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对于日常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答案:例如,吃什么,穿什么衣服,怎样向邻居打招呼,怎样对待敌人,怎样对待工作,怎样玩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在碰到问题时怎么办。文化帮助我们解释宇宙,说明宇宙的来源,以及由谁来主宰,它说明人与神的关系,解释自然的变化无穷并且常常是令人害怕的现象。简言之,文化是群体的多数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在中国,有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从这首《大中国》的歌词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百姓对于龙的特殊感情。西方倾向于将dragon翻译为“多拉共”,为四只爪子和一对翅膀的生物比如电影里的史矛搁革,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的龙。包括驯龙骑士,“龙”的形象基本为怪兽、反派。本文将从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龙;精神和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一、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很突出。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意义,但是语言的含义不具有普遍性,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能会因为对词语含义的误解而产生交流的障碍。
词汇为某个群体约定俗成、主观认识和感受,指的是一个词在指称事物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气息,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忽略的话,就会引起误解。
二、“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不同的文化对待某种动物的态度不同,动物词便有了不同的象征和不同的联想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最尊贵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古代曾经代表皇权、威严和神力,在现代象征吉祥、财富和成功。汉语里凡是和龙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褒义词: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等。所以,中国人很喜欢龙,自称为“龙的传人”,在龙年出生的孩子特别多,中国的男性也喜欢用“龙”取名,人们熟悉的电影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就是以“龙”为名的。中国龙的形象是先民们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性化的“动物”,外国友人也以“东方巨龙”来指称中国,龙俨然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对应词dragon却是一个贬义词。西方古典文学中dragon的形象是一种口中喷火的庞然大物,象征邪恶、霸气和侵略。正因为“龙”和dragon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龙并不代表着光荣和正义。早期的基督教将混沌蛇神的传统形象与撒旦联系起来,难以察觉的伪装中的地狱之王在大地上漫游,诱惑人类将自己置于它的掌控之中。虽然它可以显现为人类,但它的真正形态是《启示录》里的七头红龙。在中世纪的艺术品里,置身于可怕光辉中的龙成为代表各种各样的原罪、邪恶和异端的图像。教会鼓励基督教的英雄击败异教的龙的民间传说。所以在上文提及的“东方巨龙”,并不一定是对中国的夸赞与膜拜,有很大可能是中国威胁论。所以国际汉语教师们在遇到这种意义差别巨大的词汇时,应当慎重思考,避免被误会或者受到蒙蔽。
对于“龙”和dragon的不同象征意义,2006年新浪网还报道了一场关于龙的形象的名称和讨论,有的学者建议翻译“龙”这个词的时候,使用音译“long”来代替”dragon”。这场关于龙的讨论从一个侧面说明龙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别可能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三、“龙”的中西方文化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我们发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dragon一词和中国的“龙”所指不同。但不能否认的是,dragon和“龙”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没有确实考证的传说生物;身躯都很庞大;都能飞翔;外形十分相似。同是想象中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的保留下来。不管每个民族的龙型生物形象如何不同,总会和蜥蜴、鳄鱼或蛇联系在一起。并且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不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里,龙的价值都在于给人们一个永恒的崇拜和追求的对象:对力、水、火、天空的向往,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现在大部分西方人接受了龙作为中国的形象,即便真的有别有用心的人按图索骥,用西方传说中的“恶龙”来映射中国,中国也不能因此乱了方寸,腰腿发软,把自己民族的精粹舍弃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有本民族文化自豪感,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筆者认为,上文中那位学者的方法较为可取,将“龙”和dragon的关联完全区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作为有情众生之一,应该有辨别思考的能力,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到底如何还是要自己去接触,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东西总比从别人口中听到的真实,但是龙作为玄幻世界最强大的幻想,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祖晓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一版 2015年4月
《圣经》
《龙文化与艺术》胡紫杰 金盾出版社 2014年2月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三版 2011年8月1日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孙德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作者简介:耿子琪(1996.2.14—),女,陕西西安人,就读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本科。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龙;精神和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一、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很突出。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意义,但是语言的含义不具有普遍性,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能会因为对词语含义的误解而产生交流的障碍。
词汇为某个群体约定俗成、主观认识和感受,指的是一个词在指称事物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气息,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忽略的话,就会引起误解。
二、“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不同的文化对待某种动物的态度不同,动物词便有了不同的象征和不同的联想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最尊贵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古代曾经代表皇权、威严和神力,在现代象征吉祥、财富和成功。汉语里凡是和龙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褒义词: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等。所以,中国人很喜欢龙,自称为“龙的传人”,在龙年出生的孩子特别多,中国的男性也喜欢用“龙”取名,人们熟悉的电影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就是以“龙”为名的。中国龙的形象是先民们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性化的“动物”,外国友人也以“东方巨龙”来指称中国,龙俨然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对应词dragon却是一个贬义词。西方古典文学中dragon的形象是一种口中喷火的庞然大物,象征邪恶、霸气和侵略。正因为“龙”和dragon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龙并不代表着光荣和正义。早期的基督教将混沌蛇神的传统形象与撒旦联系起来,难以察觉的伪装中的地狱之王在大地上漫游,诱惑人类将自己置于它的掌控之中。虽然它可以显现为人类,但它的真正形态是《启示录》里的七头红龙。在中世纪的艺术品里,置身于可怕光辉中的龙成为代表各种各样的原罪、邪恶和异端的图像。教会鼓励基督教的英雄击败异教的龙的民间传说。所以在上文提及的“东方巨龙”,并不一定是对中国的夸赞与膜拜,有很大可能是中国威胁论。所以国际汉语教师们在遇到这种意义差别巨大的词汇时,应当慎重思考,避免被误会或者受到蒙蔽。
对于“龙”和dragon的不同象征意义,2006年新浪网还报道了一场关于龙的形象的名称和讨论,有的学者建议翻译“龙”这个词的时候,使用音译“long”来代替”dragon”。这场关于龙的讨论从一个侧面说明龙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别可能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三、“龙”的中西方文化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我们发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dragon一词和中国的“龙”所指不同。但不能否认的是,dragon和“龙”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没有确实考证的传说生物;身躯都很庞大;都能飞翔;外形十分相似。同是想象中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的保留下来。不管每个民族的龙型生物形象如何不同,总会和蜥蜴、鳄鱼或蛇联系在一起。并且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不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里,龙的价值都在于给人们一个永恒的崇拜和追求的对象:对力、水、火、天空的向往,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现在大部分西方人接受了龙作为中国的形象,即便真的有别有用心的人按图索骥,用西方传说中的“恶龙”来映射中国,中国也不能因此乱了方寸,腰腿发软,把自己民族的精粹舍弃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有本民族文化自豪感,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筆者认为,上文中那位学者的方法较为可取,将“龙”和dragon的关联完全区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作为有情众生之一,应该有辨别思考的能力,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到底如何还是要自己去接触,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东西总比从别人口中听到的真实,但是龙作为玄幻世界最强大的幻想,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祖晓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一版 2015年4月
《圣经》
《龙文化与艺术》胡紫杰 金盾出版社 2014年2月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三版 2011年8月1日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孙德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作者简介:耿子琪(1996.2.14—),女,陕西西安人,就读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本科。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