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问题、难题,会产生疑惑和疑问,这是在所难免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导致学生不敢问,也不敢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中必然的过程,只有通过产生质疑才能从学生本身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值得鼓励、值得培养的能力。
一、学生敢于质疑之平等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此外,教学中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36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学生乐于质疑之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如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创设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位教师出示了几组分数:1/2与2/4,2/3与4/6,1/5与2/10,1/4与4/16。要求比较其大小。比较过程中有学生就发现每组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位教师并没有制止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结果,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们认真地对所给的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问:“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分数的大小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列出来,并进行分类,以问题为牵线,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探索数学知识的王国。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善于质疑之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应教给质疑方法,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受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不会提问。因此,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曾听过“分数化成小数”一课,教师让学生分三步提问:(1)一个分数能否变成有限小数,是与分数的什么有关?(2)与分数分母有什么关系?(3)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么分母分解出来质因数有什么特征?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算理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寻找疑点。例如:教完“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再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的追求。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问题、难题,会产生疑惑和疑问,这是在所难免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导致学生不敢问,也不敢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中必然的过程,只有通过产生质疑才能从学生本身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值得鼓励、值得培养的能力。
一、学生敢于质疑之平等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此外,教学中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36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学生乐于质疑之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如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创设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位教师出示了几组分数:1/2与2/4,2/3与4/6,1/5与2/10,1/4与4/16。要求比较其大小。比较过程中有学生就发现每组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位教师并没有制止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结果,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们认真地对所给的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问:“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分数的大小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列出来,并进行分类,以问题为牵线,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探索数学知识的王国。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善于质疑之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应教给质疑方法,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受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不会提问。因此,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曾听过“分数化成小数”一课,教师让学生分三步提问:(1)一个分数能否变成有限小数,是与分数的什么有关?(2)与分数分母有什么关系?(3)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么分母分解出来质因数有什么特征?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算理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寻找疑点。例如:教完“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再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