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长跑项目在高校体育领域的开展处于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有其教学及训练主体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也有其中长跑项目特点因素。为促进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成绩的提升,应寻求可以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的、符合中长跑项目特点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 中长跑 教学新模式
一、前言
中长跑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两个组成部分。中距离跑包括男子、女子800米跑和1500米跑;长距离跑包括男子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女子3000米跑、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对于高校体育中长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来说,中长跑项目的开展遇到诸多的瓶颈,致使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各项成绩也较差。在诸多制约因素当中,训练及教学的主体——学生及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制约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和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中长跑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满足不了中长跑项目的要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比较大,训练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大部分参加训练的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能转变成为高校中长跑运动员。
体育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体育领域的新名词,它是从教学模式中演化出来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对不同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异同也有诸多的阐述。
二、现阶段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训练保证
现阶段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基本处于“教——学”的模式,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衔接和配合,缺少相关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意见。科学的训练和训练周期的制定、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恢复的调整等都应该通过严密的、科学的监测和跟踪检测来完成。造成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金投入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限制、缺乏相关的监测设备等都可能是导致高校中长跑训练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讲,技术、速度及耐力是影响中长跑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传统中长跑训练观念的影响,训练偏向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中长跑技术的训练。因此,赛场上出现许多跑步姿势各异的运动员。中长跑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跑步技术可以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能量储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同样的移动距离。当下高水平的中长跑训练越来越重视中长跑技术的更新和变革,使技术更加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力求把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高校中长跑训练应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忽视技术的重要性。中长跑技术观念落后、缺乏与高水平领域的交流等是造成忽视技术的原因。
3.缺乏运动后恢复和健康训练的指导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则是训练的必要保障。在大强度和大周期的训练模式下,必须要注重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他可以有效地保证以后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后续训练的训练效果,使有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高校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相比专业中长跑训练来讲属于半专业训练层次,高校教练和运动员普遍不重视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方面,常常忽视准备活动、训练着装及放松活动。高校中长跑训练对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慢、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4.不重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训练会过多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必须科学、合理、适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在高校领域,中长跑训练后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恰恰是薄弱环节。教练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计划,运动员也不具备训练后的营养补充的意识和行为。多数是从平常的饮食中得到补充,大部分饮食以外的营养补充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进行营养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足量的、及时的得到补给。
三、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1.构建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性
包括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的评定、生化指标的检测、中长跑训练、运动恢复及健康训练在内的中长跑训练全过程都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科学性作保证,根据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以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逐步完善技术。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根据科学的监测和比赛时间来调整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情况、训练和恢复情况、饮食营养状况,这对于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结合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来源主要是通过普通学生选拔和体育特长招生来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用一种教学和训练模式来对所有运动员来实施中长跑训练和教学。这样会使一部分运动员“吃不消”,一部分运动员“吃不饱”,能力稍差的运动员会出现“厌训心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太小,水平高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就不会太高。适宜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提高训练和教学的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训练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适合中长跑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激情,从而弥补中长跑项目本身特点带来的缺陷。因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项目特点,通过好的训练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训练状态,提高训练成绩。
3.根据中长跑项目规律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中长跑项目也是如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其项目的规律性而具有特定的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体质,增进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应该按照中长跑项目的规律来选择、设计和实施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的制定必须以中长跑项目的规律为制定标准,根据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规律来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训练及教学模式,根据中长跑项目的身体活动规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能量供应变化规律来设计训练及教学模式。
四、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长跑训练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中长跑项目理论能力的提高。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对于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训练实践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高校中长跑训练更应该强调运动员训练理论的重要性。采用中长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用中长跑训练实践层次的逐步深入带动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中长跑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训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2.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比赛成绩,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比赛成绩来体现。比赛成绩的优劣很重要,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训练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这又涉及到比赛心理状态训练的问题。比赛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多运用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可以培养运动员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取得有意优异的比赛成绩。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地点,要根据训练周期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有选择的应用。
3.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综合训练法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根据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侧重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充分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中长跑的各种教学模式如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渐进训练模式、多次训练模式等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长处汇集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有选择的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使训练及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形成最佳的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4.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主要从满足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入手,为运动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中长跑教学氛围,减少运动员心理上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感觉。增强运动员中长跑学习兴趣,提高训练乐趣,以促进心理动力的内化。使运动员愿意进行中长跑训练及教训,运动员的情感体验中更多的是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减少运动员痛苦、单调、乏味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实施中,利用一些趣味性的、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些非传统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运动员训练的情感体验,以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心态来完成中长跑训练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
