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不挂灯笼的。很多年了,便是过年也不挂灯笼。但我知道我们那儿的风俗是要挂灯笼的,正像广播电视里唱的那样:“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挂红灯。”但我坚持不挂红灯笼,因为我忘不了肖伙儿,忘不了曾经的黑灯劫。
  与我在村里一起溜面面土、一起玩尿泥的肖伙儿,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曾几何时,我父亲是“黑五类”分子,我是“黑五类”的狗崽子。村里的孩子都不和我玩,只有肖伙儿毫无知觉地和我不离不弃。这不是说他和我一样“黑”,他家世代贫农,是心红肉红骨头红的红孩子,他却还与我不离不弃,我就打心眼感激着他了。
  不期然地,到了一年的尾巴上,村里进门了两个新媳妇。
  这是年的好处了。农闲下来,特别是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关中西府乘着那一份热闹,有闲有心情来办喜事了。可我却听老辈人说,年就不是个好东西,传说是一个猛兽,平时倒也安静,但在除夕之夜,就会显出狰狞的面目来,祸害人间,老百姓对其又恐惧又胆怕。为了驱灾避祸,就全民动员,家家户户挂红灯,并燃放爆竹予以驱赶。这让我童年的时候,好不困惑,为什么把娶媳妇嫁女的红火事,不放在春暖花开的好日子?而要选择在天寒地冻的过年时节?不过,这样的困惑在我的心头没有搁多长时间,就被扔到脑背后去了。这是因为,耍新媳妇的场面可是太吸引人了。那时没有好耍的,耍新媳妇就成了大节目,而且还给没边没沿的耍闹寻了个理由:过门三天没大小。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过门的新媳妇,头三天里谁都能耍,除了公爹,是爷爷、是叔伯、是哥哥,都不要紧,如果是小弟弟,更是咋疯咋有理。
  刚进门的两个新媳妇,按辈份,我和肖伙儿是要叫嫂子的。我和肖伙儿业已约好,喝过夜汤后,一块去耍新媳妇。
  肖伙儿先自喝了夜汤,两手摔摔打打往我家门上走,我也从门里往出走。由于到了过年的前夜,各家各户的门头上都点起了一盏红灯笼。我家亦不例外,由父亲刻了个萝卡灯盏,倒上油点着,放在一个很大的红纸灯笼里,斜挂在门头的边框上。肖伙儿走到我家门口,仰头看着彤红的灯笼,有一阵发愣,嘴里说:你们家不能挂红灯!
  他这话说得我心疼,知道他虽与我不离不弃,骨子里还是把我当作“黑五类”的狗崽子的。我不好说啥,低了头看他很熟悉地从我家头门背后取出一个油瓶子。农家的日子,谁都少不了这样的油瓶子,装的是从拖拉机站买来的废机油,以便出工时润滑自己家的架子车。不用说,废机油是黑色的,品质非常不纯,里边常有掺进去的柴油和汽油。我不知道肖伙儿找来废机油做什么,背身回家去给父亲说。可在我和“黑五类”的父亲赶出来时,不该发生的悲剧己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肖伙儿找来废机油是要涂黑我家的灯笼的。他很认真地向红灯纸罩上涂着废机油时,溅起的油滴引燃了灯笼,同时还引燃了废机油瓶子。千钧一发之际,肖伙儿一手挑着着火的灯笼,一手擎着着火的废机油瓶,拼命向街上的空地上跑。他跑得飞快,不知脚下有啥一绊,把他重重地摔在地上,瓶子碎了,废机油泼在了他的身上,油到哪儿,火烧到哪儿,很快他就如一个火人儿了!
  父亲甚至来不及喊叫,脱了身上的棉袄扑上去,裹住了肖伙儿,也裹住了肖伙儿身上的火。便是如此,肖伙儿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到长成大人,由于破相太甚,就一直没有讨下媳妇,如今孤零零地一个人过着日子。
  从那以后,我与肖伙儿的友谊也断了,几乎没再和他说话,直到我考学离开村子。但我常常会想,肖伙儿明知起火,为什么不丢弃灯笼和废机油瓶呢?是他一时心中慌乱吗?我大概不能这么想问题,如果他不把着火的灯笼和废机油瓶拿走,任其在我家门口烧,可能会烧到我家房子的。因为挨着我家头门一侧,就有一堆麦草垛,飞溅的油火烧着了麦草垛,想要扑灭就难了,而麦草垛一旦起火,必然会殃及房屋的。
  后来,我这么想肖伙儿,就还觉得他是够朋友的,甚至堪称英雄。
  现在我们的年龄都不小了,我想回到老家,应该看看他的。去年春节的晚上,就拾掇了几色礼,有烟有酒有糕点,提着去肖伙儿的门上。老远我却看见,他在自家的门头上挂了一盏黑灯笼!
  为什么挂黑灯笼呢?我不敢贸然进他的家门,问在街上游走的乡党,都说挂了好几年了,劝他换个红灯笼,他硬是不换,坚持挂他的黑灯笼。其中有人还吐了痰,骂了声“晦气”。 满村都是红灯笼,你挂黑灯笼干啥吗?
