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問题情境的创设是当前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通过有意识地设置谜团、疑问、障碍,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上升到极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推动探究过程,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本文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1-0091-02
引 言
初中数学兼具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征,教学难度大、教学任务重,教师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过程富有趣味性、实用性和高效性。问题情境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经由“问题”主线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使其发挥内在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主动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曾对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逻辑性的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将“火热的思考”变为“冰冷的美丽”。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综合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时,更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记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数学文化知识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让数学学科脱下冰冷的“外衣”,更加富有“人情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初始,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切入本节课程,如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笛卡儿曾在睡梦中梦到自己打开了数学宝藏之门,当智慧宝珠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忽然发现了窗框上有一只忙碌的蜘蛛,这只蜘蛛正在结网,他随即产生念头——这些丝线不恰如曲线、直线吗?并由此惊醒,联想到窗框、蜘蛛及其所织的网恰好可以验证“曲线、直线均由点的运动产生”,所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诞生了。这一历史小故事讲述了笛卡尔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历程,既能在不动声色中渗透数学文化,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又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求知若渴,急于了解“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引用的数学典故、数学故事,要与待讲数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讲述故事情节时无须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需要简洁明了,以免影响课时。
二、创设实践情境
与化学课、物理课相似,数学课堂也能通过“做实验”展现数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即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实践情境,借助实践活动或实物等,让学生发现、操作、观察、创造,做到眼、脑、手并用,经由肢体语言诱发思维语言,并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疑问,进行相应的判断、分析与总结,有效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更加主动、认真、细心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数学学科素养[1]。
以《认识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教师提问:“随便三条线段均能组合为一个三角形吗?”多数学生立即表达了“肯定”观点。此时,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的三根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观察,并评价自己的回答,发现问题关键所在。这一实践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规避了教师正面回答问题时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自我动手探究的方式,激发了思维,逐渐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思维递进式发展,建构与延伸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实践情境时,选用的教学活动应该真实且富有可操作性,并有效融入竞赛类、游戏类活动,以兼顾实用性、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在更加活泼、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学习主动权。
三、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也就是将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融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备“烟火气息”,教师在选择实际生活问题时应当注意下列几项要求:第一,所选题材应与学生所在区域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当教师抛出这一主题后,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进行探究;第二,所选问题需紧扣教学大纲,运用在数学课堂上,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也无须“去数学化”或过分渲染氛围,因为“去数学化”反而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重构数学知识体系、内化数学概念、迁移运用基础知识;过于渲染课堂氛围,虽然能够调动学习兴趣,但是可能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偏离学习主题;第三,需要“回题”,即营造生活情境后,需要回到最初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最终升华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生活”。
以《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6+(-4)=+2”呢?此时教师不妨创设生活情境:妈妈给了小明6元钱,买活页纸花去4元(加数“-4”),那么小明还剩2元钱(结果是“+2”),对吗?此情境不仅通俗易懂,且更为简单、直接,加之联系了生活中金钱的使用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内涵的理解。但是,该情境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提升对教材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注重情境设置,以自身多角度、多广度的思考,带动学生学习。
四、创设游戏情境
所谓游戏情境,即将游戏活动添加至教学环节,从而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加速知识内化的速度与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教师应重视下列几项要求。第一,从游戏性质角度出发,保证所选游戏项目富有趣味性。毕竟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数学科目“严肃、冰冷”的形象,从而让学生认为数学“平易近人”,若是游戏简单、枯燥、乏味,则与初衷背道而驰。第二,对游戏种类与数量,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游戏项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开阔眼界。为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对游戏种类和数量做出创新。第三,对游戏地位而言,游戏仅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切勿舍本逐末。
以《概率的简单应用》教学为例,在进行概率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直接讲解概率的概念、应用等知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此时,借助游戏情境教学法,拿出课前准备的骰子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提问:“随便投掷两枚骰子,则其均为偶数点的概率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分组验证问题结果,比赛哪一小组最先得出答案。如此一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举多得。不过教师在借用此类情境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分组问题,分组需要结合学生性格、学习水平、动手能力等合理划分,务必让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另一方面需要掌控课堂节奏,避免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计划。
结 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策略务必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方面,要避免过于“文化性”与“数学化”,需要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情境层次、因素与类型等内容,尽量充实情境,使情境更加科学合理,避免情境单一、枯燥,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散思维,增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
[参考文献]
张亚峰.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J].名师在线,2017(05):14-15.
