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湖南:一个中部省份的思想解放样本》的文章提到:湖南省的领导明确表示“政府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这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到法律上的一句格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是考验当代执政者的权力观。权力来自于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面对当前形势向亿万人民所做出的庄严承诺。让人民群众监督,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是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人民。通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从而真正实现为民掌好权、用好权。
实践证明,权力不透明的地方就是腐败的温床,就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存在,而腐败不仅破坏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的滋长蔓延就要将权力放在阳光下晒晒。这样,权力的纯洁性、服务性才能得到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才能得到实现。
“用高度说话”
总投资额预估高达148亿元人民币、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日前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有望成为新的“中国第一高楼”。
近年来,各地城市争建“第一高楼”方兴未艾:除上海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外,还有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都在建300米以上的大厦。
能够建设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的摩天大楼,说明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也证明了我国建筑科技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但各地争相往摩天大楼上砸钱为自己争一席之地,其背后隐藏的无疑是病态心理和政绩冲动。这其中,除以赚钱为唯一选项的开发商之外,政府官员在政绩观念下,为城市“增光添彩”则是最大动力。代表城市经济实力除了高楼,似乎别无其他,“用高度说话”成为了攀比的首要标准。摩天大楼固然看起来养眼,也能满足官员和市民自豪感或虚荣心理,但不容忽视的是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设一座摩天大楼,动辄投资数十亿、数百亿,究竟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有专家测算,3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在功能上的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看来,对城市暗战“第一高楼”之风,确实应该刹一刹了。
买房与爱国
最近一经济学家表示,“现在买房,就是爱国。”
按此逻辑推理,大家来买房拉动内需,既可以解决上下游从卖土地到家电的长串产业链,又可以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从而在国外经济体的衰退之中实现逆势增长,实现中国的软崛起。
民众买房,是个市场问题,没必要事事都与爱国拉上勾,并作为对公民的评判标准。的确,发展房地产可以拉动内需、保增长。但是,如果长期依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甚至视为“救命稻草”无疑是自杀之举。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有一种国家保障住房建设导致了楼市的低迷的观点,呼吁政府购买市场上的存量房,以扩大经济内需。持这种观点的人无非是屁股坐在某些利益集团的沙发上讲话的人。
公路是一种产品
在经济层面上,部分公路收费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从本质上来说,公路也是一种产品,而除了像国防这样的纯公共产品之外,一般产品的需求都是分层次的,不同人群所希望享受的产品类别不一样,所愿意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
从公路方面来说,有些人愿意为了更舒适的交通环境,支付更多的代价,而有些人却不愿意多付出代价,而能够把这些人群区分开来的办法就是收费。如果任何人都没有选择,最终的结果要么是高质量公路供应不足,要么就是公路收费过度,这也是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感受最深的弊端。
总之,公路作为一种产品,既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属性,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管理。
目前,许多公路的建设资金都来自于社会投资甚至外资,而融资都是有成本的,投资人也要追求回报。如果政府取消这些社会投资公路的收费权,那么那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受到影响,这部分投资者将成为政策的牺牲品。
要命的“半途抽贷”
受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企业“抽贷”现象越来越明显。2008年初,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企业贷款到期时向企业口头承诺,只要企业按时把贷款还掉,银行就能续贷。企业为了维持资金链千方百计地筹款还贷,甚至借高利贷。年末,中小型商业银行考虑到资金安全就以各种理由不再续贷了,这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先是满足企业的扩张欲望,在经济环境好时鼓励其投入到陌生行业,或者产能过剩的行业,当经济萧调时又半途抽贷,这等于釜底抽薪。
在扩张上一贯比较“保守”的企业较少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相反,“大胆”的企业则因部分银行抽贷而吃尽苦头。
有专家认为,“很多企业其实是被中小型商业银行给撑死的,”不能银行“给钱就要”,更不应盲目扩张或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应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生产力的提升,并发展多种融资渠道,从而分散银行信贷资金“断血”的风险。
发放购物券拉动不了内需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给每一个公民发放面值为100元人民币的购物券,鼓励民众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拉动内需。
在经济低迷期,向民众发放购物券,刺激国内市场消费,是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市场回暖的主要方式。此前,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给低收入人群发放购物券,直接启动终端消费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蒙代尔的建议为国内启动终端消费市场提供了一个参考。但是,定期消费的购物券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消费,是否符合中国居民消费情况却难以估量。
