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柳庆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课堂 教学 语文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独立的过程,而是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步加深和提高的,重在感染、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训练的全部活动中。如在词语的教学上,可以从词语具有的形象化特点入手。人们在交际、交流思想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通常就有一定的、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抓住它的感情色彩,把它放到句甚至段、篇中去辨析,这个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和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教學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
二、优化课堂环境 、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使每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第一遍略读,让学生疏通字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遍精读,让学生体会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详略安排:第三遍细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可采用点拨、讲解、归纳等形式进行。只有通过反复的读课文,让学生成为语文的主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否则会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学生成为“听话筒”。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培养语文素养。这是学科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呢?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事实以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所决定的。培养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則,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四、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高度
《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感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够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和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当我们的语文教学 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 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7次印刷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那月第11次印刷版)
【关键词】课堂 教学 语文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独立的过程,而是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步加深和提高的,重在感染、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训练的全部活动中。如在词语的教学上,可以从词语具有的形象化特点入手。人们在交际、交流思想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通常就有一定的、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抓住它的感情色彩,把它放到句甚至段、篇中去辨析,这个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和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教學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
二、优化课堂环境 、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使每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第一遍略读,让学生疏通字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遍精读,让学生体会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详略安排:第三遍细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可采用点拨、讲解、归纳等形式进行。只有通过反复的读课文,让学生成为语文的主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否则会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学生成为“听话筒”。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培养语文素养。这是学科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呢?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事实以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所决定的。培养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則,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四、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高度
《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感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够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和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当我们的语文教学 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 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7次印刷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那月第11次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