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教师应该恰如其分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味美,从自然景观中领略美,从社会生活中感悟美,从人物形象中体验美,走出教材,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发现美 品味美 创造美
我们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那一篇篇呈现着“美”、浸透着“美”的课文,或是深邃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是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曲折离奇的情节等等。作为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教材,挖掘美的真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引导学生爱美、求美,学傲美的使者,实现教书育人之重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从语言文字中品味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诗歌简练而富有韵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小说语言生动、情节巧妙……无不跳动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事物。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脍炙人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绿”字好在哪JL?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有色有韵味。一个“绿”字,神韵俱生,我们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们在反复诵读、比较的基础上,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在这一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精神得到舒展和勃发,在情感体验中享受着语言蕴含的内在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就能品味语言的“质地”和“芳香”,享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从自然景观中领略美
自然是孕育人类、哺育人类的母亲。大海的澎湃、星空的静谧,松柏的刚劲、花朵的艳丽……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使人心驰神往。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描述了多姿多彩、神奇壮观的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之美、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气势之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联系现状,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三、从社会生活中感悟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感受到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情不自禁喜爱这美好的田园生活,《爱如茉莉》生动地描写了父母间相互关爱,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月光启蒙》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大江保卫战》再现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军民鱼水情深,子弟兵舍生忘死、奋力抢险,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赞歌……教学时,教师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掘其语言和情境的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积极健康的感情波澜,引起他们的思考,感悟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从人物形象中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平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仅行为美,并且心灵美。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勇于探索的富兰克林,循循善诱的福楼拜,虚心好学的莫泊桑,自信开朗的天游峰扫路人,“厄运打不垮”的谈迁,治学严谨的贾岛,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体验人物的心灵美、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五、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生活,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日出日落、蓝天白云、春夏秋冬、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人朋友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内涵,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带领学生以美学的艺术眼光去品味、去领略、去感悟,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学做美的使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发现美 品味美 创造美
我们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那一篇篇呈现着“美”、浸透着“美”的课文,或是深邃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是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曲折离奇的情节等等。作为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教材,挖掘美的真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引导学生爱美、求美,学傲美的使者,实现教书育人之重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从语言文字中品味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诗歌简练而富有韵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小说语言生动、情节巧妙……无不跳动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事物。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脍炙人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绿”字好在哪JL?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有色有韵味。一个“绿”字,神韵俱生,我们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们在反复诵读、比较的基础上,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在这一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精神得到舒展和勃发,在情感体验中享受着语言蕴含的内在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就能品味语言的“质地”和“芳香”,享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从自然景观中领略美
自然是孕育人类、哺育人类的母亲。大海的澎湃、星空的静谧,松柏的刚劲、花朵的艳丽……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使人心驰神往。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描述了多姿多彩、神奇壮观的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之美、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气势之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联系现状,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三、从社会生活中感悟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感受到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情不自禁喜爱这美好的田园生活,《爱如茉莉》生动地描写了父母间相互关爱,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月光启蒙》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大江保卫战》再现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军民鱼水情深,子弟兵舍生忘死、奋力抢险,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赞歌……教学时,教师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掘其语言和情境的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积极健康的感情波澜,引起他们的思考,感悟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从人物形象中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平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仅行为美,并且心灵美。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勇于探索的富兰克林,循循善诱的福楼拜,虚心好学的莫泊桑,自信开朗的天游峰扫路人,“厄运打不垮”的谈迁,治学严谨的贾岛,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体验人物的心灵美、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五、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生活,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日出日落、蓝天白云、春夏秋冬、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人朋友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内涵,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带领学生以美学的艺术眼光去品味、去领略、去感悟,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学做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