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异病同治法
异病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升陷汤乃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方剂,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症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在临床中,我用升陷汤治疗其他疾病,效果显著。
例1:患者,男,64岁。2007年9月24日初诊。诉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泻1个月余,消瘦明显,面色萎黄,纳差乏力,口腔,牙龈烧灼样疼痛,血红蛋白70g/L。查口腔,牙龈部红肿,看不清溃疡具体位置。舌质光红嫩无苔,脉沉细无力,双下肢踝以下指凹性水肿。综上症状,乃气虚津不上承,虚火上炎。处方:柴胡10g,升麻3g,黄芪30g,知母10g,桔梗10g,党参15g,黄芩8g,黄连8g,半夏5g,干姜3g,吴茱萸3g,地龙10g,白及15g,甘草5g。3剂后,口腔红肿消失,疼痛减轻,无腹泻,舌质淡红,光滑有津,脉细,双脚面仍肿。上药又服7剂后,纳食可,口腔红肿疼痛完全消失,舌质淡红、胖,苔少,左脉沉细,右脉可,脚踝部下午浮肿明显,鼻、口唇周围颜色明亮正常。处方改为升陷汤加减知柏地黄丸治疗1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110g/L,全身症状自觉良好,体重增加停药。
例2:患者,男,75岁。发现食道癌半年余。上消化道钡餐及CT示:食道下段10cm左右狭窄,因年龄较大,体质较差,在肿瘤医院放疗1个月后出院休养。现消瘦明显,纳差,乏力,动则气喘,便意多,肛周下坠感,但便量较少,走动则要排便,便后则安。舌质瘦小,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有慢支病史10多年。此乃气虚下陷。处方:黄芪30g,知母10g,柴胡10g,桔梗10g,升麻8g,黄檗10g,山药3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五味子10g,乌贼骨15g,甘草5g。3剂后,气短症状稍减轻,但仍便意频,查肛周、直肠及乙状结肠处黏膜未发现异常,上药将黄芪量加至50g,续服5剂后,肛周便意减轻,下坠感减轻,上药加减续服20剂,全身症状缓解,嘱调整饮食,避免触冒风寒之邪,坚持纳气,提肛训练。3个月后,复查病人的癌肿部位,竟未继续发展。中药对症治疗对抗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病例,虽病名不同,但在病中表现的病机相同,因此用升陷汤加减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异病同治法在临床中的很好应用。
同病异治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因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不同及感邪轻重之不同,而有风寒、风热、暑湿夹杂及虚体感邪等证型,治疗方法也就有了辛温发汗、辛凉清解及清暑祛湿解表和扶正与解表并施等。在临床中,感冒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治法也不同。
例3:患者,男,41岁,2008年1月求诊。诉感冒持续不愈1个月余,用药效不佳。现头晕,乏力,咽干,耳痛,有时心慌,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紧。此乃感冒(风寒犯肺,邪郁久化热)。处方:葛根30g,桂枝10g,荆芥8g,防风5g,贯众30g,板蓝根30g,麦冬10g,甘草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2剂后以上症状完全缓解,因大便干,加火麻仁20g,杏仁10g,又3剂后,感冒症状完全消失。
例4:患者,女,3.5岁,2007年12月10日就诊。代诉:发热,流涕,咳嗽,纳差1周余。静脉输住头孢噻肟钠、穿琥宁1周后,仍咳嗽,夜间发热,五心烦热,体温不超过38℃。查体:咽腔红,舌质红,苔黄稍厚。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此乃感冒(积食发热)。处方:焦楂8g,大白5g,枳实3g,厚朴5g,杏仁8g,百部5g,荆芥3g,防风3g,炙甘草1g,内金5g。3剂后咳嗽、发热明显减轻,纳食好转,又服3剂后诸症消失。
以上病例,虽然病名相同,但因体质不同,及夹杂病证不同,因而治法方药也不相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马蒔曰:帝问均一病耳,而或以砭石,或以毒药,或以灸蒦,或以九钺,或以导引按跷,治各不同,何其病之愈也?伯言四方地势不同,故所治亦异,不必拘用一法也。
