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实际,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少数民族谚语,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内容、手段及质量监控对策,加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谚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82—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就少数民族谚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少数民族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它是历代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蕴含着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包涵着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谚语深刻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人民的需要,不断扬弃、充实和改造。相应地来说,谚语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第二,从谚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说,一些从文化上层传出的、高深雅正的语言,流入民间成为谚语,有的只改动一两个字,语言风格就大不一样,其基本意义没变,但更通俗易懂。可见,通俗的谚语也蕴含着高深的文化内容,使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由此可见,谚语是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价值观则是谚语的内核,谚语会随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地被扬弃、充实和改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进行案例教学,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相同的特点外,还有与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学科性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而其他具体学科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反映在案例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所折射的智慧具有普遍性,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所讲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等是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最一般的道理。而具体学科的案例往往是与其理论实务相对应的具体的过程案例。
2.在案例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年学生掌握其最高层面的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体验实际的思维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达到对智慧的顿悟。而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提供各种各样典型的过程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联系实际掌握所学的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书本知识以外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3.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和具体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在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历史发展中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案例,这就使得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众多的案例中进行筛选,精选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而具体学科则是依据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的领域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案例,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4.在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已作为该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运用得非常普遍。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大多是概念、规律、范畴、论据和论述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时,必须先将教学内容概括成若干系列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分析时,穿插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来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抓大放小”,选择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引入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案例教学的功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功能主要是阐释道理、提供知识、说明方法、体验思维。具体学科案例的功能则是提供情境、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以两个“实”为基础:一是“史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观点、重要论断都产生于具体实践中,案例教学要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思考;二是现实,要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开发,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这也正是中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感受到教师知识的渊博和人格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教师的亲近感。
三、少数民族谚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使案例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现实性,然而,少数民族谚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浩如烟海的少数民族谚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某些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带有朴素的科学性和哲理性。如,认为“人生于土,马生于气,牛生于水,骆驼生于盐,鬼生于火”。而这里的“土、气、水、盐、火”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宇宙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的意识相接近。虽然,这种说法充满猜测、臆想,但在这里应当肯定它们却表述了世界的本质的物质性。 又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农夫靠地,渔夫靠湖”;“锅里没饭食,你别怪勺子”;“袋里有,锅里就有,仓里有,袋里就有”;“锅里满,肚儿圆气“肚子饿,望着锅”;“比着被子伸腿”等谚语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比着被子伸腿”;说明做任何事情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意愿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为第一性,主观愿望为第二性的道理。
又如,“光用火药打不死鸟,光喊大话办不成事”,“空麻袋立不起来”;“空酥油桶咣当响”;“锅里煮着啥饭,勺子里盛出的就是啥饭”等谚语,更清楚地说明了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道理。此外诸如“马是人的翅膀,饭是人的力量”,“瘦弱无力,狗也不跑”,“空话让人头痛,空勺割破嘴唇”,“没力气的人爱跌跟头”,“别用鞭子赶马,要用草料催马”等谚语,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又如,“人有生就必有死”;“死了的,不会复生,熄灭的不会复燃”。这种把人的生命看成有限的,暂时的观点,是哈萨克族谚语中辩证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哈萨克族谚语中也有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如“要认识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伙伴”;“要识兽,向好射手请教,要识人,向知情者请教”;“看树要看根,看人要看羞耻心”,“前面的车从哪条路走,后面的车就跟哪条路走”等谚语,巧妙地反映了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
