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很多中学教师都采用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问题教学法关键是如何设置问题。问题一般依据教材设置,依据学生知识水平设置。
然而,高三政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年级。前不久,我为全市高三政治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我是采用问题教学法上的,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节课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都认为我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问题设置的好,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具有时代感,有高三政治课的味道。因此,我想以这节课为例,谈谈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依据考点设置问题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政治教師必须跟着高考指挥捧转。因此,高三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心中有考点。我在上这节课时就依据考点设置了六个问题:(1)关于“按劳分配”;(2)关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3)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4)关于“公平”;(5)关于“效率”;(6)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围绕这六个大问题,我又设置了若干小问题,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解答问题。
设置问题要依据考点,但又不能一味拘泥于考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对理解“按个体劳动所得分配”有困难,我就围绕这个问题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吗?(2)这种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3)所有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吗?另外,考纲上并没有把“效率”列为考点,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效率”的含义,为什么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七大又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关注公平”,都不太理解。他们错误地认为现阶段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是讲“效率”导致的。因此,围绕“效率”我又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讲“效率”一定导致两极分化吗?(2)不讲“效率”行不行?(3)提高“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设置问题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高考成绩是教学效果的终端显示,因而教师设置问题不能太随意。而且高三政治课时少,学生课后也不会花多少时间看政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精致,要有价值。
比如,关于“按劳分配”我设置了五个问题:(1)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吗?(2)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3)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4)等量劳动一定获得等量报酬吗?(5)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是否也体现效率呢?这五个问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难度也适中,学生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下才能回答出来。如果没有梯度,基础差的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没有深度,又很难适应高考需要。
三、问题设置要有综合性
高三课一般都是复习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问题要有综合性。综合可以是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例如,关于“公平”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2)如何实现公平?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分配制度不完善、存在垄断、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分析,这是学科内综合。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发展生产、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分配体制、加强宏观调控、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要依法行政、反腐败等方面分析,这是跨学科综合。
关于民生问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改善民生?(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关注公平。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三个问题都带有很强综合性,显示高三政治课特色。多角度设置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四、设置问题要有时代感
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高三政治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关注时事热点。很显然,“个人收入分配”这一课中的“公平”问题是个热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我国“十二五” 规划。规划提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关注公平,改善民生。
围绕“公平”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背景材枓,同时设置了四个问题:(1)公平就是没有差距吗?(2)收入分配不公会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治课充满时代特色,这是政治课魅力之所在。
五、鼓励学生设置问题
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设置问题难免会幼稚,教师要给学生鼓励,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学生要是会设置问题就一定能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设置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设置要精巧得当,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高三政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年级。前不久,我为全市高三政治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我是采用问题教学法上的,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节课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都认为我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问题设置的好,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具有时代感,有高三政治课的味道。因此,我想以这节课为例,谈谈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依据考点设置问题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政治教師必须跟着高考指挥捧转。因此,高三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心中有考点。我在上这节课时就依据考点设置了六个问题:(1)关于“按劳分配”;(2)关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3)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4)关于“公平”;(5)关于“效率”;(6)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围绕这六个大问题,我又设置了若干小问题,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解答问题。
设置问题要依据考点,但又不能一味拘泥于考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对理解“按个体劳动所得分配”有困难,我就围绕这个问题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吗?(2)这种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3)所有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吗?另外,考纲上并没有把“效率”列为考点,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效率”的含义,为什么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七大又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关注公平”,都不太理解。他们错误地认为现阶段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是讲“效率”导致的。因此,围绕“效率”我又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讲“效率”一定导致两极分化吗?(2)不讲“效率”行不行?(3)提高“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设置问题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高考成绩是教学效果的终端显示,因而教师设置问题不能太随意。而且高三政治课时少,学生课后也不会花多少时间看政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精致,要有价值。
比如,关于“按劳分配”我设置了五个问题:(1)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吗?(2)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3)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4)等量劳动一定获得等量报酬吗?(5)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是否也体现效率呢?这五个问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难度也适中,学生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下才能回答出来。如果没有梯度,基础差的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没有深度,又很难适应高考需要。
三、问题设置要有综合性
高三课一般都是复习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问题要有综合性。综合可以是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例如,关于“公平”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2)如何实现公平?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分配制度不完善、存在垄断、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分析,这是学科内综合。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发展生产、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分配体制、加强宏观调控、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要依法行政、反腐败等方面分析,这是跨学科综合。
关于民生问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改善民生?(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关注公平。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三个问题都带有很强综合性,显示高三政治课特色。多角度设置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四、设置问题要有时代感
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高三政治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关注时事热点。很显然,“个人收入分配”这一课中的“公平”问题是个热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我国“十二五” 规划。规划提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关注公平,改善民生。
围绕“公平”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背景材枓,同时设置了四个问题:(1)公平就是没有差距吗?(2)收入分配不公会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治课充满时代特色,这是政治课魅力之所在。
五、鼓励学生设置问题
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设置问题难免会幼稚,教师要给学生鼓励,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学生要是会设置问题就一定能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设置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设置要精巧得当,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