显然,一人一张百元购物券,难以担当启动国内社会零售品消费市场的重任。发放购物券,至多是政府返利于民的一种形式。启动终端市场消费,还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从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产品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方能有所成效。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湖南:一个中部省份的思想解放样本》的文章提到:湖南省的领导明确表示“政府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这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到法律上的一句格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是考验当代执政者的权力观。权力来自于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面对当前形势向亿万人民所做出的庄严承诺。让人民群众监督,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是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人民。通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从而真正实现为民掌好权、用好权。
实践证明,权力不透明的地方就是腐败的温床,就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存在,而腐败不仅破坏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的滋长蔓延就要将权力放在阳光下晒晒。这样,权力的纯洁性、服务性才能得到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才能得到实现。
“用高度说话”
总投资额预估高达148亿元人民币、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日前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有望成为新的“中国第一高楼”。
近年来,各地城市争建“第一高楼”方兴未艾:除上海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外,还有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都在建300米以上的大厦。
能够建设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的摩天大楼,说明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也证明了我国建筑科技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但各地争相往摩天大楼上砸钱为自己争一席之地,其背后隐藏的无疑是病态心理和政绩冲动。这其中,除以赚钱为唯一选项的开发商之外,政府官员在政绩观念下,为城市“增光添彩”则是最大动力。代表城市经济实力除了高楼,似乎别无其他,“用高度说话”成为了攀比的首要标准。摩天大楼固然看起来养眼,也能满足官员和市民自豪感或虚荣心理,但不容忽视的是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设一座摩天大楼,动辄投资数十亿、数百亿,究竟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有专家测算,3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在功能上的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看来,对城市暗战“第一高楼”之风,确实应该刹一刹了。
买房与爱国
最近一经济学家表示,“现在买房,就是爱国。”
按此逻辑推理,大家来买房拉动内需,既可以解决上下游从卖土地到家电的长串产业链,又可以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从而在国外经济体的衰退之中实现逆势增长,实现中国的软崛起。
民众买房,是个市场问题,没必要事事都与爱国拉上勾,并作为对公民的评判标准。的确,发展房地产可以拉动内需、保增长。但是,如果长期依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甚至视为“救命稻草”无疑是自杀之举。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有一种国家保障住房建设导致了楼市的低迷的观点,呼吁政府购买市场上的存量房,以扩大经济内需。持这种观点的人无非是屁股坐在某些利益集团的沙发上讲话的人。
公路是一种产品
在经济层面上,部分公路收费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从本质上来说,公路也是一种产品,而除了像国防这样的纯公共产品之外,一般产品的需求都是分层次的,不同人群所希望享受的产品类别不一样,所愿意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
从公路方面来说,有些人愿意为了更舒适的交通环境,支付更多的代价,而有些人却不愿意多付出代价,而能够把这些人群区分开来的办法就是收费。如果任何人都没有选择,最终的结果要么是高质量公路供应不足,要么就是公路收费过度,这也是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感受最深的弊端。
总之,公路作为一种产品,既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属性,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管理。
目前,许多公路的建设资金都来自于社会投资甚至外资,而融资都是有成本的,投资人也要追求回报。如果政府取消这些社会投资公路的收费权,那么那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受到影响,这部分投资者将成为政策的牺牲品。
要命的“半途抽贷”
受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企业“抽贷”现象越来越明显。2008年初,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企业贷款到期时向企业口头承诺,只要企业按时把贷款还掉,银行就能续贷。企业为了维持资金链千方百计地筹款还贷,甚至借高利贷。年末,中小型商业银行考虑到资金安全就以各种理由不再续贷了,这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先是满足企业的扩张欲望,在经济环境好时鼓励其投入到陌生行业,或者产能过剩的行业,当经济萧调时又半途抽贷,这等于釜底抽薪。
在扩张上一贯比较“保守”的企业较少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相反,“大胆”的企业则因部分银行抽贷而吃尽苦头。
有专家认为,“很多企业其实是被中小型商业银行给撑死的,”不能银行“给钱就要”,更不应盲目扩张或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应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生产力的提升,并发展多种融资渠道,从而分散银行信贷资金“断血”的风险。
发放购物券拉动不了内需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给每一个公民发放面值为100元人民币的购物券,鼓励民众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拉动内需。
在经济低迷期,向民众发放购物券,刺激国内市场消费,是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市场回暖的主要方式。此前,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给低收入人群发放购物券,直接启动终端消费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蒙代尔的建议为国内启动终端消费市场提供了一个参考。但是,定期消费的购物券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消费,是否符合中国居民消费情况却难以估量。
显然,一人一张百元购物券,难以担当启动国内社会零售品消费市场的重任。发放购物券,至多是政府返利于民的一种形式。启动终端市场消费,还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从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产品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方能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