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质在本质上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停留在描述和解释的层次。应该将人格的行为遗传学与传染病学、进化心理学和其他的相关的心理领域(比如兴趣,态度,动机)相结合,用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格特质与基因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通过分子遗传学和脑生理学能够真正的理解人格特质的遗传可能性和进化机制。
关键词:人格,基因,遗传力,进化心理学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的人格特质都会显著的受到基因的影响。虽然也存在着一些批评与质疑,但在这方面,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如果不考虑遗传的影响,那么就很难对许多问题作出解释[1]。近年来,关于基因影响人格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描述性的和非理论化的,因此,就需要一个更大,更系统的框架将人格的行为遗传研究包括进来,一个可能的框架就是流行病学和进化心理学,同时也包括一些传统的人格(如,大五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二、人格特质
心理学者们使用很多方法来研究应该如何把人格概念化的问题。Hall和Lindzey (1970)提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解决的策略:同时给出各种理论,将他们分配到各个章节,比如,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人本理论等。许多这样的章节是从文字上来看待人格。这些理论经常能够很吸引人,并且有时能够深刻的反应人类的动机和行为。同样的,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假设和和人格测量的方法。然而,他们没有将实证的研究整合,以支持或批判某个特定的人格理论。实证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的构架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理论。在人格测量的构建方面,特质理论比其他的理论更加的活跃。
同时,Cattell率先将遗传-环境的分析应用与人格特质;他的多元降维分析是现代流行的模型适应方法的先驱。特质理论虽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行为主义倾向的研究者的猛烈攻击,但特质理论不仅生存了下来,并且在理论领域[2]、应用领域都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所讨论的人格特质,是指内在的人类进化中"因果反应实体(causal agency)"的表现。人类以及其他高等生物体主要是由两种重要的力量进化而来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在进化中,人类的人格特质被设计成能够积极的和环境进行交互以保证其生存和繁衍。这可以看作是人格特质的原因,但它受到内在和外在近因刺激的影响、激活和调整。这种人格的因果活动的观点之前的研究就被提到过。Allport(1937)认为:"人格是某种东西,同时也做了某些事情"。在人格,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在逐渐的丰富这个感知性的论证。同时,分子遗传学也将会对此有很大的贡献。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将人格特质与进化心理学的模块观点相结合。可以推测,人格特质可能更像Tooby和Cosmides(1990)所阐述的, 它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化适应的过程。因为进化心理学者更多的关注人口层面上或者跨文化的进化机制,但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人格特质个体差异与进化适应之间进行一些讨论。
首先,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人类和其他的哺乳动物都有原始的情感-动机系统,我们都有愤怒,恐惧,性,抚育,好奇等心理机制[3]。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系统都对每个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激活点和抑制点。这种不同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内稳定化的选择,并通过进化选择去除两个极端的结果。这些个体的差异参数存在基因上的差异。并且,基因的变化范围一定是在不能导致系统化的生殖劣势或优势的范围之内。从进化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环境生态位;环境的改变;频率依赖(特质的价值在于有多少人有这种特质)。人类的一些明显过度的防御机制引起了研究者对"缺陷基因"的研究。运用信号检测理论和进化理论来分析这些机制,表现出全或无的防御机制的代价比可能受到的损害的代价要低,因此,最佳的心理防御系统一定会有许多的虚报。
在情绪-动机系统中,个体的差异并不是适应本身。早期人类的外部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化的环境,这是进化适应发展的基本环境。在社会环境适应中,需要个体对他人的性格进行识别,比如:对方是一个可信的人还是一个骗子,攻击性还是顺从,稳定还是善变,愚蠢还是聪明。这种对个体差异的感知,处理,对应的行动在解决进化适应问题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进化过程塑造了人格,但并不说明直接对针对大脑的传统人格方面的研究是与此无关的。相反,一些进化学者非常看重脑损伤对他们理论的支持[4]。只有将人类大脑影像研究,与动物的脑损伤,激素调节,微电极控制的研究相结合,才能够对人格的模块-白板理论提出更有效的证据。
四、人格的遗传学基础
