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着》到《文城》——审视余华的“苦难书写”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lul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的创作始终与“苦难书写”难舍难离.他凭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奠定了国民作家的地位.步入21世纪以来,他的《兄弟》《第七天》和《文城》在文学界与大众中引发广泛争议.当全人类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时,读者不得不对余华笔下的“苦难”做出冷静的批判.本文探讨余华笔下的“苦难”是如何呈现的,如何看待其“苦难”,思考“苦难”更深的姿态是什么以及更深的书写应该如何呈现.
其他文献
苗族民间歌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是苗族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有机地将苗族民间歌谣纳入整体叙事中,使之在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和主题呈现等方面发挥作用,建构起文本内外苗族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交织的动态阐释框架,实现对湘西世界自然性、神性与悲剧性的全面观照,达到作者更普遍意义上的人的书写的目的 .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承的重要结晶,一直激励中国人奋勇向前.新时代的大学生象征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航行的稳定力量.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不但能够巩固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更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稳定国家社会发展、延续国家统一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好莱坞动画电影中使用的中国元素进行频次统计、分类归纳,梳理相关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普遍倾向性及误用情况,进而结合培养理论、高低语境理论、编码解码理论对典型的误用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多元文化交流传播角度对好莱坞动画电影中中国元素的使用做出解读,提出建构全球文化产品的建议.
十月革命至今已逾百年,但对其意义的进行当代呈现是非常必要的行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明白十月革命的意义不容诋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高理论和思想水平,正确看待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中国范围内有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在坚持群众路线上、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的当代呈现;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对世界人民争取解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以及对当今俄罗斯政权建设的当代呈现.
本文通过分别分析后缀“老”和“佬”的语用意义、语用色彩,认为“老”和“佬”是两个意义不同、语用色彩互补的不同的语素,建议词典使用“和事佬”,不用“和事老”.
期刊
连云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云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保护直接关系到连云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究对其传承与保护路径的研究,可以实现非遗文化更深远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经历了多次变革,逐渐朝着更具科学性、民主性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白话文的选用和立足学生主体两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教育期刊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中华教育界》为例,它以传播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了语文教科书的革新过程,在教科书宣传上也不遗余力.与此同时,以教材革新为内容支撑的教育期刊,也伴随着教科书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改革,以满足教育变革的新要求,二者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相互促进.
后疫情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全新的现实图景,经过全民的抗疫斗争,爱国主义教育迎来新的教育契机,增加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应该积极探究后疫情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显”“隐”文化有机结合,创新运用多种手段;依托“云”平台,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以情理教育为出发点,以实践为落脚点.
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分析红色基因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四位一体”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班级建设与团委活动、自我教育与同辈教育、校园环境与红色基地四者分工施教,内外联动,融入内化,同时还需破解各种制约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提升的内外因素.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理念,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协同创新”的促进派;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恪守自己的职责使命;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把课程教学理论、科研常识和能力作为重点,使自己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