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研究在安全防卫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校园开放后校内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校园内不同类型场地中学生的安全需求和场地现状,围绕安全防卫空间的空间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景观策略,试图构建出适合开放式校园的能够兼顾安全感的景观构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放式校园管理难度,维护校园秩序,增加学生安全感。
关键词:开放式校园 安全防卫 景观安全感因素 策略规划 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X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209-0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is of the CPTED theory, by investigating the campus after opening the school personnel'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nges. Campus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enue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fiel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surrounding security has targeted landscape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rying to build a suitable for open landscape building of campus can give attention to both security mode. To a certain extent, reduce the open campus management difficulty,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campus and increase the students a sense of security.
Key Words: Open campus; The CPTED; Factors of landscape security; Strategic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开放式校园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校内学生安全感降低、学校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秩序被破坏等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的需求为第二层次需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社会主体,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因此“感到安全”是公共空间使用的前提[1]。
1 研究的背景
1.1 安全防卫理论发展历程
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C.Ray Jeffery首次提出通过环境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安全防卫)的概念[2]。1972年,Oscar Newman 出版了题为《防卫空间: 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的著作,Newman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防卫空间”(Defensible Space),他认为防卫空间是一个可以为居住者使用和生活的环境,促进各阶层的人群采用非常有效的领土意识和管理措施,对潜在的罪犯起到强烈的威慑作用,从而为居住者的家庭、邻居和朋友提供安全的领域[2]。
1.2 安全防卫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当代,国外的安全防卫无论在理論研究还是社会实践上都走在了前列,安全防卫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实践化、法制化[3]。国外研究侧重于从实证的角度对安全防卫进行研究,很多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或者对实践中采用安全防卫理论的各项犯罪预防计划进行追踪记录,从而对安全防卫理论进行检验。从这些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安全防卫理论的实践结果大部分是积极正向的[4]。
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4],北京大学储槐植教授犯罪场控制理论被认为是安全防卫的中国版本,其“犯罪场理论”与“国外破窗理论”、安全防卫理论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5]。李峻峰、虞梦湄等博士将安全防卫理论与城市规划挂钩,设计出宜人的城市公园,分析影响公园安全的基本要素,并草拟出公园设计框架,提出环境行为干涉和多方参与协同设计两大策略,并对专类活动空间、照明、标识系统等专项设计进行相关阐述[6];孙彦花等人对校园监控视频布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展开实证研究,使设施更加合理,并分析突发事件保安人员调配问题[7]。可见,安全防卫理论在国内有一定运用,但是侧重点均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乡村旅游等区域。该研究是结合公众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校园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场所和交往空间。并根据安全防卫理论的七大要素探索出不同功能区受众者心中安全要素排序,对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为打造富有景观性的“校园防卫体系”提供建议。
2 实例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临西安、咸阳,西接宝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m2。
2.2 样本数据
此次调查,针对利益相关者(18~22岁人数占68%,23~30岁占13%,31~59岁占17%),线上调查400人,后又根据问卷编写内容,进行线下调查,对校园内学生、老师、教职工、附近居民等进行访谈,人数近40人。除去答题时间较短,书面字迹潦草问卷,有效问卷379份。 2.3 研究方法
