哪些收获?我把它推荐给你是因为……学生在写出推荐理由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每月推荐》既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索,又将一本本好书推荐给厂更多的孩子,可谓一举两得!
收稿日期: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