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两极分化的趋势有加重的迹象。作为社会上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家庭,各异的社会背景及家庭经济条件将贫富分化的问题带到了校园中,对构建和谐班级乃至和谐校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贫富分化对构建和谐班级的影响,提出构建和谐班级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也已取得重大成就。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分化问题却在社会各阶层、地区和城乡之间愈演愈烈。大学生作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家庭,迥异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将贫富分化问题带到了校园内,“炫富”、“羡富”与“仇富”等行为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贫富分化的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跨越0.4,达到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无论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看,还是从广大百姓的切身感受和现实情况分析,我国贫富分化都达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50%以上的大学生来自工人、农民和下岗职工家庭;另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私营企业主或国家社会管理人员等富裕家庭。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加剧。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他们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他们穿名牌衣服,用手提电脑、手机,出入各种饭店、歌厅。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家庭非常贫困,他们不赶时髦,不追求时尚,节衣缩食,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有的甚至连学费也缴不起,只能申请助学贷款。不少贫困大学生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为了摆脱贫困,他们选择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的费用又使整个家庭陷入更贫困的境地。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约有600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近30%,有的高校几乎一半都是贫困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0%一15%。
二、大学生贫富分化对和谐班级构建的影响
(一)和谐班级的主要功能
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同学们能够在其中愉悦、顺畅地生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促进自身获得人格上的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美好的心灵,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1.和谐班级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构建和谐班集体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适应高校教育模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影响,老师的真诚关爱、高效沟通能换来学生的自觉进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建班宗旨,“天道酬勤”的班级文化,都将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和谐班级是孕育新人、发扬个性的场所
构建和谐班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员发展。辅导员通过观察和沟通,把握学生的情感和意愿,着力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表现欲,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知识水平会得到迅速提高,活动能力增强,创新精神迸发,拥有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3. 和谐班级是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融入社会的主课堂
学生走进班集体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和谐班集体组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帮助学生内化规范、积累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逐步进入学生与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4. 和谐班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基础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类和谐发展的人才,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然,和谐的教育又要在和谐的校园中实现,和谐发展的校园需要和谐的班集体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最基本的元素,对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创建和谐班集体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贫富分化对和谐班级的构建产生严重障碍
1. 大学生贫富分化降低班级凝聚力,引发学生间的关系危机
校园内的贫富悬殊,无形之中将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层次。但纯洁的校园不该因经济条件的差别而分层,纯朴真挚的同学关系才是正常的校园风气的体现。首先,贫富分化问题造成了同学间的交际范围发生变化: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凭借其社会背景和经济实力,根本不担心生活问题甚至就业问题;而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即是生存,这正促使了两大学生群体的“分道扬镳”。其次,部分富有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优越,出手阔绰,处处“炫富”,行为言语有意无意中冲撞或伤害着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要独立解决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在富有的大学生的刺激下,将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转化为极强的自尊心,再加上大学生青春期思想不成熟,从而憎恨“炫富”的同窗。这种“炫富”与“仇富”心态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些筑起了阻碍两个学生群体正常交际的心理屏障。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使班级的凝聚力明显下降。
2.贫困生问题对和谐班级构建产生影响
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富,沿海地区学生比西部内际地区学生富的现象,面且两者的贫富差距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近年来,贫困生是班主任、辅导员关注的焦点。贫困生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和谐的程度。目前,少数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低微,不仅学费负担不起,就连生活费都难以满足。更关键的是,贫困生群体的问题不仅局限于经济生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学习和心理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少贫困生为挣得学费和生活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外出兼职,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一些贫困生为了省钱,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更有一些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他们不愿接触同学,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自我封闭。可见,解决贫困生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班级非常重要。
三、构建和谐班级的对策
(一)加强班级管理的和谐,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1. 管理班级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要制定班规,但不能由辅导员一人说了算。班规大家定体现了民主的管理原则,也能体现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充分吸收每个同学的意见,大家定班规,比起服从别人制定的班规,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2.在选拔班干部问题上,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给每一位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锻炼各种能力,并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同时注意把握班干部队伍中贫富学生的比例,要求他们和睦相处,精诚协作,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贫困生,辅导员应深入关心和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知心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应积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懂得贫困并非与生俱来,并非不可改变,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原本贫困的境地。同时,辅导员更要引导贫困生树立诚信做人,回报社会的远大志向,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很好的融入到班级中去,并为构建和谐班级贡献力量。
对于富有学生,应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富有不代表永久,他们享用的仅仅是家人的财富;让他们认识到贫困生的贫困并不是这些学生自身的过错,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贫困生,要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炫富的无知,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和积累。
(三)妥善处理贫困生问题
处理贫困生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经济,一是心理。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贫困生贫困等级认定,按比例发放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申请奖学金;为家庭贫困学生尽可能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及助学贷款的申请途径,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同时,在精神上心理上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身,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克服自卑心理。在班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即拉近了富裕学生与贫困学生的距离,又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班级的融洽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大学生有独立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但是他们往往不懂该如何择友和进行友伴交往,因此需要辅导员做大量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教导学生尊重别人的个性,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评价,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通过真诚关怀,缩短师与生、生与生的心灵距离,让富学生与贫学生在融洽的班级氛围中忘记各自的家庭背景,让班级内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实现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
大学生贫富分化是一道用金钱划出来的裂痕,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班级和谐乃至校园和谐,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恺.关注大学生贫富分化建设和谐地方高校[J].理论与研究,2007(11).
