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形式作了简要的归纳,并且针对现下课堂提问的问题,提出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中课改;课堂提问;生物教学
新课标教材已经在全北京市使用,高中课改的最后一个科目生物学的改革已经到来。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课堂提问是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1新课标带动课堂提问的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设计应从学生求知欲望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注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马上要在本市普遍使用,为实践课改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课堂提问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
生物相比其他科目更能贴近新课标以学生兴趣出发的思想。课堂中让学生从“知其然”出发,探索出“所以然”,其中关键在教师如何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又是问题串的创设。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检测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所以,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提问应该重新成为教师们的关注焦点。
2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提问方式
对比新旧教材中的许多设问,这些问题有些可以直问,有些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设置,这就需要改进提问的方式。目前新课标倡导的提问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直接”式发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进行叙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等。
2.2“引趣”式发问:常用于新课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物的个体发育”前,可先设问:“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呢?”
2.3“比较”式发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进行比较,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质。例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光反应”与“暗反应”、“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有何异同?
2.4“连环”式发问:例如:在小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问:①血糖有几条代谢途径?②这些途径各属于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③同化时,血糖可以合成或转化为那些物质?④异化时,血糖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条件是什么?⑤人体自身是怎样调节血糖浓度的?
2.5“质疑”式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或资料中的内容进行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可以向学生发问:“胰岛素为什么必须注射使用?”“高等生物的所有体细胞是否都具有全能性?”
2.6“诱发”式发问:教师先提出问题,接着便告诉学生答案,但问题与答案之间无显而易见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反射”时,可先提问:“有没有人被针扎到后感觉到疼却不知道躲?”等
3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导人设问。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导课时有目的的地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安定课堂秩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3.2过渡衔接。在一堂课中,往往不只有一个知识点。在知识点之间,在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都需要过渡和衔接。过渡时的语言要求精炼并且承上启下。刚人行不久的教师在“承上”方面一般都不会有问题,而“启下”则有可能作不足。“启下”实际上就是要设置新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内容,但在过渡衔接时设置的问题又要对前文有一定总结性。这样正堂课才能浑然一体,而不是割裂的一块块知识点。
3.3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就是所谓的学情分析。做好学情分析才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课堂上师生交往,相互传递着有关当前学习活动和彼此的观点、期望、态度和情感的大量信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同分享、共同进步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3.4课堂评价。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大多是习题形式出现的,在习题中的问题设置也要迎合新课标理念。要在题目设置上注意层层递进,由易至难。并且要紧贴课堂知识,渗透情感目标。
4 课堂提问方式的改进
4.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回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问,而不是随口就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4.2提问内容要有全面性。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往往面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尖子生,有的甚至一节课被提问3—4次,而很少叫到中等生、差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
4.3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提问时最好的程度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
4.4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4.5对学生回答要有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如何?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目标达成度的检测均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价,例如: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原生质”与“原生质层”的混淆,再有学生在学习《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节时,学生核酸与核苷酸的关系比较模糊。通过“提问一思考一回答一教师评价一自察”,能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课改;课堂提问;生物教学
新课标教材已经在全北京市使用,高中课改的最后一个科目生物学的改革已经到来。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课堂提问是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1新课标带动课堂提问的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设计应从学生求知欲望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注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马上要在本市普遍使用,为实践课改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课堂提问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
生物相比其他科目更能贴近新课标以学生兴趣出发的思想。课堂中让学生从“知其然”出发,探索出“所以然”,其中关键在教师如何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又是问题串的创设。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检测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所以,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提问应该重新成为教师们的关注焦点。
2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提问方式
对比新旧教材中的许多设问,这些问题有些可以直问,有些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设置,这就需要改进提问的方式。目前新课标倡导的提问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直接”式发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进行叙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等。
2.2“引趣”式发问:常用于新课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物的个体发育”前,可先设问:“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呢?”
2.3“比较”式发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进行比较,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质。例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光反应”与“暗反应”、“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有何异同?
2.4“连环”式发问:例如:在小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问:①血糖有几条代谢途径?②这些途径各属于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③同化时,血糖可以合成或转化为那些物质?④异化时,血糖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条件是什么?⑤人体自身是怎样调节血糖浓度的?
2.5“质疑”式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或资料中的内容进行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可以向学生发问:“胰岛素为什么必须注射使用?”“高等生物的所有体细胞是否都具有全能性?”
2.6“诱发”式发问:教师先提出问题,接着便告诉学生答案,但问题与答案之间无显而易见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反射”时,可先提问:“有没有人被针扎到后感觉到疼却不知道躲?”等
3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导人设问。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导课时有目的的地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安定课堂秩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3.2过渡衔接。在一堂课中,往往不只有一个知识点。在知识点之间,在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都需要过渡和衔接。过渡时的语言要求精炼并且承上启下。刚人行不久的教师在“承上”方面一般都不会有问题,而“启下”则有可能作不足。“启下”实际上就是要设置新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内容,但在过渡衔接时设置的问题又要对前文有一定总结性。这样正堂课才能浑然一体,而不是割裂的一块块知识点。
3.3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就是所谓的学情分析。做好学情分析才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课堂上师生交往,相互传递着有关当前学习活动和彼此的观点、期望、态度和情感的大量信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同分享、共同进步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3.4课堂评价。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大多是习题形式出现的,在习题中的问题设置也要迎合新课标理念。要在题目设置上注意层层递进,由易至难。并且要紧贴课堂知识,渗透情感目标。
4 课堂提问方式的改进
4.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回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问,而不是随口就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4.2提问内容要有全面性。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往往面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尖子生,有的甚至一节课被提问3—4次,而很少叫到中等生、差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
4.3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提问时最好的程度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
4.4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4.5对学生回答要有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如何?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目标达成度的检测均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价,例如: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原生质”与“原生质层”的混淆,再有学生在学习《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节时,学生核酸与核苷酸的关系比较模糊。通过“提问一思考一回答一教师评价一自察”,能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