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41
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即刻受到了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全面反思其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而数学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学科之一,基于此,笔者对多年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尝试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创造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创新潜能
个性与创新能力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之时,才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之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坚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何种差异,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充分享有课堂教学的参与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挖掘和调动,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得以最自由和充分地发展。只有坚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刻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为学生构建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持久的身心愉悦和兴趣盎然的状态,从而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 鼓励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学进去”,实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来实现。根据儿童成长期的规律和特点,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透彻认知、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更偏重于其自身对外界的参与性或尝试性探究活动,在这种参与性或尝试性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对新事物或新知识保持更为长久的记忆,并更善于应用,这比强塞硬填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应当仅仅是结果,而应该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再创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动手寻找并利用随处可见的“生活教具”,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思考知识、拓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有机统一。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和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等方式提出各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一题多变的练习,即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出各种扩缩、顺逆或叙述形式等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和各种条件间的关系,更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中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分数中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被学生自己提出后,学生的探知兴趣就会变得更浓,思维也就更活跃。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其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会更足。(责编林剑)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41
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即刻受到了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全面反思其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而数学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学科之一,基于此,笔者对多年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尝试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创造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创新潜能
个性与创新能力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之时,才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之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坚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何种差异,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充分享有课堂教学的参与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挖掘和调动,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得以最自由和充分地发展。只有坚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刻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为学生构建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持久的身心愉悦和兴趣盎然的状态,从而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 鼓励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学进去”,实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来实现。根据儿童成长期的规律和特点,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透彻认知、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更偏重于其自身对外界的参与性或尝试性探究活动,在这种参与性或尝试性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对新事物或新知识保持更为长久的记忆,并更善于应用,这比强塞硬填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应当仅仅是结果,而应该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再创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动手寻找并利用随处可见的“生活教具”,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思考知识、拓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有机统一。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和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等方式提出各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一题多变的练习,即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出各种扩缩、顺逆或叙述形式等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和各种条件间的关系,更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中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分数中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被学生自己提出后,学生的探知兴趣就会变得更浓,思维也就更活跃。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其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会更足。(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