[2]黄邦道.高校学生贫富分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作者简介:马莹,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南通广播电视大学辅导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也已取得重大成就。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分化问题却在社会各阶层、地区和城乡之间愈演愈烈。大学生作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家庭,迥异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将贫富分化问题带到了校园内,“炫富”、“羡富”与“仇富”等行为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贫富分化的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跨越0.4,达到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无论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看,还是从广大百姓的切身感受和现实情况分析,我国贫富分化都达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50%以上的大学生来自工人、农民和下岗职工家庭;另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私营企业主或国家社会管理人员等富裕家庭。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加剧。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他们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他们穿名牌衣服,用手提电脑、手机,出入各种饭店、歌厅。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家庭非常贫困,他们不赶时髦,不追求时尚,节衣缩食,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有的甚至连学费也缴不起,只能申请助学贷款。不少贫困大学生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为了摆脱贫困,他们选择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的费用又使整个家庭陷入更贫困的境地。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约有600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近30%,有的高校几乎一半都是贫困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0%一15%。
二、大学生贫富分化对和谐班级构建的影响
(一)和谐班级的主要功能
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同学们能够在其中愉悦、顺畅地生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促进自身获得人格上的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美好的心灵,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1.和谐班级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构建和谐班集体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适应高校教育模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影响,老师的真诚关爱、高效沟通能换来学生的自觉进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建班宗旨,“天道酬勤”的班级文化,都将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和谐班级是孕育新人、发扬个性的场所
构建和谐班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员发展。辅导员通过观察和沟通,把握学生的情感和意愿,着力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表现欲,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知识水平会得到迅速提高,活动能力增强,创新精神迸发,拥有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3. 和谐班级是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融入社会的主课堂
学生走进班集体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和谐班集体组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帮助学生内化规范、积累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逐步进入学生与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4. 和谐班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基础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类和谐发展的人才,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然,和谐的教育又要在和谐的校园中实现,和谐发展的校园需要和谐的班集体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最基本的元素,对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创建和谐班集体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贫富分化对和谐班级的构建产生严重障碍
1. 大学生贫富分化降低班级凝聚力,引发学生间的关系危机
校园内的贫富悬殊,无形之中将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层次。但纯洁的校园不该因经济条件的差别而分层,纯朴真挚的同学关系才是正常的校园风气的体现。首先,贫富分化问题造成了同学间的交际范围发生变化: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凭借其社会背景和经济实力,根本不担心生活问题甚至就业问题;而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即是生存,这正促使了两大学生群体的“分道扬镳”。其次,部分富有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优越,出手阔绰,处处“炫富”,行为言语有意无意中冲撞或伤害着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要独立解决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在富有的大学生的刺激下,将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转化为极强的自尊心,再加上大学生青春期思想不成熟,从而憎恨“炫富”的同窗。这种“炫富”与“仇富”心态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些筑起了阻碍两个学生群体正常交际的心理屏障。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使班级的凝聚力明显下降。
2.贫困生问题对和谐班级构建产生影响
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富,沿海地区学生比西部内际地区学生富的现象,面且两者的贫富差距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近年来,贫困生是班主任、辅导员关注的焦点。贫困生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和谐的程度。目前,少数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低微,不仅学费负担不起,就连生活费都难以满足。更关键的是,贫困生群体的问题不仅局限于经济生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学习和心理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少贫困生为挣得学费和生活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外出兼职,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一些贫困生为了省钱,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更有一些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他们不愿接触同学,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自我封闭。可见,解决贫困生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班级非常重要。
三、构建和谐班级的对策
(一)加强班级管理的和谐,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1. 管理班级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要制定班规,但不能由辅导员一人说了算。班规大家定体现了民主的管理原则,也能体现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充分吸收每个同学的意见,大家定班规,比起服从别人制定的班规,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2.在选拔班干部问题上,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给每一位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锻炼各种能力,并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同时注意把握班干部队伍中贫富学生的比例,要求他们和睦相处,精诚协作,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贫困生,辅导员应深入关心和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知心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应积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懂得贫困并非与生俱来,并非不可改变,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原本贫困的境地。同时,辅导员更要引导贫困生树立诚信做人,回报社会的远大志向,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很好的融入到班级中去,并为构建和谐班级贡献力量。
对于富有学生,应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富有不代表永久,他们享用的仅仅是家人的财富;让他们认识到贫困生的贫困并不是这些学生自身的过错,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贫困生,要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炫富的无知,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和积累。
(三)妥善处理贫困生问题
处理贫困生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经济,一是心理。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贫困生贫困等级认定,按比例发放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申请奖学金;为家庭贫困学生尽可能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及助学贷款的申请途径,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同时,在精神上心理上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身,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克服自卑心理。在班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即拉近了富裕学生与贫困学生的距离,又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班级的融洽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大学生有独立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但是他们往往不懂该如何择友和进行友伴交往,因此需要辅导员做大量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教导学生尊重别人的个性,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评价,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通过真诚关怀,缩短师与生、生与生的心灵距离,让富学生与贫学生在融洽的班级氛围中忘记各自的家庭背景,让班级内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实现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
大学生贫富分化是一道用金钱划出来的裂痕,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班级和谐乃至校园和谐,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恺.关注大学生贫富分化建设和谐地方高校[J].理论与研究,2007(11).
[2]黄邦道.高校学生贫富分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作者简介:马莹,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南通广播电视大学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