采用参与式评估技术(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Technique PAT)[7],调查利益相关者对开放式校园的评价。以功能区划选取学习区、广场区、交通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典型功能单元,由在校学生、老师、教工、附近居住者、当地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针对每个单元所属片区的安全系数程度、自然程度、多样程度、记忆表象、景观打分,最低0分,最高4分,原则上以评价小组众数为最终结果,出现异议时再由组长组织讨论,直至得到最终结果。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调查取样点当地公众对取样点景观需求及安全性提升的意愿。每个取样点随机调查5个公众,共收集400名公众意见。收集受访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活动类型需求和安全防卫需求等。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计划为7道题,涉及对过去封闭式校园、现在开放式校园和未来校园发展的认识以及公众对公共环境改善和安全性提升的意愿调查。调查结果为受访者信息特征和半结构式访谈的交叉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
(1)学生认为学习办公区是安全感最高的地方,生活区次之,广场和休闲区最低。
(2)通过问卷综合分析,现场访谈,我们发现外来人员主要在校停留两小时,主要目的是使用校内设施,进行资源共享,其次是休闲散步。
(3)在校园使用者心中,影响安全感因素的重要程度降级排序为:出入口控制、领域性、自然监视、景象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强化、商业植入,如图1所示。
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600人)。
(2)通过最终完整的所有的问卷及访谈,我们总结在在校人员心中,不安全区域增多,较安全区域增加,非常安全区域却从54%降低到13%,对比强烈,如图3(图中1为不安全区域,2为较安全区域,3为非常安全区域)。
(3)提取影响人员安全因素的关键字,排列最高的是灯光,其次是较密的树林休闲区域与容易空旷的广场。
(4)对调查人员所说的開放式校园后期望想法进行关键词提取,可以发现在开放式校园的背景下,人们希望加强对校内景观的管理。
3.2 校园不安全区域及规律
如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办公区安全感最高,依次递减是生活区、活动区、运动区、广场区,得分最低的是休闲区。我们通过删选的照片的实地休闲或广场区域勘察,发现其为不安全区域均有共同特点,例如边界较其他区域不明显,或范围较大,缺乏具体的出入口控制,边界模糊,广场和休闲区域是大家公共使用区域,所以个人领域意识降低,从而缺乏自然监控,其中,在所属的广场或休闲区域植被茂密,阻挡视线也容易滋发安全问题,并且休闲区所占面积较大,而护理人员管理有限,容易造成有些破败景象无人及时维护,路过行人看到,会降低这块区域在心中的安全数值。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安全区域中的影响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出入口控制薄弱,领域性较低,缺乏自然监视的地方,较容易产生影响人内心不安全的感觉。在符合上述现象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景象破败,缺乏活动支持的现象。
4 建议
针对校园内不安全因素的安全感提升建议如下。
4.1 校园出入口控制
出入口是种标志性设施,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通过设置标志性构筑物兼有多种用途的传达室、改变出入口道路线型和铺装等手法,创造校园出入口的可防卫氛围。出入口附近增设可停留桌椅板凳,增加人流,给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停留,不仅添加所在环境动态活力也便于监控出入口人流。
4.2 道路灯光照明
照明设备的高度和摆放位置需考虑各种障碍物如树木、灌木对视线的遮挡等,同时不能忽视数量、密度、功率、色光等。现有部分照明如广场区和部分路面灯光昏暗或缺失。尤其是学生最在意安全区域的生活宿舍区,缺乏基础的灯光照明,导致环境幽暗,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对比出,其他学校宿舍区域的可借鉴之处。
我们可以看出,校园内宿舍区灯光强照明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校园使用者内心安全感,如图3所示。其次,仅仅从灯光方面着手也存在着局限,我们可以增强自然监视、道路的拓宽、灯光的明亮,同时宿舍区域种植低矮的植物,有利于楼层内人们对道路的夜间自然监视,增强宿舍周边安全。不仅仅是宿舍周边,在安全评价较低地点也要加强照明强度,定期对影响照明植物进行修剪,提高夜间可视性。
4.3 自然监控
自然监控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视线通达度,其中最为阻碍视线的便是绿植。校园中树木花草对环境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调研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绿植,缺乏视觉通透性的灌木、丛、篱笆形成的空间死角也容易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植物密集区过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安全感。在减少由于植物遮挡而过于隐蔽的地点的同时要有人管理,比如定期进行修剪等,使用低矮的草坪平铺地面,简洁地种植植株在5m左右,主干笔直的植物,枝干修建整齐,增强了使用者的安全感。
5 结语
该研究基于安全防卫理论的开放式校园景观安全感与功能需求的内在联系,定量化描述以功能需求为基础的开放式校园景观典型样地的景观空间特征,并探索了其与不同立场不同身份被试者的安全感知及功能需求的内在联系;提炼适合开放式校园景观安全感提升的、符合公众景观需求的景观规划策略。有助于明确开放式校园景观的规划定位,提升开放式校园的整体的安全系数,加快最美校园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人类激励理论[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Jeffery CR.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J].Criminology,1973,10(4):191.
[3] 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M].New York: Macmillan,1972.
[4] 余洋,唐晓婷,陆诗亮.大学校园的健康服务功能及要素构成——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8(3):38.
[5] 赵秉志,金翼翔.安全防卫理论的历史梳理及中外对比[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3):34-41.
[6] 李峻峰,虞梦湄.安全防卫理论对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的启示[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3):64-69.
[7] 孙彦花,王萍.ArcGIS支持下的校园安全分析建模[J].地理空间信息,2010(5):51-60.