又如,“枯死了树,再浇水也不能发青”;“干骨棒榨不出油”,“干硬的肉没有血”,“骸骸不会长出耳朵”;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又如,“银元从分币攒成,马儿从马驹长成”;“滴水能积成湖泊”;“一味作恶,总有一天遭殃,行善积德,自会福禄绵长”;“千里路始于最初一步,千首歌始于开头一句”;“道理多想就有门道,火多吹就能引着”。这些谚语都说明事物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在一定限度内,不致引起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灭,新质产生,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又如,“小鸟长大了就要挣破蛋壳,猎鹰长硬了翅膀就要去捕猎”;“没有不完结的生命,没有折不断的铁棒”;这里小鸟挣破蛋壳,说的是肯定向否定转化,也就是小鸟对鸟蛋的否定;而完结了的生命,是对人生的否定。这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条件变化了,它就被否定,被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所代替。
又如,人自己到不了的地方,话语能达到”;“身子到不了的地方,思想能达到;山鹰到不了的地方,幻想能到”;“人的智慧高,树的躯干高”;“身子不轻捷,思想才迅捷”;“没有科学不能逾越的高地,没有科学不能揭破的秘密”,“没有科学不能开发的荒原,没有科学不能翻越的山岭”;“没有人揭不开的秘密,没有人越不过的高地”;“没有探不到底的湖泊,没有挖不出水的沙漠”,这些都说明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又如,“时代不同人也不同”;“时代不同法规不同,深山不同,所盘踞的野兽也就不同”;“要想儿子好,就要跟有好儿子的人做邻居,要想女儿好,就要跟有好女儿的人做邻居”;“随父长大的儿子,会磨剑,随母长大的丫头会裁衣”;“小鹰在巢中见到什么,会飞了,它就捕食什么”;“小树从大树那里受到荫庇”;“人从别人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等谚语认为人的性格和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造成和决定的,这说明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道理。
又如,哈萨克族谚语还明显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上的进步观点,其中包括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也表现了对祖国、乡土、人民诚挚的爱。如“你自己的家乡是金摇床”;“在自己的国土上,即使当不成头头,我愿做河谷中的一个石头”;“马儿东转西转,离不开拴马桩,男儿走南闯北,迟早要回到家乡、“失去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夜莺”;“与其在别国当苏丹,不如在本国当穷汉”;“男儿为自己的人民忧伤”;“人民的希望,靠好男儿实现,好男儿的声名.,人民永记心间”;“英雄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等谚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对祖国和人民一往情深,血肉相连不可分。
综合以上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谚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那些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成果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今天仍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发挥着指导作用。它给予人们的启迪,已远远超出它那短小形式所具有的容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用少数民族谚语,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内容、手段及质量监控对策,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弓玉彬,高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 张和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新西部,2008,(22).
[3] 和晓花.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6).
[4] 张维娜,陈玉屏.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5] 张丹.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8).[责任编辑 陈 鹤]
关键词:少数民族谚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82—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就少数民族谚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少数民族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它是历代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蕴含着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包涵着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谚语深刻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人民的需要,不断扬弃、充实和改造。相应地来说,谚语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第二,从谚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说,一些从文化上层传出的、高深雅正的语言,流入民间成为谚语,有的只改动一两个字,语言风格就大不一样,其基本意义没变,但更通俗易懂。可见,通俗的谚语也蕴含着高深的文化内容,使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由此可见,谚语是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价值观则是谚语的内核,谚语会随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地被扬弃、充实和改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进行案例教学,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相同的特点外,还有与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学科性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而其他具体学科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反映在案例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所折射的智慧具有普遍性,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所讲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等是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最一般的道理。而具体学科的案例往往是与其理论实务相对应的具体的过程案例。
2.在案例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年学生掌握其最高层面的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体验实际的思维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达到对智慧的顿悟。而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提供各种各样典型的过程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联系实际掌握所学的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书本知识以外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3.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和具体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在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历史发展中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案例,这就使得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众多的案例中进行筛选,精选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而具体学科则是依据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的领域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案例,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4.