人格进化心理学成立的前提是人格是一个稳定的遗传因素,一些行为遗传学学者使用双生子在人格方面进行了研究。Eaves等人(1989)对Esysenck的三因素(P, E和N)的双生子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元分析。他们对伦敦和澳大利亚的样本分析了P,E和N,环境对三个因素的影响接近于0。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的相关性基本上正好是同卵双生子的一半,遗传力为外倾性0.58(n=536),神经质0.44(n=522),精神质0.46(n=515)。外倾性和精神质显示出了一定的非加和性(E=0.32,P=0.11)
领养研究和家族研究一般有较低的遗传力估计值。Loehlin (1981)对早先的使用人格问卷的家族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兄弟姐妹间的相关性为0.17,父母与子女的相关性为0.14。如果相同的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见双生子研究),选择性婚配的影响非常有限(见之前的讨论),那么对遗传力的估计可以简单的将相关性加倍。并且对父母与子女的遗传力的估计很有能是低估的,因为无法对其在相同年龄的情况进行估计。Martin等人(2000)使用了一个非常大的兄弟姐妹样本(n=20415)用Eysenck的EPQ问卷对三个因素进行估计,发现其相关性为P=0.118,E=0.164,N=0.171,这与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
五、结语
从经验和理论来看,行为遗传学的人格研究的确是复杂的,但同时,它与其他生物性特质的复杂程度没有差异。发展心理学家长期忽视进化和基因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把行为遗传学考虑在他们的研究框架之内。双生子、普通家庭研究在行为遗传学和发展心理学中应该得到同等重要的考虑,对人格测量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更加的多样化,并努力在行为遗传学和发展心理学两者的矛盾之中找到共同点。
参考文献:
[1]Turkheimer, E.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Curr[J].Direct. in Psychol. Sci 2000,9:160-164.
[2]Prescott,C. A.,Johnson,R.C., McArdle,J.J.Chorion type as a possible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win study data[J].Twin Res 1999,2:244-249.
[3]Widiger,T.A.,Snakis, L. M. Adult psychopatholog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J].Annu.Rev.Psychol 2000,51:377- 404.
[4]Duchaine, B.,Cosmides,L.,and Tooby, J.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brain[J]. Curr. Opin. Neurobiol.2001,11:225-230.
作者简介:屈艳(1987-),女,安徽阜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张洪连(1986-),女,河北唐山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赵泽(1987-),女,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人格,基因,遗传力,进化心理学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的人格特质都会显著的受到基因的影响。虽然也存在着一些批评与质疑,但在这方面,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如果不考虑遗传的影响,那么就很难对许多问题作出解释[1]。近年来,关于基因影响人格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描述性的和非理论化的,因此,就需要一个更大,更系统的框架将人格的行为遗传研究包括进来,一个可能的框架就是流行病学和进化心理学,同时也包括一些传统的人格(如,大五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二、人格特质
心理学者们使用很多方法来研究应该如何把人格概念化的问题。Hall和Lindzey (1970)提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解决的策略:同时给出各种理论,将他们分配到各个章节,比如,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人本理论等。许多这样的章节是从文字上来看待人格。这些理论经常能够很吸引人,并且有时能够深刻的反应人类的动机和行为。同样的,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假设和和人格测量的方法。然而,他们没有将实证的研究整合,以支持或批判某个特定的人格理论。实证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的构架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理论。在人格测量的构建方面,特质理论比其他的理论更加的活跃。
同时,Cattell率先将遗传-环境的分析应用与人格特质;他的多元降维分析是现代流行的模型适应方法的先驱。特质理论虽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行为主义倾向的研究者的猛烈攻击,但特质理论不仅生存了下来,并且在理论领域[2]、应用领域都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所讨论的人格特质,是指内在的人类进化中"因果反应实体(causal agency)"的表现。人类以及其他高等生物体主要是由两种重要的力量进化而来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在进化中,人类的人格特质被设计成能够积极的和环境进行交互以保证其生存和繁衍。这可以看作是人格特质的原因,但它受到内在和外在近因刺激的影响、激活和调整。这种人格的因果活动的观点之前的研究就被提到过。Allport(1937)认为:"人格是某种东西,同时也做了某些事情"。在人格,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在逐渐的丰富这个感知性的论证。同时,分子遗传学也将会对此有很大的贡献。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将人格特质与进化心理学的模块观点相结合。可以推测,人格特质可能更像Tooby和Cosmides(1990)所阐述的, 它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化适应的过程。因为进化心理学者更多的关注人口层面上或者跨文化的进化机制,但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人格特质个体差异与进化适应之间进行一些讨论。
