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剖析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不少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重温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词语:“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老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地表达,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地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或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和实感。
“写生”是就写作训练方式而言,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引用了罗庸先生的话:“国文教学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③1957年,叶老又在《临摹和写生》一文中,批评了那种翻看一些范文作参考然后作文的“临摹法”,并表示“我并不是绝对不赞成临摹的办法,可是我认为采取写生的办法更有好处,至少应该做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④强调自主的写作,自由的写作,而不是模仿别人,不是靠学习名家的路子或是一些所谓满分作文就行的。
二、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个性教育迅速发展,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呼唤也已是必然的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写作有明确的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⑤个性被赋予了新的丰富的内涵。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没有说服力,没有感染力,没有竞争力,没有生命力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从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立足于“应需”,改革命题方式。传统的作文教学相对较为封闭,在命题上常常存在不少弊端,脱离学生生活,超出学生认知,这样往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命题作文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能拟出一些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好说,那么也就有利于学生写出较有个性的作文。对此叶老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其实命题作文也没什么不好,命题作文而合着八股的精神,才发生毛病。”⑥“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唯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当然也希望在所有考试中)命题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说真心话,抒真感情的平台。命题时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命题的社会性。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命题来说也是相当吻合,命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气息相合。语文教师要有直面现实生活事件和时代变革思潮的胆识和气魄,善于捕捉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比如2008年发生的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毒奶粉等重大社会事件,都可以拟出作文题来让学生思考社会、抒写感想,笔者曾设计了对单独事件的命题,如《飘雪的春天》、《最难忘的5.12》、《也说奥运》等,也有对众多事件的综合命题,如《2008年,我有话要说》、《中国的精神》等。当我们的学生既能饱读圣贤书,又能常闻窗外事时,他们才算是吸收了均衡的营养,才能有健康的身心。
(2)命题的生活性。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更要让学生体验多彩的生活。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如能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调动写作积极性。叶老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⑧教师要能从生活中发掘出新鲜活泼的命题,让学生从自己的校园、家庭,学习、假期生活中提炼出精彩的瞬间、多姿的片段并用文字展现出来,岂不是既让学生有物入文,又能培养其观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题,如《夜晚的对话》、《我的青春色彩》、《高三生活》、《校园流行语》、《风波》等,这些作文题都是让学生写非常熟悉的生活,写作时没有任何畏惧心理,自然就有不少个性之声:写《夜晚的对话》,有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和自然界的生物的对话,“谁听说过夏虫跳水自杀,只为激起点涟漪?”(陈恺)写《我的青春色彩》时也有执著的信念,“过多的抱怨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贬低。”(郝晓光)当教师能够用这些作文题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时,受益的是师生双方。
(3)命题的开放性。最近几年高考中流行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有较大的开放性。特别是2009年天津卷“我说90后”,福建卷“这也是一种”,湖北卷“站在 门口”等,不设任何限制,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示才能,因此个性作文明显增多。作文命题的开放,可以在内容上的开放,或联系实际面向生活或发挥想象自由驰骋。笔者曾经有这样的命题《我身边的风云人物》、《我愿意生活在 》等。也可以在范围上开放,比如教师不给定题目而是师生共同商讨可行的题目,再进行挑选;或者只确定“母题”,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子题”。2006年江苏卷题为“人与路”,而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有《我心归去》、《前方》等几篇文章与此主题比较接近,我提供了《远方》、《人在旅途》、《在路上》、《遥望》等题目供学生挑选。当然还可在准备上开放,比如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告知作文题,甚至可以在学期初就将整个学期的作文计划公布,让学生有时间去搜集材料做充足准备。可以说要让学生写出个性作文,教师在命题时需得先下番工夫。
(二)立足于“求诚”,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就是说话”,就是说“自己的话”,并且有时“自己的”甚至比“正确的”更重要。具有个性的人,必然是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人,个性作文也就是“有我”和“着我色彩”的作文。作文中强调“自我”的价值,表现“自我”的特性;写“我”的喜怒哀乐,抒“我”的爱恨情仇;以“我”为本,尊重自己的主观意愿;以“真”立言,听从自己的心灵话语。
