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要点:
第三届医药百强年会于5月17日到19日在河北廊坊国际饭店举行,80多家医药百强公司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百强代表、高校科研精英、医药经济界人士等,代表们分别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天然药物创新、百强工业结构变化、医药品牌战略等热点问题做了发言,以下分别就部分议题进行综述与点评。
述评:
议题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与发展——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秘书长熊先军
1、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和医药流通体制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下一步是发展和完善问题。截止07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1.8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3亿人,受益4.5亿人,全民医保已初具成效。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制度分割,管理体制分立;以身份为标识的制度安排,使部分人群参保出现政策空白;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制度之间保障水平存在差距;计划经济的历史债务尚未彻底解决,部分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未参保;制度的法律强制力度不大,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医疗保险在医疗服务管理和医药价格确定中应有地位不明,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度不强等。因此,全民医保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3、热点问题的讨论:
关于医疗保障与药品生产:医疗保障体系与药品生产流通是药品交易的两个市场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将扩大需方购买药品的资金能力,促进药品供应增加。同时,医疗保障制度对需方资金具有集中的特性,将加大需方控制市场的能力,有利于基本药品的生产和供应。
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制定一个"基本药物制度",确定品种和数量;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统一制度零售价格,价格标签;城市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改革以药养医等。
这一制度具体实施有一定困难,有可能导致双轨制的出现,具体表现在:
基本药物目录和已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如何定位?
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以需求为导向的非基本药物企业自主生产如何定位?如何保障后者的利益问题?
国家基本药物配送体系和商业销售网络体系如何定位?基本药物是由政府专门成立的一个事业单位来配送,还是由招标的企业来配送,如何平衡政府和商业企业两者的关系?
基层机构药品价格和该药品在医院和药店的价格如何区分?
药品低价福利制度和医疗保险药品报销制度是否矛盾?
定点生产的可能性:目前国家已指定了18家定点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但多数都没有生产,暴露的主要问题是:
定点是行政许可还是商业合同?
定点产品价格与统一产品非定点价格是什么关系?
谁来确定一年的产量和每天的生产计划?
谁来配送,是商业机构还是国家专门成立覆盖全国的配送中心(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配送中心是商业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谁来承担调配计划需求量和实际使用量的差距?
无论如何,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都是如此,更不可能再市场经济体制内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
议题二:基于天然资源的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
天然药物制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及制成品,目前上市的药物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占57%。我国天然药物中,以中药复方为主,占近60%;改变剂型占约35%;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新药不到5%。
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存在着低水平和高水平重复严重,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中药新药,疗效差、剂型落后、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未来天然药物新药的研发将定位于有效成分新药(与化学药比较,具有安全、疗效好等优势)、有效部位新药(单味药有效部位、有效部位组合)、中成药二次开发(精、新、效、优)等。
选题范围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肝炎防治病、抗病毒药、免疫功能调节类药、功能紊乱调节药、妇科用药、延缓衰老药、抗风湿药等。
议题三:2007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结构分析--SFDA南方医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
1、规模整体扩大,中等企业数量增多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同比增长20.25%,比2006年10.08%的增长率上升了10.17个百分点。百强规模底线接近6.5亿,同比增长14.05%,规模在8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大部分集中在10-20亿元之间,在百强中对应30-71位,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给百强注入了的新生力量。
2、位次更迭有一定变化
位次与2006年持平的有8家,位次上升的有41家,其中生产型企业先声药业位次提升最为明显,因销售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并不多。新进榜的企业有12家,主要以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生产兼而有之的企业居多,可见,在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形势下,制药企业的产品链有分别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的趋势。
3、集中度有所提升,十强企业规模优势明显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集中度达39.62%,比2006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前三位企业合并市场规模4.82%,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这与新进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有一定关系,前十强合并占比提升了0.44个百分点,已达到13.14%,是产业集中度提高最明显的一个群体。
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不会在短期内迅速高度集中。世界前十强企业近6年市场份额都在42%-45%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在实现产业集中度提升的众多途径中,成功地资本并购和研发实力提升是两个关键点。前十强企业基本上是大型的医药集团,伴随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制药行业的规模优势会日益明显。同时,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由于创新药物在专利期内的垄断效应,往往产生一些重磅炸弹类的药物,这样也有利于市场集中。而我国制药工业研发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大进步,但仍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每年医药行业整体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非常少,因此,没有强大的研发力量的推动,我国的制药工业的集中度要在短期内出现"质"的提升还任重道远。
4、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市场主要集中在全身用抗细菌药、抗肿瘤药、血浆代用品和输注液、心脏病治疗用药、免疫刺激剂、精神兴奋药、消化类用药、免疫抑制剂、糖尿病用药、周围血管扩张药等,在医院市场的用药份额为33.28%。
5、百强工业属性分析:上市公司比重增加,股份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2007年制药百强中,上市公司数量比重进一步增加,企业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在百强所属行业中,以化学制药工业企业为主导,但中药和生物制药企业所占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在百强经济类型中,股份制经济和合资外资经济占主导地位。
6、百强工业用药结构分析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用药结构与全国用药结构基本相似,在医院购药金额前十位治疗类别中,百强中的糖尿病用药和钙制剂阻滞药有较强优势。
(根据中财网 整理)
第三届医药百强年会于5月17日到19日在河北廊坊国际饭店举行,80多家医药百强公司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百强代表、高校科研精英、医药经济界人士等,代表们分别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天然药物创新、百强工业结构变化、医药品牌战略等热点问题做了发言,以下分别就部分议题进行综述与点评。
述评:
议题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与发展——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秘书长熊先军
1、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和医药流通体制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下一步是发展和完善问题。截止07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1.8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3亿人,受益4.5亿人,全民医保已初具成效。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制度分割,管理体制分立;以身份为标识的制度安排,使部分人群参保出现政策空白;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制度之间保障水平存在差距;计划经济的历史债务尚未彻底解决,部分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未参保;制度的法律强制力度不大,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医疗保险在医疗服务管理和医药价格确定中应有地位不明,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度不强等。因此,全民医保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3、热点问题的讨论:
关于医疗保障与药品生产:医疗保障体系与药品生产流通是药品交易的两个市场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将扩大需方购买药品的资金能力,促进药品供应增加。同时,医疗保障制度对需方资金具有集中的特性,将加大需方控制市场的能力,有利于基本药品的生产和供应。
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制定一个"基本药物制度",确定品种和数量;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统一制度零售价格,价格标签;城市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改革以药养医等。
这一制度具体实施有一定困难,有可能导致双轨制的出现,具体表现在:
基本药物目录和已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如何定位?
