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主流。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向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
加强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贯彻“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适应竞争环境人才的重要工程。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性思维教学,是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鼓励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构造出种种鲜活形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春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音乐想一想:“细如牛毛的春雨只会飘在果林、洒在柳枝、落在田野与降在池塘吗?还会落在哪里?”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展开想象,然后又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想象中的意境美,充满着童趣。教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见、所读、所想与所表达的画下来,他们的思维有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春雨中欢腾的学校,柳枝间穿梭的燕子,清澈的小溪与植树的娃娃……每幅画面都像一首鲜活的诗文,那里面融入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与新奇的思想……它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二、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异同,发现问题,揭露本质的思维过程。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经过反复钻研,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帮助、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才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做到别人所未作,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造品格。同时,我们还应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提问,最终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必须发生变化: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情境和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自觉地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三、鼓励发散思考,训练学生多向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使用悬念法、故事结尾设想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想象法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普通教师奉送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的中心问题是引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运用,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去处理基本问题。要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小创造、小发明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不同,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地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五、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同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个性,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全面展示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空间。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讨论的结果虽视角不一,答案多元,但每个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都加深了对中华崛起的必要性的理解,对周恩来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了起来。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与开阔胸怀。因此,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秉承高度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并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自主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定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向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
加强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贯彻“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适应竞争环境人才的重要工程。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性思维教学,是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鼓励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构造出种种鲜活形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春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音乐想一想:“细如牛毛的春雨只会飘在果林、洒在柳枝、落在田野与降在池塘吗?还会落在哪里?”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展开想象,然后又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想象中的意境美,充满着童趣。教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见、所读、所想与所表达的画下来,他们的思维有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春雨中欢腾的学校,柳枝间穿梭的燕子,清澈的小溪与植树的娃娃……每幅画面都像一首鲜活的诗文,那里面融入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与新奇的思想……它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二、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异同,发现问题,揭露本质的思维过程。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经过反复钻研,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帮助、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才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做到别人所未作,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造品格。同时,我们还应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提问,最终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必须发生变化: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情境和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自觉地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三、鼓励发散思考,训练学生多向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使用悬念法、故事结尾设想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想象法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普通教师奉送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的中心问题是引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运用,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去处理基本问题。要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小创造、小发明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不同,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地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五、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同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个性,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全面展示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空间。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讨论的结果虽视角不一,答案多元,但每个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都加深了对中华崛起的必要性的理解,对周恩来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了起来。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与开阔胸怀。因此,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秉承高度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并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自主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定会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