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资银行虽然号称拥有一流的市场研究、分析专家,但面对浩瀚的市场,他们所能见到的其实也只是市场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粟”。
从华尔街刮起的一场全球金融风暴迄今已两年有余,由于各国采取了果断的救市措施,现在基本已经平复。但是,它的余威仍在不断地发作,甚至已波及个人理财市场。近日,国内文化界知名人士、杂志出版人洪晃在其微博上披露,她在德意志私人银行开设的个人投资理财账户“越理钱越少”,她指责这家银行的私人理财业务是全世界最坏的业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矛头直指德意志银行,作为拥有260多万微博粉丝的名人,洪晃的该条微博引来大批粉丝的转发和评论,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虽然世界上有名的外资银行在我国都已开设分行或办事处,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全面放开,它们还不能顺畅地从事人民币业务。但是,外资银行凭借着它们的“金字招牌”,在我国所从事的私人理财业务却吸引了国内为数不少的所谓高端人士。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的这种私人理财业务,并不向我国普通民众开放,而是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其服务对象一般定位为高端人士,这为他们的这个业务增加了某种神秘感,也满足了目标客户一定的虚荣心。
为了增加这种理财业务的神秘感,外资银行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将其包装得天花乱坠,其实不过是围绕着一个投资品种不断地开发衍生产品,将衍生产品的链条拉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复杂,这种过长的衍生产品链条极为脆弱,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土崩瓦解。两年多前引起金融危机的次贷就是这样一个货色,它还导致在香港市场爆发了迷你债券风波、ACCU-MULATOR风波。我国内地的一些所谓高端人士,由于具备了普通民众所缺乏的对外投资通道,结果也成为这些外资银行的牺牲品。其实,洪晃并不是第一个栽倒在这种诱惑性极大的私人理财业务上的人士,而且可以预见,她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会面临类似遭遇的人士。脆弱的信任感风雨飘摇。不少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或者遭受损失后,便选择与这家银行“分道扬镳”,而还有一部分则选择了坚持要求银行承担责任,甚至对簿公堂。可遗憾的是,小客户状告大银行的“战斗”,多数铩羽而归。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谁也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外资银行虽然号称拥有一流的市场研究、分析专家,但面对浩瀚的市场,他们所能见到的其实也只是市场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粟”。但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却通过各种浮华的包装给自己镀上了“金刚不败”之身,而国人对沾上了“外”字招牌的机构的过度迷信又强化了他们在市场的作用,使得他们的业务招揽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但是,国际上不断发生的欺诈事件已经告诉我们,在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这个“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月亮”更圆。
面对洪晃以及一系列高端人士在外资银行私人理财上沦为“无产阶级”的惨痛遭遇,现在是打破对外资银行迷信的时候了。私人理财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点对点”的形式,对这种业务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于外资银行在华开展的此类业务,其业务监管更是接近空白,这种状况不应该长期持续下去。
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又应该认识清楚,即使加强了市场监管,也并不等于给私人理财业务装上了安全的保险阀门。想想看,如果那些口吐莲花的外资银行业务员真有神奇的理财本事,他们何不把自己的钱袋先做大,又何必费尽唾沫星子来忽悠世人呢?
从华尔街刮起的一场全球金融风暴迄今已两年有余,由于各国采取了果断的救市措施,现在基本已经平复。但是,它的余威仍在不断地发作,甚至已波及个人理财市场。近日,国内文化界知名人士、杂志出版人洪晃在其微博上披露,她在德意志私人银行开设的个人投资理财账户“越理钱越少”,她指责这家银行的私人理财业务是全世界最坏的业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矛头直指德意志银行,作为拥有260多万微博粉丝的名人,洪晃的该条微博引来大批粉丝的转发和评论,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虽然世界上有名的外资银行在我国都已开设分行或办事处,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全面放开,它们还不能顺畅地从事人民币业务。但是,外资银行凭借着它们的“金字招牌”,在我国所从事的私人理财业务却吸引了国内为数不少的所谓高端人士。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的这种私人理财业务,并不向我国普通民众开放,而是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其服务对象一般定位为高端人士,这为他们的这个业务增加了某种神秘感,也满足了目标客户一定的虚荣心。
为了增加这种理财业务的神秘感,外资银行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将其包装得天花乱坠,其实不过是围绕着一个投资品种不断地开发衍生产品,将衍生产品的链条拉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复杂,这种过长的衍生产品链条极为脆弱,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土崩瓦解。两年多前引起金融危机的次贷就是这样一个货色,它还导致在香港市场爆发了迷你债券风波、ACCU-MULATOR风波。我国内地的一些所谓高端人士,由于具备了普通民众所缺乏的对外投资通道,结果也成为这些外资银行的牺牲品。其实,洪晃并不是第一个栽倒在这种诱惑性极大的私人理财业务上的人士,而且可以预见,她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会面临类似遭遇的人士。脆弱的信任感风雨飘摇。不少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或者遭受损失后,便选择与这家银行“分道扬镳”,而还有一部分则选择了坚持要求银行承担责任,甚至对簿公堂。可遗憾的是,小客户状告大银行的“战斗”,多数铩羽而归。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谁也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外资银行虽然号称拥有一流的市场研究、分析专家,但面对浩瀚的市场,他们所能见到的其实也只是市场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粟”。但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却通过各种浮华的包装给自己镀上了“金刚不败”之身,而国人对沾上了“外”字招牌的机构的过度迷信又强化了他们在市场的作用,使得他们的业务招揽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但是,国际上不断发生的欺诈事件已经告诉我们,在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这个“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月亮”更圆。
面对洪晃以及一系列高端人士在外资银行私人理财上沦为“无产阶级”的惨痛遭遇,现在是打破对外资银行迷信的时候了。私人理财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点对点”的形式,对这种业务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于外资银行在华开展的此类业务,其业务监管更是接近空白,这种状况不应该长期持续下去。
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又应该认识清楚,即使加强了市场监管,也并不等于给私人理财业务装上了安全的保险阀门。想想看,如果那些口吐莲花的外资银行业务员真有神奇的理财本事,他们何不把自己的钱袋先做大,又何必费尽唾沫星子来忽悠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