首先,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人类和其他的哺乳动物都有原始的情感-动机系统,我们都有愤怒,恐惧,性,抚育,好奇等心理机制[3]。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系统都对每个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激活点和抑制点。这种不同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内稳定化的选择,并通过进化选择去除两个极端的结果。这些个体的差异参数存在基因上的差异。并且,基因的变化范围一定是在不能导致系统化的生殖劣势或优势的范围之内。从进化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环境生态位;环境的改变;频率依赖(特质的价值在于有多少人有这种特质)。人类的一些明显过度的防御机制引起了研究者对"缺陷基因"的研究。运用信号检测理论和进化理论来分析这些机制,表现出全或无的防御机制的代价比可能受到的损害的代价要低,因此,最佳的心理防御系统一定会有许多的虚报。
在情绪-动机系统中,个体的差异并不是适应本身。早期人类的外部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化的环境,这是进化适应发展的基本环境。在社会环境适应中,需要个体对他人的性格进行识别,比如:对方是一个可信的人还是一个骗子,攻击性还是顺从,稳定还是善变,愚蠢还是聪明。这种对个体差异的感知,处理,对应的行动在解决进化适应问题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进化过程塑造了人格,但并不说明直接对针对大脑的传统人格方面的研究是与此无关的。相反,一些进化学者非常看重脑损伤对他们理论的支持[4]。只有将人类大脑影像研究,与动物的脑损伤,激素调节,微电极控制的研究相结合,才能够对人格的模块-白板理论提出更有效的证据。
四、人格的遗传学基础
人格进化心理学成立的前提是人格是一个稳定的遗传因素,一些行为遗传学学者使用双生子在人格方面进行了研究。Eaves等人(1989)对Esysenck的三因素(P, E和N)的双生子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元分析。他们对伦敦和澳大利亚的样本分析了P,E和N,环境对三个因素的影响接近于0。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的相关性基本上正好是同卵双生子的一半,遗传力为外倾性0.58(n=536),神经质0.44(n=522),精神质0.46(n=515)。外倾性和精神质显示出了一定的非加和性(E=0.32,P=0.11)
领养研究和家族研究一般有较低的遗传力估计值。Loehlin (1981)对早先的使用人格问卷的家族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兄弟姐妹间的相关性为0.17,父母与子女的相关性为0.14。如果相同的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见双生子研究),选择性婚配的影响非常有限(见之前的讨论),那么对遗传力的估计可以简单的将相关性加倍。并且对父母与子女的遗传力的估计很有能是低估的,因为无法对其在相同年龄的情况进行估计。Martin等人(2000)使用了一个非常大的兄弟姐妹样本(n=20415)用Eysenck的EPQ问卷对三个因素进行估计,发现其相关性为P=0.118,E=0.164,N=0.171,这与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
五、结语
从经验和理论来看,行为遗传学的人格研究的确是复杂的,但同时,它与其他生物性特质的复杂程度没有差异。发展心理学家长期忽视进化和基因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把行为遗传学考虑在他们的研究框架之内。双生子、普通家庭研究在行为遗传学和发展心理学中应该得到同等重要的考虑,对人格测量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更加的多样化,并努力在行为遗传学和发展心理学两者的矛盾之中找到共同点。
参考文献:
[1]Turkheimer, E.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Curr[J].Direct. in Psychol. Sci 2000,9:160-164.
[2]Prescott,C. A.,Johnson,R.C., McArdle,J.J.Chorion type as a possible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win study data[J].Twin Res 1999,2:244-249.
[3]Widiger,T.A.,Snakis, L. M. Adult psychopatholog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J].Annu.Rev.Psychol 2000,51:377- 404.
[4]Duchaine, B.,Cosmides,L.,and Tooby, J.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brain[J]. Curr. Opin. Neurobiol.2001,11:225-230.
作者简介:屈艳(1987-),女,安徽阜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张洪连(1986-),女,河北唐山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赵泽(1987-),女,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