异病同治法
异病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升陷汤乃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方剂,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症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在临床中,我用升陷汤治疗其他疾病,效果显著。
例1:患者,男,64岁。2007年9月24日初诊。诉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泻1个月余,消瘦明显,面色萎黄,纳差乏力,口腔,牙龈烧灼样疼痛,血红蛋白70g/L。查口腔,牙龈部红肿,看不清溃疡具体位置。舌质光红嫩无苔,脉沉细无力,双下肢踝以下指凹性水肿。综上症状,乃气虚津不上承,虚火上炎。处方:柴胡10g,升麻3g,黄芪30g,知母10g,桔梗10g,党参15g,黄芩8g,黄连8g,半夏5g,干姜3g,吴茱萸3g,地龙10g,白及15g,甘草5g。3剂后,口腔红肿消失,疼痛减轻,无腹泻,舌质淡红,光滑有津,脉细,双脚面仍肿。上药又服7剂后,纳食可,口腔红肿疼痛完全消失,舌质淡红、胖,苔少,左脉沉细,右脉可,脚踝部下午浮肿明显,鼻、口唇周围颜色明亮正常。处方改为升陷汤加减知柏地黄丸治疗1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110g/L,全身症状自觉良好,体重增加停药。
例2:患者,男,75岁。发现食道癌半年余。上消化道钡餐及CT示:食道下段10cm左右狭窄,因年龄较大,体质较差,在肿瘤医院放疗1个月后出院休养。现消瘦明显,纳差,乏力,动则气喘,便意多,肛周下坠感,但便量较少,走动则要排便,便后则安。舌质瘦小,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有慢支病史10多年。此乃气虚下陷。处方:黄芪30g,知母10g,柴胡10g,桔梗10g,升麻8g,黄檗10g,山药3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五味子10g,乌贼骨15g,甘草5g。3剂后,气短症状稍减轻,但仍便意频,查肛周、直肠及乙状结肠处黏膜未发现异常,上药将黄芪量加至50g,续服5剂后,肛周便意减轻,下坠感减轻,上药加减续服20剂,全身症状缓解,嘱调整饮食,避免触冒风寒之邪,坚持纳气,提肛训练。3个月后,复查病人的癌肿部位,竟未继续发展。中药对症治疗对抗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病例,虽病名不同,但在病中表现的病机相同,因此用升陷汤加减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异病同治法在临床中的很好应用。
同病异治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因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不同及感邪轻重之不同,而有风寒、风热、暑湿夹杂及虚体感邪等证型,治疗方法也就有了辛温发汗、辛凉清解及清暑祛湿解表和扶正与解表并施等。在临床中,感冒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治法也不同。
例3:患者,男,41岁,2008年1月求诊。诉感冒持续不愈1个月余,用药效不佳。现头晕,乏力,咽干,耳痛,有时心慌,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紧。此乃感冒(风寒犯肺,邪郁久化热)。处方:葛根30g,桂枝10g,荆芥8g,防风5g,贯众30g,板蓝根30g,麦冬10g,甘草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2剂后以上症状完全缓解,因大便干,加火麻仁20g,杏仁10g,又3剂后,感冒症状完全消失。
例4:患者,女,3.5岁,2007年12月10日就诊。代诉:发热,流涕,咳嗽,纳差1周余。静脉输住头孢噻肟钠、穿琥宁1周后,仍咳嗽,夜间发热,五心烦热,体温不超过38℃。查体:咽腔红,舌质红,苔黄稍厚。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此乃感冒(积食发热)。处方:焦楂8g,大白5g,枳实3g,厚朴5g,杏仁8g,百部5g,荆芥3g,防风3g,炙甘草1g,内金5g。3剂后咳嗽、发热明显减轻,纳食好转,又服3剂后诸症消失。
以上病例,虽然病名相同,但因体质不同,及夹杂病证不同,因而治法方药也不相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马蒔曰:帝问均一病耳,而或以砭石,或以毒药,或以灸蒦,或以九钺,或以导引按跷,治各不同,何其病之愈也?伯言四方地势不同,故所治亦异,不必拘用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