[8] 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9] 张晓彤,王晓军,李良涛,等.基于参与式评估技术的景观特征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8):15-24.
关键词:开放式校园 安全防卫 景观安全感因素 策略规划 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X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209-0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is of the CPTED theory, by investigating the campus after opening the school personnel'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nges. Campus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enue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fiel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surrounding security has targeted landscape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rying to build a suitable for open landscape building of campus can give attention to both security mode. To a certain extent, reduce the open campus management difficulty,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campus and increase the students a sense of security.
Key Words: Open campus; The CPTED; Factors of landscape security; Strategic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开放式校园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校内学生安全感降低、学校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秩序被破坏等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的需求为第二层次需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社会主体,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因此“感到安全”是公共空间使用的前提[1]。
1 研究的背景
1.1 安全防卫理论发展历程
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C.Ray Jeffery首次提出通过环境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安全防卫)的概念[2]。1972年,Oscar Newman 出版了题为《防卫空间: 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的著作,Newman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防卫空间”(Defensible Space),他认为防卫空间是一个可以为居住者使用和生活的环境,促进各阶层的人群采用非常有效的领土意识和管理措施,对潜在的罪犯起到强烈的威慑作用,从而为居住者的家庭、邻居和朋友提供安全的领域[2]。
1.2 安全防卫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当代,国外的安全防卫无论在理論研究还是社会实践上都走在了前列,安全防卫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实践化、法制化[3]。国外研究侧重于从实证的角度对安全防卫进行研究,很多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或者对实践中采用安全防卫理论的各项犯罪预防计划进行追踪记录,从而对安全防卫理论进行检验。从这些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安全防卫理论的实践结果大部分是积极正向的[4]。
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4],北京大学储槐植教授犯罪场控制理论被认为是安全防卫的中国版本,其“犯罪场理论”与“国外破窗理论”、安全防卫理论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5]。李峻峰、虞梦湄等博士将安全防卫理论与城市规划挂钩,设计出宜人的城市公园,分析影响公园安全的基本要素,并草拟出公园设计框架,提出环境行为干涉和多方参与协同设计两大策略,并对专类活动空间、照明、标识系统等专项设计进行相关阐述[6];孙彦花等人对校园监控视频布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展开实证研究,使设施更加合理,并分析突发事件保安人员调配问题[7]。可见,安全防卫理论在国内有一定运用,但是侧重点均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乡村旅游等区域。该研究是结合公众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校园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场所和交往空间。并根据安全防卫理论的七大要素探索出不同功能区受众者心中安全要素排序,对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为打造富有景观性的“校园防卫体系”提供建议。
2 实例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临西安、咸阳,西接宝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m2。
2.2 样本数据
此次调查,针对利益相关者(18~22岁人数占68%,23~30岁占13%,31~59岁占17%),线上调查400人,后又根据问卷编写内容,进行线下调查,对校园内学生、老师、教职工、附近居民等进行访谈,人数近40人。除去答题时间较短,书面字迹潦草问卷,有效问卷379份。 2.3 研究方法
