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岁时,戴月琴看到评剧电影《刘巧儿》,就深深地喜爱上了新凤霞。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她写道:长大后,我要成为新凤霞那样的评剧演员。时隔多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聊到此处不免一阵感慨:“月琴,祝福你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啊!”
经历了上世纪评剧如日中天的70~90年代,戴月琴获得的赞誉和光环不计其数,被称为“后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贵之处在于,盛名之下,她仍能保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始终坚持学习不辍。在评剧的传承事业上,她也向来不敢懈怠,虽已过花甲之年,但她对待每节课程,必倾情投入。如今算来,这已是戴月琴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教学的第三个年头。
师恩
对戴月琴来说,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得到了诸多大师的亲传,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泰斗筱白玉霜、著名资深评剧艺术家花月仙等大师影响着她的一生。
1964年,14岁的戴月琴考入中国评剧院60届学员班插班学习。中国评剧院是评剧艺术的殿堂,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评剧新人。历届学员班主任是著名评剧艺术家、评剧前辈喜彩莲先生,京剧艺术家徐廉先生,新文艺工作者编剧、导演舒克老师。授课的老师包括筱白玉霜、喜彩春、花小仙、张润石、魏荣元、张德福、马泰等流派创始人,还有陶明芳、刘英斌、徐荣明、刘洪亮等名师。老师的艺术和品格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一字一句、一点一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均得到真传。”
徐廉主任教学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同学们对她又敬又怕。老师们开玩笑说,就算把徐廉主任的照片挂在排练场,学生练功都不敢怠慢。
当时,她的师哥师姐已经学戏4年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戴月琴暗下决心,要勤学苦练,努力追赶。一天之计在于晨,她5点准时起床,到阜成门护城河喊嗓子,之后回到剧院练完早功,这才顾得上吃早点。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戴月琴非常珍惜和怀念那段勤奋学戏的岁月,正是因为这份刻苦,才使她学到了真本领、真知识。
幸运的是,戴月琴进入中国评剧院后,第一位教她的老师是筱白玉霜先生。筱白玉霜是评剧的代表人物,在老白玉霜的基础上,她创造了新的白派艺术。戴月琴跟她学的第一出戏是《苦菜花》选段《我的蔓子》,筱白玉霜耐心地告诉她:“要用心去唱人物,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要为唱而唱,要以情带声。”
戴月琴在学戏的第二年,正赶上剧院排演《阮文追》,幸运之神降临在她的身上,剧院领导决定由她来扮演《阮文追》剧中卖报姑娘阿蕾。能与新凤霞、马泰这些大家同台演出,戴月琴激动无比,沉浸在幸福之中。一段《望北方》的唱段让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凤霞老师与戴月琴情同母女,她希望月琴的演唱进步更快。她真诚地对月琴说:“花月仙老师嘴皮子功夫好,板头瓷实,你应当跟她好好学学干板垛字的吐字技巧与节奏的运用。”花月仙先生没有丝毫门户之见,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好,我收下你这个徒弟,教你板头和嘴皮子功夫。”于是,戴月琴又拜了资深评剧艺术家花月仙先生。两位老师的高尚品格和大度的情怀让戴月琴铭记心底。
戴月琴不但得到两位恩师的教诲,还得到了新凤霞的琴师徐文华和鼓师夏有才艺术上的提携与无私的帮助。戴月琴排演的《刘巧儿》《花为媒》《狐仙小翠》《凤还巢》《无双传》《打神告庙》《三看御妹》《万花船》等数十出剧目都是与他们合作的。他们“托、保、随、带、入”,引领、扶持、指导着戴月琴,掌握节奏和韵律去演唱,去进行艺术创作。在合作中戴月琴在艺术上受益匪浅,至今仍心怀感恩。
传承
2011年从中国评剧院退休后,戴月琴受聘于北戏,为评剧的传承尽一份力。“我热爱评剧艺术,希望把从老师们那儿学到的知识完完全全传授给学生。五六十年代,是评剧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文化部曾作过统计,第一大地方剧种就是评剧。当年《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等电影和舞台剧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评剧现代戏深入人心,《夺印》《金沙江畔》《向阳商店》《阮文追》等剧,观众格外喜爱、痴迷。评剧通俗易懂,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容易上口,老百姓学得比较快。那时候北京的每个县每个村都有评剧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戴月琴很自豪地说。
如今,戴月琴负责评剧专业中专2011届闺门旦、花旦组的剧目教学工作。此外,她还教授了大专班学生《杀狗劝妻》一剧。评剧艺术是传承的艺术,戴月琴不但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要求很严格,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她们。有的同学甚至说:“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曾受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沈湘教授的戴月琴非常注重科学发声,她将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她带着定音器和小音响,一个音阶一个音符地教唱——练习音准、吐字发声、归韵和气息的有力支持运用。