叶圣陶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红楼梦》中香菱作出第一首诗时,黛玉说:“把这首放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就是鼓励香菱能说自己的话,不要被他人的诗束缚住了,原因是香菱在作诗时“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始终没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自己都没意识到“我”的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和自在之趣,当然也就没有个性。有一次布置了一篇《又是春天》的作文,有一位平时作文很一般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春天天气变化大、易生病菌而让自己不断感冒,深受其害,以致于现在一到春天就心惊胆战,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是亲身经历,而且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文章显得与众不同,个性鲜明。
教师应该让学生放开胆子来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真实的想法。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也是个性的前提。作文应该将矫情和伪饰过滤掉,将真情和实意保留下来。我们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灌水、写日记、给同学写信或者在同学毕业册上留言等等,常常比交给教师的作文精彩得多,有个性得多,因为此时他们无须承载什么健康的思想、高尚的主题,在这样的场合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其实,写日记写随笔就是很好的活动,叶老也非常主张用这种方式。班上有一女学生很有个性,非常喜欢篮球,对篮球比赛和一些运动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随笔中有很多篇都在写篮球。学了《鸿门宴》之后竟然将项羽和科比进行比较,称赞其都为孤胆英雄,应该说这样的比较似乎有些牵强,但不得不说也是写出了自己的心得。学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也用《永遇乐·乔丹怀古》对乔丹进行评论:“花甲篮坛,英雄无觅,芝加哥处。叱咤赛场,光辉已被,岁月冰封去。斜阳脉脉,公牛犹存,昔时乔神曾驻。想当年,闪转腾挪,赢得荣誉无数。几多春秋,王者归来,演绎空中漫步。急流勇退,群雄四起,王朝已落幕。可堪回首,后生可畏,风采今日不复。凭谁问,乔丹老矣,尚能饭否?”(陈瑛)这样的球迷是极具个性魅力的,这样的文章也是带着自身特色的。像这种真实的“我”、个性的“我”的出现是多么令人欣喜!
(三)立足于“写生”,激发写作兴趣。当前高中生怕写作文的不少,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感觉没话说。按说,高中生已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也阅读了一些书籍,无论是社会经验还是知识积累都不是一片空白,写作文没话说不应该成为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自己的心里事实(潜意识、信息状态)中的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还处在潜藏状态,写作只是搬别人的话,学生主体的心声根本没有得到畅快的倾吐。”⑨只有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现,才能将观察到的崭新发现、感悟到的深刻道理,体验到的真实情感物化为文章。高涨的写作兴趣能使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努力事半功倍。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1)教师下水教“写生”方法。南师附中的特级教师王栋生有一个传统绝活,布置好作文题后,在和学生相同的写作时间内挥毫写下一两篇同题作文,贴在教室前面,并且还经常留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撕了,我还要拿去发表呢。”这样有才华有自信有个性的教师,学生当然是非常仰慕钦佩的,也就会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并且会有一种向老师看齐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复印十篇优秀作文给学生看比不上教师自己写一篇现身说法更有效果,如果我们在学生作文时也适当下下水,一来可以知道文题的难易程度,二来也可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个性作文。叶圣陶在1961年的《“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就是教学生“写生”的方法,笔者曾就《夜晚的对话》、《等待》、《你听,多美》、《远方》等作文题写过或散文或诗歌的同题作文,仅举一例,《远方》:我是个长跑选手/在那个圆上/不知是自己画的还是早就存在的圆上/不停的跑着/无数个日夜无数个年华/飘逸的长发系不住影子的灵魂/潇洒的身姿挽不回流浪的风度/我只能这样跑着/没人叫我歇息/也没人为我加油/我漠视着一切/上帝的光环/被我随手甩掉的汗水击碎/散落一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我跑得比谁都快。学生反应较为热烈,写作兴趣也极其高涨。
(2)学生活动学“写生”本领。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还应该经常组织些活动,比如推荐时文美文的阅读,开设名著的欣赏课并要求写心灵感悟,开展作文竞赛,让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创办班刊等,这些其实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写生”活动。就拿随笔来说吧,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开始时学生是被动完成任务,时间长了,有一部分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写作形式,随笔已不是他们的作业,而成了他们练习“写生”的平台,成了他们可以发牢骚、提意见、表感悟、抒情感、展才华、明思想的绝佳场所,有几个学生勤于练笔,已经给自己的随笔编成集子,有《点滴录》、《梦的后花园》、《涂鸦集》等,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教师也能通过随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与他们交流,笔者在这些随笔后留下些许或安慰或激励或表扬或建议的文字,学生每次在拿到随笔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看教师的评语,看着他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投来感激一瞥时,教师心里也满是欣慰。
个性化作文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力求提供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他们用多样的手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还有“读写结合”、“自能自改”等很多方面,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在呼唤个性化作文的今天,叶老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注 释:
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第17页.
⑥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0页.
⑦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3页.