采用参与式评估技术(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Technique PAT)[7],调查利益相关者对开放式校园的评价。以功能区划选取学习区、广场区、交通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典型功能单元,由在校学生、老师、教工、附近居住者、当地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针对每个单元所属片区的安全系数程度、自然程度、多样程度、记忆表象、景观打分,最低0分,最高4分,原则上以评价小组众数为最终结果,出现异议时再由组长组织讨论,直至得到最终结果。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调查取样点当地公众对取样点景观需求及安全性提升的意愿。每个取样点随机调查5个公众,共收集400名公众意见。收集受访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活动类型需求和安全防卫需求等。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计划为7道题,涉及对过去封闭式校园、现在开放式校园和未来校园发展的认识以及公众对公共环境改善和安全性提升的意愿调查。调查结果为受访者信息特征和半结构式访谈的交叉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
(1)学生认为学习办公区是安全感最高的地方,生活区次之,广场和休闲区最低。
(2)通过问卷综合分析,现场访谈,我们发现外来人员主要在校停留两小时,主要目的是使用校内设施,进行资源共享,其次是休闲散步。
(3)在校园使用者心中,影响安全感因素的重要程度降级排序为:出入口控制、领域性、自然监视、景象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强化、商业植入,如图1所示。
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600人)。
(2)通过最终完整的所有的问卷及访谈,我们总结在在校人员心中,不安全区域增多,较安全区域增加,非常安全区域却从54%降低到13%,对比强烈,如图3(图中1为不安全区域,2为较安全区域,3为非常安全区域)。
(3)提取影响人员安全因素的关键字,排列最高的是灯光,其次是较密的树林休闲区域与容易空旷的广场。
(4)对调查人员所说的開放式校园后期望想法进行关键词提取,可以发现在开放式校园的背景下,人们希望加强对校内景观的管理。
3.2 校园不安全区域及规律
如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办公区安全感最高,依次递减是生活区、活动区、运动区、广场区,得分最低的是休闲区。我们通过删选的照片的实地休闲或广场区域勘察,发现其为不安全区域均有共同特点,例如边界较其他区域不明显,或范围较大,缺乏具体的出入口控制,边界模糊,广场和休闲区域是大家公共使用区域,所以个人领域意识降低,从而缺乏自然监控,其中,在所属的广场或休闲区域植被茂密,阻挡视线也容易滋发安全问题,并且休闲区所占面积较大,而护理人员管理有限,容易造成有些破败景象无人及时维护,路过行人看到,会降低这块区域在心中的安全数值。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安全区域中的影响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出入口控制薄弱,领域性较低,缺乏自然监视的地方,较容易产生影响人内心不安全的感觉。在符合上述现象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景象破败,缺乏活动支持的现象。
4 建议
针对校园内不安全因素的安全感提升建议如下。
4.1 校园出入口控制
出入口是种标志性设施,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通过设置标志性构筑物兼有多种用途的传达室、改变出入口道路线型和铺装等手法,创造校园出入口的可防卫氛围。出入口附近增设可停留桌椅板凳,增加人流,给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停留,不仅添加所在环境动态活力也便于监控出入口人流。
4.2 道路灯光照明
照明设备的高度和摆放位置需考虑各种障碍物如树木、灌木对视线的遮挡等,同时不能忽视数量、密度、功率、色光等。现有部分照明如广场区和部分路面灯光昏暗或缺失。尤其是学生最在意安全区域的生活宿舍区,缺乏基础的灯光照明,导致环境幽暗,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对比出,其他学校宿舍区域的可借鉴之处。
我们可以看出,校园内宿舍区灯光强照明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校园使用者内心安全感,如图3所示。其次,仅仅从灯光方面着手也存在着局限,我们可以增强自然监视、道路的拓宽、灯光的明亮,同时宿舍区域种植低矮的植物,有利于楼层内人们对道路的夜间自然监视,增强宿舍周边安全。不仅仅是宿舍周边,在安全评价较低地点也要加强照明强度,定期对影响照明植物进行修剪,提高夜间可视性。
4.3 自然监控
自然监控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视线通达度,其中最为阻碍视线的便是绿植。校园中树木花草对环境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调研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绿植,缺乏视觉通透性的灌木、丛、篱笆形成的空间死角也容易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植物密集区过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安全感。在减少由于植物遮挡而过于隐蔽的地点的同时要有人管理,比如定期进行修剪等,使用低矮的草坪平铺地面,简洁地种植植株在5m左右,主干笔直的植物,枝干修建整齐,增强了使用者的安全感。
5 结语
该研究基于安全防卫理论的开放式校园景观安全感与功能需求的内在联系,定量化描述以功能需求为基础的开放式校园景观典型样地的景观空间特征,并探索了其与不同立场不同身份被试者的安全感知及功能需求的内在联系;提炼适合开放式校园景观安全感提升的、符合公众景观需求的景观规划策略。有助于明确开放式校园景观的规划定位,提升开放式校园的整体的安全系数,加快最美校园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人类激励理论[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Jeffery CR.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J].Criminology,1973,10(4):191.
[3] 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M].New York: Macmillan,1972.
[4] 余洋,唐晓婷,陆诗亮.大学校园的健康服务功能及要素构成——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8(3):38.
[5] 赵秉志,金翼翔.安全防卫理论的历史梳理及中外对比[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3):34-41.
[6] 李峻峰,虞梦湄.安全防卫理论对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的启示[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3):64-69.
[7] 孙彦花,王萍.ArcGIS支持下的校园安全分析建模[J].地理空间信息,2010(5):51-60.
[8] 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9] 张晓彤,王晓军,李良涛,等.基于参与式评估技术的景观特征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8):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