戴月琴最大的特点是“认真”二字,她的笔记本电脑和ipad中有很多经典剧目的视频与音频文件,她总是不辞劳苦地将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摩学习。演出排练中,她将学生的表演进行录像,然后再给孩子们播放,让她们看到自己哪里需要纠正与提高。在教授孩子们舞蹈和身段时,她一边讲要领,一边一遍遍做示范,常常累得汗流浃背 。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戴月琴更看重向学生灌输“做人之道”。她常常讲:“作为一个演员,戏德是重中之重,要团结互助、友谊竞赛,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
功到自然成。2013年8月,戴月琴教授的学生彭亚楠、王维、刘燕铭在江苏泰州举办的第1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审中,荣获“小梅花金奖”;2013年10月,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小梅花艺术团”赴日本文化交流演出,她的学生彭亚楠、刘燕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2013年9月12日,在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第19届教师节颁奖大会上,由于她教授的学生在2012年~2013学年度专业比赛中成绩优异,学院特授予她“春晖奖”。
随着艺术门类的增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评剧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评剧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时,戴月琴仍对评剧满怀希望。她说:“希望更多的人认识评剧,尤其希望年轻人走进剧场。我们的学生在北戏少儿戏剧场的演出《花为媒》《秦香莲》《刘伶醉酒》等剧目时,可以说一票难求。彭亚楠、刘燕铭、王维、张鹏、茹子龙、陈思雨、冯晓明等学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很多观众都能够亲切地叫出她们的名字。观众喜欢看孩子演戏,从他们的至真至纯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评剧的未来。我坚信,我们的评剧艺术一定会再现辉煌!”
近日,新凤霞和吴祖光之子、全国政协常委吴欢赠送给戴月琴一副墨宝:“新派真传霞光之念。”题款:“月琴姐继承先母新凤霞女史大人遗韵,历数十年,尽忠尽孝,为此为赠。” 以表达对这位姐姐的敬重。
岁月似乎淡忘了这个美丽的女人,戴月琴依旧保持着秀美的容颜。或许正是因为她心有所归,才永葆青春。“评剧就是我的生命。我想把我知道的每一个细节都传授给孩子们。为评剧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尽一份责任,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编辑·宋冰华)
经历了上世纪评剧如日中天的70~90年代,戴月琴获得的赞誉和光环不计其数,被称为“后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贵之处在于,盛名之下,她仍能保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始终坚持学习不辍。在评剧的传承事业上,她也向来不敢懈怠,虽已过花甲之年,但她对待每节课程,必倾情投入。如今算来,这已是戴月琴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教学的第三个年头。
师恩
对戴月琴来说,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得到了诸多大师的亲传,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泰斗筱白玉霜、著名资深评剧艺术家花月仙等大师影响着她的一生。
1964年,14岁的戴月琴考入中国评剧院60届学员班插班学习。中国评剧院是评剧艺术的殿堂,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评剧新人。历届学员班主任是著名评剧艺术家、评剧前辈喜彩莲先生,京剧艺术家徐廉先生,新文艺工作者编剧、导演舒克老师。授课的老师包括筱白玉霜、喜彩春、花小仙、张润石、魏荣元、张德福、马泰等流派创始人,还有陶明芳、刘英斌、徐荣明、刘洪亮等名师。老师的艺术和品格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一字一句、一点一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均得到真传。”
徐廉主任教学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同学们对她又敬又怕。老师们开玩笑说,就算把徐廉主任的照片挂在排练场,学生练功都不敢怠慢。
当时,她的师哥师姐已经学戏4年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戴月琴暗下决心,要勤学苦练,努力追赶。一天之计在于晨,她5点准时起床,到阜成门护城河喊嗓子,之后回到剧院练完早功,这才顾得上吃早点。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戴月琴非常珍惜和怀念那段勤奋学戏的岁月,正是因为这份刻苦,才使她学到了真本领、真知识。
幸运的是,戴月琴进入中国评剧院后,第一位教她的老师是筱白玉霜先生。筱白玉霜是评剧的代表人物,在老白玉霜的基础上,她创造了新的白派艺术。戴月琴跟她学的第一出戏是《苦菜花》选段《我的蔓子》,筱白玉霜耐心地告诉她:“要用心去唱人物,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要为唱而唱,要以情带声。”
