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面对“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新课程观,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而且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丰富情感,与时代同行,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平庸走向杰出。
关键词:新时期;语文教师;素养能力;时代同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48-02
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已成为生活中的主题。而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转型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这股浪潮,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科书,有了全新的语文教科书,不一定会产生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1.撩开分数的薄纱,实现从智力较量到能力较量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作为衡量考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分数与能力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划上等号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做老师的,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追求的不是在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学生,如何使每一粒并不饱满的种子都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所教的班级,其中有一个是普通班,他们的考试成绩从来都是不尽人意的,我曾经为之着急,为之苦恼,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拿起《新课改标准》,新的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这一帮看似低能的学生其实有着很大的潜力。于是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制订出一套方案,让他们发挥书本以外的能力,结果三年下来,我们班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些“作词家”、“辩论能手”、“朗诵家”、“故事大王”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在分数中苟延残喘,而应乘风破浪,驶向生活的海洋,让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语文的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2.由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使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我们课本中有闪烁着圣人思想光辉的《论语》;有体现庄子哲理思想的《逍遥游》;有王维的宛如山水画卷的《山居秋暝》;有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简单解读文本,而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去感受作品的精神本质。授课时还要联系生活,善于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丰富内涵,“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意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把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转变。
二、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
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专著《爱弥儿》中,鼓励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新课改的目标,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者更应再进一步修炼品行,探求新的知识领域,紧跟时代大潮,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能力。
1.研读经典,广读群书,博采杂家,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并把读书所悟灵活地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要阅读教育经典,提升教育理论素养。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教育理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教育经典是关于教育最好的所言、所想、所写的人类教育经验,是经过提炼的珍贵的优秀教育思想,它们超越了时空、种族、性别、国家和民族的局限,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教育经典中吸取养分,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之中,是我一直的追求。其次,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开阔视野。只读专业书籍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涉猎不同领域的不同知识。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每个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构和特色,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我没有循着传统教学路子,去急于翻译课文,分析语法,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屈原,你如何吟出这首诗的韵味?”基于对屈原的了解,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结论:此篇是屈原眼见国家日益衰败,而自己又被君王放逐流离异地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他的心情是忧郁的,悲伤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语调应低沉,语速应缓慢。于是,我就让两个同学按这种方式试着读了一遍,读后又让学生评议﹑讨论哪里还可以改进。但大家对《离骚》比较陌生,而且诗中出现大量的偏僻字,学生在节奏方面很难把握好,尤其是语气助词“兮”,不能读出那种语气。于是我给他们示范朗读,让他们边听边小声跟读。听完后再让他们谈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大家的看法,我再适当点拨、启发,再让学生自由吟读。教师并没有逐字逐句去分析,但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2.丰富情感,做到以真情感染学生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从无尽的知识宝藏中提升思想精髓,升发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跟学生一道去体会生命成长给予自己,给予学生的快乐。从教多年,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与繁琐的生活,磨去了当初的激情,我们逐渐变得冷漠麻木,习惯了整天板着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让学生敬而远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这样乏味的课堂学生又怎会喜欢呢?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向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一番意味深长地话语,让我幡然醒悟。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法感受教育幸福的老师,是无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法让学生做个快乐幸福的人的!醒悟后,我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教学方案。后来有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老师,现在的你让我们眼前一亮,以前觉得你的课堂很沉闷,现在大家都盼着上你的课……”我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自己的真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要当好一名新世期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丰富教学素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卢梭.《爱弥儿》(法),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关键词:新时期;语文教师;素养能力;时代同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48-02
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已成为生活中的主题。而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转型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这股浪潮,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科书,有了全新的语文教科书,不一定会产生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1.撩开分数的薄纱,实现从智力较量到能力较量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作为衡量考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分数与能力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划上等号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做老师的,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追求的不是在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学生,如何使每一粒并不饱满的种子都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所教的班级,其中有一个是普通班,他们的考试成绩从来都是不尽人意的,我曾经为之着急,为之苦恼,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拿起《新课改标准》,新的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这一帮看似低能的学生其实有着很大的潜力。于是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制订出一套方案,让他们发挥书本以外的能力,结果三年下来,我们班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些“作词家”、“辩论能手”、“朗诵家”、“故事大王”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在分数中苟延残喘,而应乘风破浪,驶向生活的海洋,让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语文的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2.由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使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我们课本中有闪烁着圣人思想光辉的《论语》;有体现庄子哲理思想的《逍遥游》;有王维的宛如山水画卷的《山居秋暝》;有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简单解读文本,而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去感受作品的精神本质。授课时还要联系生活,善于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丰富内涵,“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意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把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转变。
二、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
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专著《爱弥儿》中,鼓励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新课改的目标,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者更应再进一步修炼品行,探求新的知识领域,紧跟时代大潮,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能力。
1.研读经典,广读群书,博采杂家,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并把读书所悟灵活地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要阅读教育经典,提升教育理论素养。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教育理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教育经典是关于教育最好的所言、所想、所写的人类教育经验,是经过提炼的珍贵的优秀教育思想,它们超越了时空、种族、性别、国家和民族的局限,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教育经典中吸取养分,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之中,是我一直的追求。其次,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开阔视野。只读专业书籍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涉猎不同领域的不同知识。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每个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构和特色,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我没有循着传统教学路子,去急于翻译课文,分析语法,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屈原,你如何吟出这首诗的韵味?”基于对屈原的了解,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结论:此篇是屈原眼见国家日益衰败,而自己又被君王放逐流离异地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他的心情是忧郁的,悲伤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语调应低沉,语速应缓慢。于是,我就让两个同学按这种方式试着读了一遍,读后又让学生评议﹑讨论哪里还可以改进。但大家对《离骚》比较陌生,而且诗中出现大量的偏僻字,学生在节奏方面很难把握好,尤其是语气助词“兮”,不能读出那种语气。于是我给他们示范朗读,让他们边听边小声跟读。听完后再让他们谈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大家的看法,我再适当点拨、启发,再让学生自由吟读。教师并没有逐字逐句去分析,但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2.丰富情感,做到以真情感染学生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从无尽的知识宝藏中提升思想精髓,升发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跟学生一道去体会生命成长给予自己,给予学生的快乐。从教多年,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与繁琐的生活,磨去了当初的激情,我们逐渐变得冷漠麻木,习惯了整天板着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让学生敬而远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这样乏味的课堂学生又怎会喜欢呢?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向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一番意味深长地话语,让我幡然醒悟。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法感受教育幸福的老师,是无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法让学生做个快乐幸福的人的!醒悟后,我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教学方案。后来有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老师,现在的你让我们眼前一亮,以前觉得你的课堂很沉闷,现在大家都盼着上你的课……”我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自己的真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要当好一名新世期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丰富教学素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卢梭.《爱弥儿》(法),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