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的“公车改革”
自古以来,官车对于官员来说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古代各朝各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乘的车类别和档次是不一样的。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到了东汉初,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因此在官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开始盛行,直到经济发展后牛车才被马车取代。在南北朝时期,君主和百姓非常追求个性化。比如宋文帝喜欢乘坐用羊拉的官车,大将军沈庆之经常乘坐一种叫“猪鼻无帷车”的怪车,这些都被认为是潇洒的表现。南宋时期普及了轿子,但这个朝代积弱不振,很快就灭亡了。创建明朝的朱元璋担心养尊处优的轿子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这一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还是比较彻底的,但是,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那些贪恋安逸的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
我国人口13.397亿人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人口正在趋向老龄化。
宋代重视食品安全
宋代饮食业空前繁荣,酒楼饭店林立,小商小贩无数。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暴利。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宋朝政府颁布法令让商人们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此外,宋代法律也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埃及博物馆对木乃伊进行
CT扫描
最近,美国与埃及联合研究小组对开罗埃及博物馆的52具木乃伊进行了CT扫描,以研究古代疾病。扫描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木乃伊出现与动脉硬化症有关的动脉阻塞,这种疾病可导致心脏病或者中风。研究人员表示,一具公主木乃伊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约3500年前,她是迄今最古老的心脏病患者。
我国古代“官不修衙”
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官场规则,就是“官不修衙”。所谓“官不修衙”,既是说官员无能力去修衙,也是说官员不乐意去修衙。这个规则一直延续到皇朝结束。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不愿意大兴土木、修建衙门,给自己一个气派的办公场所呢?原因有好几条:比如官员任期只有三五年,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没有必要修建豪华衙门;官员迷信风水,认为已有的官衙都是以前选好的风水宝地,没有必要再重新修建;但根本的原因是财政经费紧张,并无修建衙门的专项经费。不可否认的是,“官不修衙”非常有效地制约了地方官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冲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老百姓树立了一个简朴为民的好形象。
北京钓鱼台的由来
作为北京古迹的钓鱼台,如今是国家级的“钓鱼台国宾馆”。但“钓鱼台”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南宋金朝时章宗完颜景偶踏及此,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倾倒。于是他在此筑一台,专为垂钓,钓鱼台因此而得名,人称“钓鱼古台”。但是到了明末,这里已经“不台,亦不亭了”。如今钓鱼台国宾馆西南墙边刻着“钓鱼台”三字,高台并非原址,真迹早已不存。1763年,清乾隆重修行宫,把金代鱼藻池的旧址滩治成湖,并引来香山之水,使之通到阜成门外护城河。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增建了钓鱼台台座,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钓鱼台”三字,并制诗,分别刻在台西、东额石匾上。滩治成的湖就是玉渊潭,修建的行宫就是钓鱼台。
“筷子”始于何时
大家都倾向于筷子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记》载:“纣始有象箸。”这是我们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录。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出土的“钢箸”,进一步证明了殷商时代已开始使用“筷子(箸)”。从此算起,我国开始使用筷子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试想一下,商纣王已经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说明筷子的产生已有些年头了,不可能是纣王时代的产物。再者,劳动者使用的筷子非木即竹,要想找到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筷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1993年,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掘出了42件骨箸,在此之前的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也有类似发现。这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筷子并已开始使用,只是还没有普及罢了。
“口头禅”的由来
有些参禅者,实际未悟,却妄称已悟,所以不过是在嘴上谈禅,并未真正参禅,这就叫作“口头禅”。后来引申为日常用语,意为经常说的话。
我国古代的冷饮
我国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天用来作冷饮。唐代,长安的市场上已有了专门卖冷饮的商人。到了宋代,冷饮大量进入饮食市场。如北宋汴京的“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诗人杨万里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味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销。”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在北京吃到上述“冰酷”(冰冻奶酪),觉得很好吃,他设法打听到这种食品的制法,将“冰酷”传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了欧洲各国。
僧人为何吃素
僧人吃素的戒规是从因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加提倡才形成的。萧衍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迷信佛教的皇帝,自己曾经3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资把他从寺中赎回来继续当皇帝的。他曾撰写《断酒肉文》等,极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为他是皇帝,对他的敕命僧人只能遵而行之。于是自梁武帝萧衍之后,吃素才成为汉族僧人特有的