戴月琴在学戏的第二年,正赶上剧院排演《阮文追》,幸运之神降临在她的身上,剧院领导决定由她来扮演《阮文追》剧中卖报姑娘阿蕾。能与新凤霞、马泰这些大家同台演出,戴月琴激动无比,沉浸在幸福之中。一段《望北方》的唱段让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凤霞老师与戴月琴情同母女,她希望月琴的演唱进步更快。她真诚地对月琴说:“花月仙老师嘴皮子功夫好,板头瓷实,你应当跟她好好学学干板垛字的吐字技巧与节奏的运用。”花月仙先生没有丝毫门户之见,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好,我收下你这个徒弟,教你板头和嘴皮子功夫。”于是,戴月琴又拜了资深评剧艺术家花月仙先生。两位老师的高尚品格和大度的情怀让戴月琴铭记心底。
戴月琴不但得到两位恩师的教诲,还得到了新凤霞的琴师徐文华和鼓师夏有才艺术上的提携与无私的帮助。戴月琴排演的《刘巧儿》《花为媒》《狐仙小翠》《凤还巢》《无双传》《打神告庙》《三看御妹》《万花船》等数十出剧目都是与他们合作的。他们“托、保、随、带、入”,引领、扶持、指导着戴月琴,掌握节奏和韵律去演唱,去进行艺术创作。在合作中戴月琴在艺术上受益匪浅,至今仍心怀感恩。
传承
2011年从中国评剧院退休后,戴月琴受聘于北戏,为评剧的传承尽一份力。“我热爱评剧艺术,希望把从老师们那儿学到的知识完完全全传授给学生。五六十年代,是评剧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文化部曾作过统计,第一大地方剧种就是评剧。当年《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等电影和舞台剧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评剧现代戏深入人心,《夺印》《金沙江畔》《向阳商店》《阮文追》等剧,观众格外喜爱、痴迷。评剧通俗易懂,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容易上口,老百姓学得比较快。那时候北京的每个县每个村都有评剧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戴月琴很自豪地说。
如今,戴月琴负责评剧专业中专2011届闺门旦、花旦组的剧目教学工作。此外,她还教授了大专班学生《杀狗劝妻》一剧。评剧艺术是传承的艺术,戴月琴不但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要求很严格,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她们。有的同学甚至说:“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曾受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沈湘教授的戴月琴非常注重科学发声,她将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她带着定音器和小音响,一个音阶一个音符地教唱——练习音准、吐字发声、归韵和气息的有力支持运用。
戴月琴最大的特点是“认真”二字,她的笔记本电脑和ipad中有很多经典剧目的视频与音频文件,她总是不辞劳苦地将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摩学习。演出排练中,她将学生的表演进行录像,然后再给孩子们播放,让她们看到自己哪里需要纠正与提高。在教授孩子们舞蹈和身段时,她一边讲要领,一边一遍遍做示范,常常累得汗流浃背 。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戴月琴更看重向学生灌输“做人之道”。她常常讲:“作为一个演员,戏德是重中之重,要团结互助、友谊竞赛,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
功到自然成。2013年8月,戴月琴教授的学生彭亚楠、王维、刘燕铭在江苏泰州举办的第1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审中,荣获“小梅花金奖”;2013年10月,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小梅花艺术团”赴日本文化交流演出,她的学生彭亚楠、刘燕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2013年9月12日,在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第19届教师节颁奖大会上,由于她教授的学生在2012年~2013学年度专业比赛中成绩优异,学院特授予她“春晖奖”。
随着艺术门类的增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评剧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评剧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时,戴月琴仍对评剧满怀希望。她说:“希望更多的人认识评剧,尤其希望年轻人走进剧场。我们的学生在北戏少儿戏剧场的演出《花为媒》《秦香莲》《刘伶醉酒》等剧目时,可以说一票难求。彭亚楠、刘燕铭、王维、张鹏、茹子龙、陈思雨、冯晓明等学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很多观众都能够亲切地叫出她们的名字。观众喜欢看孩子演戏,从他们的至真至纯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评剧的未来。我坚信,我们的评剧艺术一定会再现辉煌!”
近日,新凤霞和吴祖光之子、全国政协常委吴欢赠送给戴月琴一副墨宝:“新派真传霞光之念。”题款:“月琴姐继承先母新凤霞女史大人遗韵,历数十年,尽忠尽孝,为此为赠。” 以表达对这位姐姐的敬重。
岁月似乎淡忘了这个美丽的女人,戴月琴依旧保持着秀美的容颜。或许正是因为她心有所归,才永葆青春。“评剧就是我的生命。我想把我知道的每一个细节都传授给孩子们。为评剧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尽一份责任,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