在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已作为该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运用得非常普遍。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大多是概念、规律、范畴、论据和论述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时,必须先将教学内容概括成若干系列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分析时,穿插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来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抓大放小”,选择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引入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案例教学的功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功能主要是阐释道理、提供知识、说明方法、体验思维。具体学科案例的功能则是提供情境、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以两个“实”为基础:一是“史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观点、重要论断都产生于具体实践中,案例教学要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思考;二是现实,要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开发,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这也正是中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感受到教师知识的渊博和人格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教师的亲近感。
三、少数民族谚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使案例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现实性,然而,少数民族谚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浩如烟海的少数民族谚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某些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带有朴素的科学性和哲理性。如,认为“人生于土,马生于气,牛生于水,骆驼生于盐,鬼生于火”。而这里的“土、气、水、盐、火”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宇宙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的意识相接近。虽然,这种说法充满猜测、臆想,但在这里应当肯定它们却表述了世界的本质的物质性。 又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农夫靠地,渔夫靠湖”;“锅里没饭食,你别怪勺子”;“袋里有,锅里就有,仓里有,袋里就有”;“锅里满,肚儿圆气“肚子饿,望着锅”;“比着被子伸腿”等谚语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比着被子伸腿”;说明做任何事情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意愿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为第一性,主观愿望为第二性的道理。
又如,“光用火药打不死鸟,光喊大话办不成事”,“空麻袋立不起来”;“空酥油桶咣当响”;“锅里煮着啥饭,勺子里盛出的就是啥饭”等谚语,更清楚地说明了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道理。此外诸如“马是人的翅膀,饭是人的力量”,“瘦弱无力,狗也不跑”,“空话让人头痛,空勺割破嘴唇”,“没力气的人爱跌跟头”,“别用鞭子赶马,要用草料催马”等谚语,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又如,“人有生就必有死”;“死了的,不会复生,熄灭的不会复燃”。这种把人的生命看成有限的,暂时的观点,是哈萨克族谚语中辩证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哈萨克族谚语中也有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如“要认识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伙伴”;“要识兽,向好射手请教,要识人,向知情者请教”;“看树要看根,看人要看羞耻心”,“前面的车从哪条路走,后面的车就跟哪条路走”等谚语,巧妙地反映了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
又如,“枯死了树,再浇水也不能发青”;“干骨棒榨不出油”,“干硬的肉没有血”,“骸骸不会长出耳朵”;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又如,“银元从分币攒成,马儿从马驹长成”;“滴水能积成湖泊”;“一味作恶,总有一天遭殃,行善积德,自会福禄绵长”;“千里路始于最初一步,千首歌始于开头一句”;“道理多想就有门道,火多吹就能引着”。这些谚语都说明事物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在一定限度内,不致引起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灭,新质产生,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又如,“小鸟长大了就要挣破蛋壳,猎鹰长硬了翅膀就要去捕猎”;“没有不完结的生命,没有折不断的铁棒”;这里小鸟挣破蛋壳,说的是肯定向否定转化,也就是小鸟对鸟蛋的否定;而完结了的生命,是对人生的否定。这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条件变化了,它就被否定,被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所代替。
又如,人自己到不了的地方,话语能达到”;“身子到不了的地方,思想能达到;山鹰到不了的地方,幻想能到”;“人的智慧高,树的躯干高”;“身子不轻捷,思想才迅捷”;“没有科学不能逾越的高地,没有科学不能揭破的秘密”,“没有科学不能开发的荒原,没有科学不能翻越的山岭”;“没有人揭不开的秘密,没有人越不过的高地”;“没有探不到底的湖泊,没有挖不出水的沙漠”,这些都说明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又如,“时代不同人也不同”;“时代不同法规不同,深山不同,所盘踞的野兽也就不同”;“要想儿子好,就要跟有好儿子的人做邻居,要想女儿好,就要跟有好女儿的人做邻居”;“随父长大的儿子,会磨剑,随母长大的丫头会裁衣”;“小鹰在巢中见到什么,会飞了,它就捕食什么”;“小树从大树那里受到荫庇”;“人从别人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等谚语认为人的性格和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造成和决定的,这说明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道理。
又如,哈萨克族谚语还明显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上的进步观点,其中包括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也表现了对祖国、乡土、人民诚挚的爱。如“你自己的家乡是金摇床”;“在自己的国土上,即使当不成头头,我愿做河谷中的一个石头”;“马儿东转西转,离不开拴马桩,男儿走南闯北,迟早要回到家乡、“失去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夜莺”;“与其在别国当苏丹,不如在本国当穷汉”;“男儿为自己的人民忧伤”;“人民的希望,靠好男儿实现,好男儿的声名.,人民永记心间”;“英雄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等谚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对祖国和人民一往情深,血肉相连不可分。
综合以上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谚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那些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成果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今天仍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发挥着指导作用。它给予人们的启迪,已远远超出它那短小形式所具有的容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用少数民族谚语,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内容、手段及质量监控对策,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弓玉彬,高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 张和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新西部,2008,(22).
[3] 和晓花.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6).
[4] 张维娜,陈玉屏.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5] 张丹.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8).[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