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集中的一个领域。自从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之后, “ 认知”便成为学习中及其重要并且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
关键字:音乐教育;认知音乐学
一、认知音乐学
“音乐认知发展”, 这个术语来源于一般认知发展研究。在心理学界, 认知发展包含两个方面: 认知与发展, 它属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通俗地说,“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 认知发展就是指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着重研究知觉、注意、记忆等具体的认知发展过程”。由此推出, 音乐认知发展研究也涉及到两个问题: 音乐认知及其发展; 音乐认知与音乐学习相关。斯洛博达( J·A·Sloboda)由此将音乐认知看成音乐的技巧。客观上说,它既涉及理性的认识活动, 也包含个体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斯洛博达认为, 认知阶段是情感阶段的先行, 就好像一个听众不可能明白一个幽默的美妙, 除非他听懂了。然而, 认知阶段之后并不一定跟随情感阶段。比如, 一个人也许完全听懂了幽默, 但是他并没有被幽默所感染。音乐的情况也一样。
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也持相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是对音乐作品的表层, 即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欣赏, 它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其实, 这里“音响感知”与斯洛博达的“音乐认知”相似。“音响感知”之所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他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前提, 是指人们从音乐中所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而是音响,所谓基础, 则是指音乐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经由音乐音响来引发, 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可以说, 音乐认知与情感体验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前者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体对音乐形式结构的把握, 它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个体只有达到对音乐形式结构的理解,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认知举措
1.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多元智力论”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多元的, 音乐思维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个音乐工作者或音乐‘ 读者’必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 读’ 、‘ 写’出音乐作品特有的符号系统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多样风格能够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多种情绪能通过不同音乐材料的变换来表达不同的情和景。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能够运用音乐思维, 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论释音乐。,同时倡导学生宁可深人地接触一门艺术, 也不要一知半解地学习多种艺术, 前者有利于形成真正的艺术思维方式。
2.创作活动是艺术学习过程的中心
有关艺术认知及其艺术外围的活动, 应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创作并围绕着有意义的专题来进行。” 。这也说明了音乐学习中, 从学生的即兴创作入手, 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用音乐的方式表现自我, 同时教师围绕着有意义的创作作品进行认知教学, 这将会是音乐认知学习中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会有较深的理解背景, 必然会认识得更深刻。
三、教育中的认知音乐学展望
如果说世纪以前教育的思维基础来自于哲学, 世纪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心理学, 那么世纪教育发展靠的将是—脑科学。世纪是国际智力竟争的世纪, 面对信息社会和生物基因工程的进展, 音乐已成为脑科学探索人类智慧奥秘的重要研究对象。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心理学发展, 不难发现这样几点格式塔心理学为音乐认知提供了很多借鉴, 但它对学习的指导仅仅是间接的。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为学习的认知观奠定了基础, 对教育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但因其研究对象仅为科学认知而暴露出它的局限。《零点项目》的诞生, 使认知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的束缚, 为艺术认知尤其是音乐认知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然而由于它缺乏许多数据论证也显得力量单薄。二十世纪的认知研究多少显示出一些遗憾, 但这些都为世纪音乐参与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前景。同时我们也看到, 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 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属于一个主观精神活动领域的学科, 在这样一个主观领域去获取科学的客观认识结论是相当困难的。音乐教育是否一定需要心理学的支撑答案是肯定的。音乐教育如果仅靠个人朴素的经验为依据, 而缺乏系统化的科学指导, 那么学科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音乐教育不仅依赖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更需要音乐心理学来参与建设, 我们期待着音乐在与科学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其塑造人的使命, 这将赋予我们音乐教育无穷的生命力, 也是我们所衷心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Z].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2002.
(作者简介:刘小凡(1988-),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关键字:音乐教育;认知音乐学
一、认知音乐学
“音乐认知发展”, 这个术语来源于一般认知发展研究。在心理学界, 认知发展包含两个方面: 认知与发展, 它属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通俗地说,“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 认知发展就是指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着重研究知觉、注意、记忆等具体的认知发展过程”。由此推出, 音乐认知发展研究也涉及到两个问题: 音乐认知及其发展; 音乐认知与音乐学习相关。斯洛博达( J·A·Sloboda)由此将音乐认知看成音乐的技巧。客观上说,它既涉及理性的认识活动, 也包含个体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斯洛博达认为, 认知阶段是情感阶段的先行, 就好像一个听众不可能明白一个幽默的美妙, 除非他听懂了。然而, 认知阶段之后并不一定跟随情感阶段。比如, 一个人也许完全听懂了幽默, 但是他并没有被幽默所感染。音乐的情况也一样。
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也持相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是对音乐作品的表层, 即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欣赏, 它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其实, 这里“音响感知”与斯洛博达的“音乐认知”相似。“音响感知”之所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他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前提, 是指人们从音乐中所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而是音响,所谓基础, 则是指音乐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经由音乐音响来引发, 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可以说, 音乐认知与情感体验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前者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体对音乐形式结构的把握, 它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个体只有达到对音乐形式结构的理解,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认知举措
1.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多元智力论”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多元的, 音乐思维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个音乐工作者或音乐‘ 读者’必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 读’ 、‘ 写’出音乐作品特有的符号系统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多样风格能够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多种情绪能通过不同音乐材料的变换来表达不同的情和景。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能够运用音乐思维, 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论释音乐。,同时倡导学生宁可深人地接触一门艺术, 也不要一知半解地学习多种艺术, 前者有利于形成真正的艺术思维方式。
2.创作活动是艺术学习过程的中心
有关艺术认知及其艺术外围的活动, 应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创作并围绕着有意义的专题来进行。” 。这也说明了音乐学习中, 从学生的即兴创作入手, 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用音乐的方式表现自我, 同时教师围绕着有意义的创作作品进行认知教学, 这将会是音乐认知学习中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会有较深的理解背景, 必然会认识得更深刻。
三、教育中的认知音乐学展望
如果说世纪以前教育的思维基础来自于哲学, 世纪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心理学, 那么世纪教育发展靠的将是—脑科学。世纪是国际智力竟争的世纪, 面对信息社会和生物基因工程的进展, 音乐已成为脑科学探索人类智慧奥秘的重要研究对象。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心理学发展, 不难发现这样几点格式塔心理学为音乐认知提供了很多借鉴, 但它对学习的指导仅仅是间接的。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为学习的认知观奠定了基础, 对教育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但因其研究对象仅为科学认知而暴露出它的局限。《零点项目》的诞生, 使认知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的束缚, 为艺术认知尤其是音乐认知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然而由于它缺乏许多数据论证也显得力量单薄。二十世纪的认知研究多少显示出一些遗憾, 但这些都为世纪音乐参与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前景。同时我们也看到, 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 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属于一个主观精神活动领域的学科, 在这样一个主观领域去获取科学的客观认识结论是相当困难的。音乐教育是否一定需要心理学的支撑答案是肯定的。音乐教育如果仅靠个人朴素的经验为依据, 而缺乏系统化的科学指导, 那么学科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音乐教育不仅依赖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更需要音乐心理学来参与建设, 我们期待着音乐在与科学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其塑造人的使命, 这将赋予我们音乐教育无穷的生命力, 也是我们所衷心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Z].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2002.
(作者简介:刘小凡(1988-),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