⑨胡爱平.激活中学生写作的潜意识//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1).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词语:“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老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地表达,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地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或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和实感。
“写生”是就写作训练方式而言,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引用了罗庸先生的话:“国文教学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③1957年,叶老又在《临摹和写生》一文中,批评了那种翻看一些范文作参考然后作文的“临摹法”,并表示“我并不是绝对不赞成临摹的办法,可是我认为采取写生的办法更有好处,至少应该做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④强调自主的写作,自由的写作,而不是模仿别人,不是靠学习名家的路子或是一些所谓满分作文就行的。
二、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个性教育迅速发展,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呼唤也已是必然的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写作有明确的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⑤个性被赋予了新的丰富的内涵。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没有说服力,没有感染力,没有竞争力,没有生命力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从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立足于“应需”,改革命题方式。传统的作文教学相对较为封闭,在命题上常常存在不少弊端,脱离学生生活,超出学生认知,这样往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命题作文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能拟出一些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好说,那么也就有利于学生写出较有个性的作文。对此叶老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其实命题作文也没什么不好,命题作文而合着八股的精神,才发生毛病。”⑥“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唯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当然也希望在所有考试中)命题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说真心话,抒真感情的平台。命题时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命题的社会性。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命题来说也是相当吻合,命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气息相合。语文教师要有直面现实生活事件和时代变革思潮的胆识和气魄,善于捕捉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比如2008年发生的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毒奶粉等重大社会事件,都可以拟出作文题来让学生思考社会、抒写感想,笔者曾设计了对单独事件的命题,如《飘雪的春天》、《最难忘的5.12》、《也说奥运》等,也有对众多事件的综合命题,如《2008年,我有话要说》、《中国的精神》等。当我们的学生既能饱读圣贤书,又能常闻窗外事时,他们才算是吸收了均衡的营养,才能有健康的身心。
(2)命题的生活性。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更要让学生体验多彩的生活。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如能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调动写作积极性。叶老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⑧教师要能从生活中发掘出新鲜活泼的命题,让学生从自己的校园、家庭,学习、假期生活中提炼出精彩的瞬间、多姿的片段并用文字展现出来,岂不是既让学生有物入文,又能培养其观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题,如《夜晚的对话》、《我的青春色彩》、《高三生活》、《校园流行语》、《风波》等,这些作文题都是让学生写非常熟悉的生活,写作时没有任何畏惧心理,自然就有不少个性之声:写《夜晚的对话》,有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和自然界的生物的对话,“谁听说过夏虫跳水自杀,只为激起点涟漪?”(陈恺)写《我的青春色彩》时也有执著的信念,“过多的抱怨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贬低。”(郝晓光)当教师能够用这些作文题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时,受益的是师生双方。
(3)命题的开放性。最近几年高考中流行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有较大的开放性。特别是2009年天津卷“我说90后”,福建卷“这也是一种”,湖北卷“站在 门口”等,不设任何限制,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示才能,因此个性作文明显增多。作文命题的开放,可以在内容上的开放,或联系实际面向生活或发挥想象自由驰骋。笔者曾经有这样的命题《我身边的风云人物》、《我愿意生活在 》等。也可以在范围上开放,比如教师不给定题目而是师生共同商讨可行的题目,再进行挑选;或者只确定“母题”,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子题”。2006年江苏卷题为“人与路”,而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有《我心归去》、《前方》等几篇文章与此主题比较接近,我提供了《远方》、《人在旅途》、《在路上》、《遥望》等题目供学生挑选。当然还可在准备上开放,比如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告知作文题,甚至可以在学期初就将整个学期的作文计划公布,让学生有时间去搜集材料做充足准备。可以说要让学生写出个性作文,教师在命题时需得先下番工夫。
(二)立足于“求诚”,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就是说话”,就是说“自己的话”,并且有时“自己的”甚至比“正确的”更重要。具有个性的人,必然是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人,个性作文也就是“有我”和“着我色彩”的作文。作文中强调“自我”的价值,表现“自我”的特性;写“我”的喜怒哀乐,抒“我”的爱恨情仇;以“我”为本,尊重自己的主观意愿;以“真”立言,听从自己的心灵话语。
