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迫使文言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21世纪的今天,当新课程语文教材普遍使用之后,“文白”之争仍在持续。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应将文言文驱逐出语文教材!笔者认为,这是急功近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
我们知道,文言文语言精粹典雅,言简意丰,其有限的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之大及带来的“审美愉悦”之丰厚让我们现代人望尘莫及,喟叹弗如。柳宗元的一首《江雪》,短短四句20个字,其意境之阔大、意蕴之丰富、审美体验之令人回肠荡气,让人叹为观止!如果用白话文传达同样的“信息量”,则文字繁多而美感贫乏。吴均的《与顾章书》是一封书札,全文如下: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立,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这篇短文全篇不过84个字,中间写景部分只有32个字,却把山的高峻阳刚、深邃阴柔、清凉幽静以及有生命动物的自由吟唱等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极美的享受;其中“争、限、含、蓄”四字表意丰富,生动逼真,字字珠玑,真可谓着“四字”而风流尽出!如果用白话文表达这84字所传达的意蕴,恐怕得数百字吧。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恢宏,在咏雪诗中可谓横绝千古,如果把它写成白话诗,绝对达不到这么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对于文言文,不但不能驱逐,还要认真学习,甚至不妨写写文言文章。当我们偶尔看到一篇文白相间的美文时,不是往往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吗!
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撰文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之所以升起了一片“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学贯中西、鉴古知今”的璀璨群星(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是文言教育造就了这些白话大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文言的“断奶”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只接受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由此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对造就“语言大师”的“功德”之大。要减少今天泛滥网络的粗俗、拖沓、冗长、繁琐、啰嗦、芜杂的语言,学习纯粹、典雅的文言文该是多么重要。
有人认为,使用文言和文言文的年代,基本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其所反映的东西难以融入我们的生命,有些甚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以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指出这两篇文章所宣扬的安贫乐道思想在“倡导劳动致富”、“鼓励人人奔小康的”的今天,对学生的成长无益。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齐宏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人整个儿就静不下来,普希金所谓‘急匆匆生活,来不及思想’。”的确,浮躁、急功近利成为今天人们的普遍心态,为了“创造财富”和“奔小康”,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已经成为一部分人“改变现状”的“主旋律”了,在此情况下,我们不是更需要平静平常的心态吗?所以,像《陋室铭》、《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言文在今天不但不过时,而且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美文无异于一剂“清心剂”“醒脑药”,能给浮躁的心降温,能营养病态的精神。更何况,静心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业者,都是能够潜下心来做事的人。俞洪敏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而不是急!”诸葛亮也说过“静以修生,俭以养德”!“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历程,我们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韩军语)所以,我们绝不能把文言文视为“死去的语言”,在心态浮躁、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这样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知道,文言文语言精粹典雅,言简意丰,其有限的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之大及带来的“审美愉悦”之丰厚让我们现代人望尘莫及,喟叹弗如。柳宗元的一首《江雪》,短短四句20个字,其意境之阔大、意蕴之丰富、审美体验之令人回肠荡气,让人叹为观止!如果用白话文传达同样的“信息量”,则文字繁多而美感贫乏。吴均的《与顾章书》是一封书札,全文如下: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立,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这篇短文全篇不过84个字,中间写景部分只有32个字,却把山的高峻阳刚、深邃阴柔、清凉幽静以及有生命动物的自由吟唱等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极美的享受;其中“争、限、含、蓄”四字表意丰富,生动逼真,字字珠玑,真可谓着“四字”而风流尽出!如果用白话文表达这84字所传达的意蕴,恐怕得数百字吧。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恢宏,在咏雪诗中可谓横绝千古,如果把它写成白话诗,绝对达不到这么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对于文言文,不但不能驱逐,还要认真学习,甚至不妨写写文言文章。当我们偶尔看到一篇文白相间的美文时,不是往往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吗!
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撰文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之所以升起了一片“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学贯中西、鉴古知今”的璀璨群星(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是文言教育造就了这些白话大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文言的“断奶”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只接受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由此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对造就“语言大师”的“功德”之大。要减少今天泛滥网络的粗俗、拖沓、冗长、繁琐、啰嗦、芜杂的语言,学习纯粹、典雅的文言文该是多么重要。
有人认为,使用文言和文言文的年代,基本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其所反映的东西难以融入我们的生命,有些甚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以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指出这两篇文章所宣扬的安贫乐道思想在“倡导劳动致富”、“鼓励人人奔小康的”的今天,对学生的成长无益。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齐宏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人整个儿就静不下来,普希金所谓‘急匆匆生活,来不及思想’。”的确,浮躁、急功近利成为今天人们的普遍心态,为了“创造财富”和“奔小康”,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已经成为一部分人“改变现状”的“主旋律”了,在此情况下,我们不是更需要平静平常的心态吗?所以,像《陋室铭》、《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言文在今天不但不过时,而且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美文无异于一剂“清心剂”“醒脑药”,能给浮躁的心降温,能营养病态的精神。更何况,静心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业者,都是能够潜下心来做事的人。俞洪敏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而不是急!”诸葛亮也说过“静以修生,俭以养德”!“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历程,我们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韩军语)所以,我们绝不能把文言文视为“死去的语言”,在心态浮躁、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这样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