[2]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
[3]李杰晨.中长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高校体育 中长跑 教学新模式
一、前言
中长跑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两个组成部分。中距离跑包括男子、女子800米跑和1500米跑;长距离跑包括男子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女子3000米跑、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对于高校体育中长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来说,中长跑项目的开展遇到诸多的瓶颈,致使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各项成绩也较差。在诸多制约因素当中,训练及教学的主体——学生及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制约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和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中长跑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满足不了中长跑项目的要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比较大,训练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大部分参加训练的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能转变成为高校中长跑运动员。
体育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体育领域的新名词,它是从教学模式中演化出来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对不同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异同也有诸多的阐述。
二、现阶段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训练保证
现阶段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基本处于“教——学”的模式,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衔接和配合,缺少相关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意见。科学的训练和训练周期的制定、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恢复的调整等都应该通过严密的、科学的监测和跟踪检测来完成。造成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金投入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限制、缺乏相关的监测设备等都可能是导致高校中长跑训练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讲,技术、速度及耐力是影响中长跑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传统中长跑训练观念的影响,训练偏向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中长跑技术的训练。因此,赛场上出现许多跑步姿势各异的运动员。中长跑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跑步技术可以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能量储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同样的移动距离。当下高水平的中长跑训练越来越重视中长跑技术的更新和变革,使技术更加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力求把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高校中长跑训练应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忽视技术的重要性。中长跑技术观念落后、缺乏与高水平领域的交流等是造成忽视技术的原因。
3.缺乏运动后恢复和健康训练的指导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则是训练的必要保障。在大强度和大周期的训练模式下,必须要注重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他可以有效地保证以后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后续训练的训练效果,使有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高校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相比专业中长跑训练来讲属于半专业训练层次,高校教练和运动员普遍不重视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方面,常常忽视准备活动、训练着装及放松活动。高校中长跑训练对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慢、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4.不重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训练会过多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必须科学、合理、适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在高校领域,中长跑训练后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恰恰是薄弱环节。教练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计划,运动员也不具备训练后的营养补充的意识和行为。多数是从平常的饮食中得到补充,大部分饮食以外的营养补充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进行营养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足量的、及时的得到补给。
三、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1.构建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性
包括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的评定、生化指标的检测、中长跑训练、运动恢复及健康训练在内的中长跑训练全过程都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科学性作保证,根据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以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逐步完善技术。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根据科学的监测和比赛时间来调整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情况、训练和恢复情况、饮食营养状况,这对于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结合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来源主要是通过普通学生选拔和体育特长招生来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用一种教学和训练模式来对所有运动员来实施中长跑训练和教学。这样会使一部分运动员“吃不消”,一部分运动员“吃不饱”,能力稍差的运动员会出现“厌训心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太小,水平高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就不会太高。适宜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提高训练和教学的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训练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适合中长跑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激情,从而弥补中长跑项目本身特点带来的缺陷。因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项目特点,通过好的训练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训练状态,提高训练成绩。
3.根据中长跑项目规律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中长跑项目也是如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其项目的规律性而具有特定的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体质,增进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应该按照中长跑项目的规律来选择、设计和实施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的制定必须以中长跑项目的规律为制定标准,根据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规律来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训练及教学模式,根据中长跑项目的身体活动规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能量供应变化规律来设计训练及教学模式。
四、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长跑训练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中长跑项目理论能力的提高。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对于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训练实践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高校中长跑训练更应该强调运动员训练理论的重要性。采用中长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用中长跑训练实践层次的逐步深入带动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中长跑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训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2.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比赛成绩,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比赛成绩来体现。比赛成绩的优劣很重要,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训练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这又涉及到比赛心理状态训练的问题。比赛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多运用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可以培养运动员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取得有意优异的比赛成绩。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地点,要根据训练周期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有选择的应用。
3.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综合训练法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根据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侧重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充分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中长跑的各种教学模式如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渐进训练模式、多次训练模式等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长处汇集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有选择的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使训练及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形成最佳的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4.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主要从满足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入手,为运动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中长跑教学氛围,减少运动员心理上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感觉。增强运动员中长跑学习兴趣,提高训练乐趣,以促进心理动力的内化。使运动员愿意进行中长跑训练及教训,运动员的情感体验中更多的是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减少运动员痛苦、单调、乏味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实施中,利用一些趣味性的、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些非传统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运动员训练的情感体验,以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心态来完成中长跑训练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
[2]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
[3]李杰晨.中长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