叶圣陶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红楼梦》中香菱作出第一首诗时,黛玉说:“把这首放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就是鼓励香菱能说自己的话,不要被他人的诗束缚住了,原因是香菱在作诗时“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始终没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自己都没意识到“我”的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和自在之趣,当然也就没有个性。有一次布置了一篇《又是春天》的作文,有一位平时作文很一般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春天天气变化大、易生病菌而让自己不断感冒,深受其害,以致于现在一到春天就心惊胆战,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是亲身经历,而且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文章显得与众不同,个性鲜明。
教师应该让学生放开胆子来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真实的想法。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也是个性的前提。作文应该将矫情和伪饰过滤掉,将真情和实意保留下来。我们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灌水、写日记、给同学写信或者在同学毕业册上留言等等,常常比交给教师的作文精彩得多,有个性得多,因为此时他们无须承载什么健康的思想、高尚的主题,在这样的场合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其实,写日记写随笔就是很好的活动,叶老也非常主张用这种方式。班上有一女学生很有个性,非常喜欢篮球,对篮球比赛和一些运动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随笔中有很多篇都在写篮球。学了《鸿门宴》之后竟然将项羽和科比进行比较,称赞其都为孤胆英雄,应该说这样的比较似乎有些牵强,但不得不说也是写出了自己的心得。学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也用《永遇乐·乔丹怀古》对乔丹进行评论:“花甲篮坛,英雄无觅,芝加哥处。叱咤赛场,光辉已被,岁月冰封去。斜阳脉脉,公牛犹存,昔时乔神曾驻。想当年,闪转腾挪,赢得荣誉无数。几多春秋,王者归来,演绎空中漫步。急流勇退,群雄四起,王朝已落幕。可堪回首,后生可畏,风采今日不复。凭谁问,乔丹老矣,尚能饭否?”(陈瑛)这样的球迷是极具个性魅力的,这样的文章也是带着自身特色的。像这种真实的“我”、个性的“我”的出现是多么令人欣喜!
(三)立足于“写生”,激发写作兴趣。当前高中生怕写作文的不少,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感觉没话说。按说,高中生已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也阅读了一些书籍,无论是社会经验还是知识积累都不是一片空白,写作文没话说不应该成为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自己的心里事实(潜意识、信息状态)中的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还处在潜藏状态,写作只是搬别人的话,学生主体的心声根本没有得到畅快的倾吐。”⑨只有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现,才能将观察到的崭新发现、感悟到的深刻道理,体验到的真实情感物化为文章。高涨的写作兴趣能使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努力事半功倍。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1)教师下水教“写生”方法。南师附中的特级教师王栋生有一个传统绝活,布置好作文题后,在和学生相同的写作时间内挥毫写下一两篇同题作文,贴在教室前面,并且还经常留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撕了,我还要拿去发表呢。”这样有才华有自信有个性的教师,学生当然是非常仰慕钦佩的,也就会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并且会有一种向老师看齐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复印十篇优秀作文给学生看比不上教师自己写一篇现身说法更有效果,如果我们在学生作文时也适当下下水,一来可以知道文题的难易程度,二来也可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个性作文。叶圣陶在1961年的《“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就是教学生“写生”的方法,笔者曾就《夜晚的对话》、《等待》、《你听,多美》、《远方》等作文题写过或散文或诗歌的同题作文,仅举一例,《远方》:我是个长跑选手/在那个圆上/不知是自己画的还是早就存在的圆上/不停的跑着/无数个日夜无数个年华/飘逸的长发系不住影子的灵魂/潇洒的身姿挽不回流浪的风度/我只能这样跑着/没人叫我歇息/也没人为我加油/我漠视着一切/上帝的光环/被我随手甩掉的汗水击碎/散落一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我跑得比谁都快。学生反应较为热烈,写作兴趣也极其高涨。
(2)学生活动学“写生”本领。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还应该经常组织些活动,比如推荐时文美文的阅读,开设名著的欣赏课并要求写心灵感悟,开展作文竞赛,让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创办班刊等,这些其实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写生”活动。就拿随笔来说吧,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开始时学生是被动完成任务,时间长了,有一部分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写作形式,随笔已不是他们的作业,而成了他们练习“写生”的平台,成了他们可以发牢骚、提意见、表感悟、抒情感、展才华、明思想的绝佳场所,有几个学生勤于练笔,已经给自己的随笔编成集子,有《点滴录》、《梦的后花园》、《涂鸦集》等,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教师也能通过随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与他们交流,笔者在这些随笔后留下些许或安慰或激励或表扬或建议的文字,学生每次在拿到随笔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看教师的评语,看着他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投来感激一瞥时,教师心里也满是欣慰。
个性化作文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力求提供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他们用多样的手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还有“读写结合”、“自能自改”等很多方面,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在呼唤个性化作文的今天,叶老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注 释:
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第17页.
⑥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0页.
⑦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3页.
⑨胡爱平.激活中学生写作的潜意识//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