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通过项目学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够得到锻炼。《澳洲课程故事》一书充分说明了项目学习理念在澳洲课程中的运用。鉴于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统筹规划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学设计主题
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为学习任务。
首先,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下。编者的意图是在前面游记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阅读,因此教学时要考虑自主阅读的安排。另外,本课与前面3篇古今游记的不同点是明显的: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课文所写西双版纳的重点已经在标题中明示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抓住本课的不同点,也就是本文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
据此,我们把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及好处。2.感受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重点、难点也就明了了:重点是理解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与好处;难点是感悟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
其次,根据设计的理念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计上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即任务驱动理论来组织教学,把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转化成项目任务,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在过程中,锻炼和巩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操。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两部分来实施,以落实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任务。1.常规任务——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项目任务——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第二部分,课中学习任务。1.检查预习,重点放在预习中项目任务的交流上;2.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教学设计案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感染学生的情绪。设置问题:这首歌所歌颂的是哪里?
2.提示: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3.出示项目学习任务。
任务一:请你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个序,并且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任务二: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来。
二、自主交流,师生互动,完成“任务一”。
活动环节一: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环节二: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有关交流内容。
活动环节三:师生互动,列出比较合理的小标题顺序。
根据交流情况,互动统一下列认识:
1.就小标题内容而言,小标题可以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竹楼映蓝天、笑对生与死。
理由:作者先写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望天树”“野象谷”和“傣寨水”,再写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竹楼”和“笑对生死”。
2.就每部分过渡语句而言,可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理由:“悠悠野象谷”部分开头有句:“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其中的“还
”似乎是承接上文的“望天树”景区而写的,所以把“悠悠野象谷”提到前面。
3.就每部分所写内容而言,小标题可以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理由:各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章。
活动环节四:最后归纳,厘清本文所写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以及这样构建的特点和好处。
学生通过对小标题的排序活动,基本上厘清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假设本文没有小标题提示每一部分所写内容,读者也许会感到文章所叙写的内容交叉错杂,犯条理不清之嫌;正是由于小标题的醒目显示,文章截取的鲜明画面内容才会比较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好处是:化繁琐为简单,化错杂为清晰。
活动环节五:请给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上《我的母亲》所截取的4个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1.教师引领进入合作探究任务。
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为本文添上的眼睛是《美丽的西双版纳》。此题已经明示了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是“西双版纳”,重点是描述出它的“美丽”,请一起再次读课文感悟西双版纳的美丽。
(1)提示“美丽”的书面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为: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的。
网络《汉典》为: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
(2)师生互动读出文章开头一段是如何写出西双版纳的“美丽”的。
①师生齐读第一段文字。
②提示哪些词语或句子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
③学生合作后交流。
词语有:神奇秀丽、心驰神往、梦、醉人的暖风。 句子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3)归纳: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项目引领合作探究。
(1)提示项目活动任务。
①回味小标题,探究作者是怎样突出西双版纳“美丽”的。
②品读每一部分,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西双版纳的“美丽”的。
(提示:可以从词语方面探究;也可以从句子方面探究;还可以从片段或细节方面探究;更可以从运用的手法方面探究……)
(2)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依项目活动任务顺序交流)
〔要点1〕小标题中的词语:
高高,突出了“望天树”的外形之美;悠悠,突出了“野象谷”的和谐之美;妩媚,给“傣寨水”以灵动之美;竹楼映蓝天,给人以相映成趣之美;笑对生与死,给人以人性之美。因此小标题中的词语诠释着本文题目中的“美丽”,即突出了文章的叙写的重点。
〔要点2〕文中的词语:
(略)。
〔要点3〕文中的句子:
①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这句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而且写出了藤状植物对大树的依赖性、绞杀性。走在这样的热带雨林中,确实有点“吓人”。