作者简介:耿立娣(1970.11—),女,江苏滨海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1-0091-02
引 言
初中数学兼具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征,教学难度大、教学任务重,教师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过程富有趣味性、实用性和高效性。问题情境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经由“问题”主线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使其发挥内在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主动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曾对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逻辑性的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将“火热的思考”变为“冰冷的美丽”。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综合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时,更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记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数学文化知识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让数学学科脱下冰冷的“外衣”,更加富有“人情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初始,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切入本节课程,如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笛卡儿曾在睡梦中梦到自己打开了数学宝藏之门,当智慧宝珠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忽然发现了窗框上有一只忙碌的蜘蛛,这只蜘蛛正在结网,他随即产生念头——这些丝线不恰如曲线、直线吗?并由此惊醒,联想到窗框、蜘蛛及其所织的网恰好可以验证“曲线、直线均由点的运动产生”,所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诞生了。这一历史小故事讲述了笛卡尔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历程,既能在不动声色中渗透数学文化,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又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求知若渴,急于了解“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引用的数学典故、数学故事,要与待讲数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讲述故事情节时无须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需要简洁明了,以免影响课时。
二、创设实践情境
与化学课、物理课相似,数学课堂也能通过“做实验”展现数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即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实践情境,借助实践活动或实物等,让学生发现、操作、观察、创造,做到眼、脑、手并用,经由肢体语言诱发思维语言,并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疑问,进行相应的判断、分析与总结,有效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更加主动、认真、细心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数学学科素养[1]。
以《认识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教师提问:“随便三条线段均能组合为一个三角形吗?”多数学生立即表达了“肯定”观点。此时,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的三根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观察,并评价自己的回答,发现问题关键所在。这一实践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规避了教师正面回答问题时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自我动手探究的方式,激发了思维,逐渐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思维递进式发展,建构与延伸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实践情境时,选用的教学活动应该真实且富有可操作性,并有效融入竞赛类、游戏类活动,以兼顾实用性、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在更加活泼、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学习主动权。
三、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也就是将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融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备“烟火气息”,教师在选择实际生活问题时应当注意下列几项要求:第一,所选题材应与学生所在区域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当教师抛出这一主题后,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进行探究;第二,所选问题需紧扣教学大纲,运用在数学课堂上,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也无须“去数学化”或过分渲染氛围,因为“去数学化”反而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重构数学知识体系、内化数学概念、迁移运用基础知识;过于渲染课堂氛围,虽然能够调动学习兴趣,但是可能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偏离学习主题;第三,需要“回题”,即营造生活情境后,需要回到最初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最终升华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生活”。
以《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6+(-4)=+2”呢?此时教师不妨创设生活情境:妈妈给了小明6元钱,买活页纸花去4元(加数“-4”),那么小明还剩2元钱(结果是“+2”),对吗?此情境不仅通俗易懂,且更为简单、直接,加之联系了生活中金钱的使用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内涵的理解。但是,该情境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提升对教材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注重情境设置,以自身多角度、多广度的思考,带动学生学习。
四、创设游戏情境
所谓游戏情境,即将游戏活动添加至教学环节,从而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加速知识内化的速度与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教师应重视下列几项要求。第一,从游戏性质角度出发,保证所选游戏项目富有趣味性。毕竟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数学科目“严肃、冰冷”的形象,从而让学生认为数学“平易近人”,若是游戏简单、枯燥、乏味,则与初衷背道而驰。第二,对游戏种类与数量,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游戏项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开阔眼界。为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对游戏种类和数量做出创新。第三,对游戏地位而言,游戏仅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切勿舍本逐末。
以《概率的简单应用》教学为例,在进行概率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直接讲解概率的概念、应用等知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此时,借助游戏情境教学法,拿出课前准备的骰子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提问:“随便投掷两枚骰子,则其均为偶数点的概率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分组验证问题结果,比赛哪一小组最先得出答案。如此一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举多得。不过教师在借用此类情境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分组问题,分组需要结合学生性格、学习水平、动手能力等合理划分,务必让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另一方面需要掌控课堂节奏,避免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计划。
结 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策略务必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方面,要避免过于“文化性”与“数学化”,需要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情境层次、因素与类型等内容,尽量充实情境,使情境更加科学合理,避免情境单一、枯燥,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散思维,增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
[参考文献]
张亚峰.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J].名师在线,2017(05):14-15.
作者简介:耿立娣(1970.11—),女,江苏滨海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