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关键词:语文课 语文味 工具性 整体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然而,目前,在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潜心钻研教材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各种隐忧来,具体表现在:①多媒体喧宾夺主。在听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这些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走向了狭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成了浅尝辄止。而语言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②与综合课比翼齐飞。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将语文课异化为音乐、美术的比比皆是。美其名曰: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而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⑤与人文性沾亲带故。如教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漠视了课堂中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语言”,课文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具体到一堂课,怎样来体现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呼之欲出。
二、要上出语文昧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具有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三、要开放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将视角射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在五彩的世界中邀游。语文的外延应该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辽阔的大海。所以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学生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四、要品出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雨后》一文时,我通过猜雨、说雨激发起学生美好的情感,进而带学生走进这首表现夏天雨后孩子们嬉戏玩耍情境的小诗。在教学中,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分享快乐,将诗情意境逐一体悟了。
回归语文的本色,上有“语文味”的课。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关键词:语文课 语文味 工具性 整体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然而,目前,在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潜心钻研教材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各种隐忧来,具体表现在:①多媒体喧宾夺主。在听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这些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走向了狭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成了浅尝辄止。而语言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②与综合课比翼齐飞。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将语文课异化为音乐、美术的比比皆是。美其名曰: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而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⑤与人文性沾亲带故。如教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漠视了课堂中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语言”,课文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具体到一堂课,怎样来体现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呼之欲出。
二、要上出语文昧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具有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三、要开放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将视角射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在五彩的世界中邀游。语文的外延应该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辽阔的大海。所以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学生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四、要品出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雨后》一文时,我通过猜雨、说雨激发起学生美好的情感,进而带学生走进这首表现夏天雨后孩子们嬉戏玩耍情境的小诗。在教学中,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分享快乐,将诗情意境逐一体悟了。
回归语文的本色,上有“语文味”的课。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