②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这句连用2个比喻来形容竹楼,不仅形似,给人以美和舒适之感,而且切合西双版纳孔雀多、气候炎热的实际。
③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态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的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④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棰”,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要点4〕运用的手法:
在对比中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如“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演的乐趣形成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和女人细细打谷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了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貌,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具有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得体性的特点。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另外文章还运用精练的词语、生动的比喻、鲜活的片段和对照的手法突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也就是突出文章的重点。
教学设计反思
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成项目学习任务,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项目引领,有助于唤起学生自由下水的激情。
我们的教学有时确实有赶着鸭子上轿之嫌疑,结果呢,学生很是无奈,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兴趣而言。而用项目任务来引领,有助于唤起学生自由下水的激情。上述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任务,看似很简单,学生容易切入,适合于自由下水,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把课文当作畅泳的地方,自觉地走进课文,走进西双版纳,此其一;其二,学生一旦下水到课文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就会深入、潜到课文中去,再加上自我的体验,交流互动的启示,对于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以及用小标题的好处等逐渐就理解了,而且比赶着上轿的味道要好上千倍。
2.项目引领,有助于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
新课程强调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时空,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探究过程,养成一定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呢?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为学习任务,有助于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案例中第一个学习任务“请你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个序,并且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就是把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作为项目任务提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完成,而学生在项目任务面前就必然会思考下列问题:原文小标题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为什么要这样调整顺序?同学们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思考,其实就是一场多向的探究活动,其过程必将对原作内容和教学重点的理解既深入又深刻,这样的探究自然是真实的、有效的。如果长久坚持,必将真正形成一种一生有用的能力。
3.项目引领,有助于建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新课程所有理念、目标、要求等要落到实处,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若主阵地上不改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的话,那么新课程所有倡导的“新”均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至少会大打折扣的;所以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很是必要,也值得我们去探索。上述设计就算是一种尝试吧,把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设计成学习的任务,或者说是活动项目。学生面对的是“项目任务”,要完成它,就得投入到活动中去,自主着学,合作着习,探究着思,这样学生的“学”就会贯串始终。因此项目引领,有助于以“学”为中心课堂的建构。
教学设计主题
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为学习任务。
首先,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下。编者的意图是在前面游记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阅读,因此教学时要考虑自主阅读的安排。另外,本课与前面3篇古今游记的不同点是明显的: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课文所写西双版纳的重点已经在标题中明示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抓住本课的不同点,也就是本文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
据此,我们把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及好处。2.感受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重点、难点也就明了了:重点是理解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与好处;难点是感悟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
其次,根据设计的理念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计上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即任务驱动理论来组织教学,把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转化成项目任务,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在过程中,锻炼和巩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操。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两部分来实施,以落实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任务。1.常规任务——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项目任务——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第二部分,课中学习任务。1.检查预习,重点放在预习中项目任务的交流上;2.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教学设计案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感染学生的情绪。设置问题:这首歌所歌颂的是哪里?