戒律。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自古以来,官车对于官员来说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古代各朝各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乘的车类别和档次是不一样的。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到了东汉初,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因此在官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开始盛行,直到经济发展后牛车才被马车取代。在南北朝时期,君主和百姓非常追求个性化。比如宋文帝喜欢乘坐用羊拉的官车,大将军沈庆之经常乘坐一种叫“猪鼻无帷车”的怪车,这些都被认为是潇洒的表现。南宋时期普及了轿子,但这个朝代积弱不振,很快就灭亡了。创建明朝的朱元璋担心养尊处优的轿子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这一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还是比较彻底的,但是,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那些贪恋安逸的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
我国人口13.397亿人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人口正在趋向老龄化。
宋代重视食品安全
宋代饮食业空前繁荣,酒楼饭店林立,小商小贩无数。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暴利。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宋朝政府颁布法令让商人们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此外,宋代法律也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埃及博物馆对木乃伊进行
CT扫描
最近,美国与埃及联合研究小组对开罗埃及博物馆的52具木乃伊进行了CT扫描,以研究古代疾病。扫描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木乃伊出现与动脉硬化症有关的动脉阻塞,这种疾病可导致心脏病或者中风。研究人员表示,一具公主木乃伊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约3500年前,她是迄今最古老的心脏病患者。
我国古代“官不修衙”
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官场规则,就是“官不修衙”。所谓“官不修衙”,既是说官员无能力去修衙,也是说官员不乐意去修衙。这个规则一直延续到皇朝结束。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不愿意大兴土木、修建衙门,给自己一个气派的办公场所呢?原因有好几条:比如官员任期只有三五年,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没有必要修建豪华衙门;官员迷信风水,认为已有的官衙都是以前选好的风水宝地,没有必要再重新修建;但根本的原因是财政经费紧张,并无修建衙门的专项经费。不可否认的是,“官不修衙”非常有效地制约了地方官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冲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老百姓树立了一个简朴为民的好形象。
北京钓鱼台的由来
作为北京古迹的钓鱼台,如今是国家级的“钓鱼台国宾馆”。但“钓鱼台”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南宋金朝时章宗完颜景偶踏及此,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倾倒。于是他在此筑一台,专为垂钓,钓鱼台因此而得名,人称“钓鱼古台”。但是到了明末,这里已经“不台,亦不亭了”。如今钓鱼台国宾馆西南墙边刻着“钓鱼台”三字,高台并非原址,真迹早已不存。1763年,清乾隆重修行宫,把金代鱼藻池的旧址滩治成湖,并引来香山之水,使之通到阜成门外护城河。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增建了钓鱼台台座,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钓鱼台”三字,并制诗,分别刻在台西、东额石匾上。滩治成的湖就是玉渊潭,修建的行宫就是钓鱼台。
“筷子”始于何时
大家都倾向于筷子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记》载:“纣始有象箸。”这是我们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录。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出土的“钢箸”,进一步证明了殷商时代已开始使用“筷子(箸)”。从此算起,我国开始使用筷子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试想一下,商纣王已经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说明筷子的产生已有些年头了,不可能是纣王时代的产物。再者,劳动者使用的筷子非木即竹,要想找到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筷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1993年,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掘出了42件骨箸,在此之前的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也有类似发现。这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筷子并已开始使用,只是还没有普及罢了。
“口头禅”的由来
有些参禅者,实际未悟,却妄称已悟,所以不过是在嘴上谈禅,并未真正参禅,这就叫作“口头禅”。后来引申为日常用语,意为经常说的话。
我国古代的冷饮
我国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天用来作冷饮。唐代,长安的市场上已有了专门卖冷饮的商人。到了宋代,冷饮大量进入饮食市场。如北宋汴京的“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诗人杨万里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味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销。”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在北京吃到上述“冰酷”(冰冻奶酪),觉得很好吃,他设法打听到这种食品的制法,将“冰酷”传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了欧洲各国。
僧人为何吃素
僧人吃素的戒规是从因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加提倡才形成的。萧衍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迷信佛教的皇帝,自己曾经3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资把他从寺中赎回来继续当皇帝的。他曾撰写《断酒肉文》等,极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为他是皇帝,对他的敕命僧人只能遵而行之。于是自梁武帝萧衍之后,吃素才成为汉族僧人特有的
戒律。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