  不过,肖伙儿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特别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他总是给自己准备的很丰盛,有吃有喝。他说了,年是什么?年不是怪兽,年也不是三年五载的那一种计时的东西,年是收成,是一个人背负成熟了的嘉禾的样子,我有条件享受年。
  (2013年11月26日西安曲江)
  (作者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
  《越轨》
  皮艺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45.00元
  《越轨》一书涉及刑法学、犯罪学、青少年越轨行为、侦查学、公安学、警察学、监狱学、社会控制、犯罪预测预防、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社会敌意应对、群体事件处置、社会治安防控等领域的越轨社会学的科普读物。该书文笔诙谐、笔调轻松,文中穿插大量的当前流行话题作为案例,比如邓娇案、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等,探讨当代社会的规则越轨、法律越轨、诚信越轨、性越轨等等行为。不仅对这些行为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而且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越轨问题提出了深层次的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文化乡愁与政治乡愁  每到春节,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举国大流动的景象蔚为壮观,举世瞩目。经济学家从中看到的是节期旅游消费之于GDP的经济拉动效应;社会学家关注的是社会人口周期性流动所产生或隐含的种种社会动态效应;人类学和文化学者留意的是人们在此传统节期不惧山高路远,辗转返乡的人流中,回荡升腾的缕缕亲情、乡愁,或者家国情怀。此可谓“还乡不惧家乡远”。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如此家国情怀和文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最著名的诗人,尤其是新诗初建前期,可以说是他们把中国的新诗带入了全新的时代。朱自清先生说,现代大诗人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卞之琳先生是这样评价郭沫若与徐志摩第一本诗集的地位与影响的:《女神》是在中国诗史上真正打开一个新局面的,稍后出版的《志摩的诗》接着巩固了新阵地。  1921年6月成立的创造社一问世,就以“狂飙突进”的风格闹出不小的动静,郭沫若自然是领军人物,
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耶律阿保机始建立契丹国,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耶律大石率残部建立的西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元朝后,契丹族及契丹字突然消失,留下众多谜团。要破解这些谜团,需要对契丹文字进行研究。刘凤翥先生《契丹寻踪——我的拓碑之路》(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版,以下简称《契丹寻踪》)便详细叙述了契丹文字创制、失传、出土、解读的过程。  1970年起,刘凤翥先生进入河南息县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网络文明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艳艳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可以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科学内涵、发展历程、逻辑体系、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等重大问题的专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从人类告别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追求文明进步就成为世界人民不懈奋斗的总体目标和
丹·布朗(Dan Brown)是21世纪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2003年出版以来,长期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被改编为电影。其长篇小说《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失落的秘符》等屡屡成为畅销书。《出版人周刊》曾评价其小说:“故事架构庞大却不失可信度,剧情开展速度令人眼花缭乱,场景令人信服,讨人欢心与惹人讨厌的角色也调配得恰到好处。”2013年5月,丹·
一  有一天,梁东方从石家庄来电话很高兴地说,他的连环画解读系列文章被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要他把这些散篇的文章整理出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又过一段时间,东方把他初步整理好的书稿发给了我,希望我能给他即将出版的书稿(书名当时还没有最后敲定)提提意见并写个序言。  当时,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东方安排给我的任务。因为,书稿中的很多甚至是大多数篇章我都很熟悉。从几年前开始,我作为特约编辑在业余时间为《博览群
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后来被称为“新诗”的《白话诗八首》,胡适等以“革命”的姿态登上诗歌舞台,鼓吹“白话诗运动”,试图与旧体诗彻底划清界线,新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极端不一样的形态。新诗这棵“寄生树”,它虽然通过翻译学习西方诗歌形式,但毕竟寄生在汉语这个母体之上,先天性地带有传统诗歌的基因。正因新诗同时具备西方诗歌和传统诗歌基因,也不自觉地影响了与之共时性存在并有所发展的各种旧体诗歌体式。
作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来说,丁朗无疑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赫赫大名的王蒙先生,对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突围》却作了如此点评:“丁朗先生此作,细针密缝,清灵点染,体制端庄,格调高雅,前所未有地呈现了革命的温情和浪漫,战争的暴力和惨烈,侧重于‘诗’而不昧于‘史’,信念磊落,立意分明。无论品质趣味还是写作功力,都令人称道,实为当今同类题材中所少见。”  读过小说之后,我十分信服王蒙的评点:精炼,准确,有
谁说“我是夏蛋蛋系列”儿童温暖幻想小说只是给小孩子看的童书?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被它充满童趣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但,逗乐,绝不是这一系列童书唯一的主题,一路轻松幽默的情节使人不经意间忽略出版者的提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于是稍不留神,就被突如其来的反转情节戳中泪点,让人措手不及。  这是我阅读《蓝耳朵》的真实阅读体验。  生活在酢浆草花客栈的小精怪夏蛋蛋,看到院子里的晾衣绳上长出了
基因的生物学含意,是指存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基因是独特的,基因是本色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是无可替代的,我们今天在政治领域使用这个概念,借其意象,取其内涵,特指渗透于政治机体组成元素中的传承因子。  今年是山东省委党校建校80周年。我们在整理校史之余,细检那些或来自红头文件、文书卷宗、出版书刊的正规文献,或来自回忆文稿、个人口述、后人搜集的零星文字,或来自口耳相传、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