2.提示: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3.出示项目学习任务。
任务一:请你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个序,并且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任务二: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来。
二、自主交流,师生互动,完成“任务一”。
活动环节一: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环节二: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有关交流内容。
活动环节三:师生互动,列出比较合理的小标题顺序。
根据交流情况,互动统一下列认识:
1.就小标题内容而言,小标题可以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竹楼映蓝天、笑对生与死。
理由:作者先写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望天树”“野象谷”和“傣寨水”,再写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竹楼”和“笑对生死”。
2.就每部分过渡语句而言,可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理由:“悠悠野象谷”部分开头有句:“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其中的“还
”似乎是承接上文的“望天树”景区而写的,所以把“悠悠野象谷”提到前面。
3.就每部分所写内容而言,小标题可以排列为: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理由:各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章。
活动环节四:最后归纳,厘清本文所写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以及这样构建的特点和好处。
学生通过对小标题的排序活动,基本上厘清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假设本文没有小标题提示每一部分所写内容,读者也许会感到文章所叙写的内容交叉错杂,犯条理不清之嫌;正是由于小标题的醒目显示,文章截取的鲜明画面内容才会比较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好处是:化繁琐为简单,化错杂为清晰。
活动环节五:请给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上《我的母亲》所截取的4个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读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1.教师引领进入合作探究任务。
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为本文添上的眼睛是《美丽的西双版纳》。此题已经明示了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是“西双版纳”,重点是描述出它的“美丽”,请一起再次读课文感悟西双版纳的美丽。
(1)提示“美丽”的书面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为: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的。
网络《汉典》为: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
(2)师生互动读出文章开头一段是如何写出西双版纳的“美丽”的。
①师生齐读第一段文字。
②提示哪些词语或句子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
③学生合作后交流。
词语有:神奇秀丽、心驰神往、梦、醉人的暖风。 句子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3)归纳: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项目引领合作探究。
(1)提示项目活动任务。
①回味小标题,探究作者是怎样突出西双版纳“美丽”的。
②品读每一部分,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西双版纳的“美丽”的。
(提示:可以从词语方面探究;也可以从句子方面探究;还可以从片段或细节方面探究;更可以从运用的手法方面探究……)
(2)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依项目活动任务顺序交流)
〔要点1〕小标题中的词语:
高高,突出了“望天树”的外形之美;悠悠,突出了“野象谷”的和谐之美;妩媚,给“傣寨水”以灵动之美;竹楼映蓝天,给人以相映成趣之美;笑对生与死,给人以人性之美。因此小标题中的词语诠释着本文题目中的“美丽”,即突出了文章的叙写的重点。
〔要点2〕文中的词语:
(略)。
〔要点3〕文中的句子:
①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这句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而且写出了藤状植物对大树的依赖性、绞杀性。走在这样的热带雨林中,确实有点“吓人”。
②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这句连用2个比喻来形容竹楼,不仅形似,给人以美和舒适之感,而且切合西双版纳孔雀多、气候炎热的实际。
③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态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的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④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棰”,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要点4〕运用的手法:
在对比中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如“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演的乐趣形成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和女人细细打谷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了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貌,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具有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得体性的特点。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另外文章还运用精练的词语、生动的比喻、鲜活的片段和对照的手法突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也就是突出文章的重点。
教学设计反思
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成项目学习任务,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项目引领,有助于唤起学生自由下水的激情。
我们的教学有时确实有赶着鸭子上轿之嫌疑,结果呢,学生很是无奈,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兴趣而言。而用项目任务来引领,有助于唤起学生自由下水的激情。上述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任务,看似很简单,学生容易切入,适合于自由下水,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把课文当作畅泳的地方,自觉地走进课文,走进西双版纳,此其一;其二,学生一旦下水到课文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就会深入、潜到课文中去,再加上自我的体验,交流互动的启示,对于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以及用小标题的好处等逐渐就理解了,而且比赶着上轿的味道要好上千倍。
2.项目引领,有助于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
新课程强调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时空,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探究过程,养成一定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呢?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引领,把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为学习任务,有助于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案例中第一个学习任务“请你给文中的小标题重新排个序,并且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就是把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作为项目任务提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完成,而学生在项目任务面前就必然会思考下列问题:原文小标题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为什么要这样调整顺序?同学们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思考,其实就是一场多向的探究活动,其过程必将对原作内容和教学重点的理解既深入又深刻,这样的探究自然是真实的、有效的。如果长久坚持,必将真正形成一种一生有用的能力。
3.项目引领,有助于建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新课程所有理念、目标、要求等要落到实处,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若主阵地上不改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的话,那么新课程所有倡导的“新”均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至少会大打折扣的;所以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很是必要,也值得我们去探索。上述设计就算是一种尝试吧,把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设计成学习的任务,或者说是活动项目。学生面对的是“项目任务”,要完成它,就得投入到活动中去,自主着学,合作着习,探究着思,这样学生的“学”就会贯串始终。因此项目引领,有助于以“学”为中心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