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以需求为导向的非基本药物企业自主生产如何定位?如何保障后者的利益问题?
国家基本药物配送体系和商业销售网络体系如何定位?基本药物是由政府专门成立的一个事业单位来配送,还是由招标的企业来配送,如何平衡政府和商业企业两者的关系?
基层机构药品价格和该药品在医院和药店的价格如何区分?
药品低价福利制度和医疗保险药品报销制度是否矛盾?
定点生产的可能性:目前国家已指定了18家定点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但多数都没有生产,暴露的主要问题是:
定点是行政许可还是商业合同?
定点产品价格与统一产品非定点价格是什么关系?
谁来确定一年的产量和每天的生产计划?
谁来配送,是商业机构还是国家专门成立覆盖全国的配送中心(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配送中心是商业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谁来承担调配计划需求量和实际使用量的差距?
无论如何,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都是如此,更不可能再市场经济体制内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
议题二:基于天然资源的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
天然药物制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及制成品,目前上市的药物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占57%。我国天然药物中,以中药复方为主,占近60%;改变剂型占约35%;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新药不到5%。
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存在着低水平和高水平重复严重,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中药新药,疗效差、剂型落后、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未来天然药物新药的研发将定位于有效成分新药(与化学药比较,具有安全、疗效好等优势)、有效部位新药(单味药有效部位、有效部位组合)、中成药二次开发(精、新、效、优)等。
选题范围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肝炎防治病、抗病毒药、免疫功能调节类药、功能紊乱调节药、妇科用药、延缓衰老药、抗风湿药等。
议题三:2007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结构分析--SFDA南方医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
1、规模整体扩大,中等企业数量增多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同比增长20.25%,比2006年10.08%的增长率上升了10.17个百分点。百强规模底线接近6.5亿,同比增长14.05%,规模在8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大部分集中在10-20亿元之间,在百强中对应30-71位,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给百强注入了的新生力量。
2、位次更迭有一定变化
位次与2006年持平的有8家,位次上升的有41家,其中生产型企业先声药业位次提升最为明显,因销售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并不多。新进榜的企业有12家,主要以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生产兼而有之的企业居多,可见,在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形势下,制药企业的产品链有分别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的趋势。
3、集中度有所提升,十强企业规模优势明显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集中度达39.62%,比2006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前三位企业合并市场规模4.82%,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这与新进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有一定关系,前十强合并占比提升了0.44个百分点,已达到13.14%,是产业集中度提高最明显的一个群体。
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不会在短期内迅速高度集中。世界前十强企业近6年市场份额都在42%-45%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在实现产业集中度提升的众多途径中,成功地资本并购和研发实力提升是两个关键点。前十强企业基本上是大型的医药集团,伴随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制药行业的规模优势会日益明显。同时,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由于创新药物在专利期内的垄断效应,往往产生一些重磅炸弹类的药物,这样也有利于市场集中。而我国制药工业研发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大进步,但仍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每年医药行业整体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非常少,因此,没有强大的研发力量的推动,我国的制药工业的集中度要在短期内出现"质"的提升还任重道远。
4、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市场主要集中在全身用抗细菌药、抗肿瘤药、血浆代用品和输注液、心脏病治疗用药、免疫刺激剂、精神兴奋药、消化类用药、免疫抑制剂、糖尿病用药、周围血管扩张药等,在医院市场的用药份额为33.28%。
5、百强工业属性分析:上市公司比重增加,股份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2007年制药百强中,上市公司数量比重进一步增加,企业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在百强所属行业中,以化学制药工业企业为主导,但中药和生物制药企业所占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在百强经济类型中,股份制经济和合资外资经济占主导地位。
6、百强工业用药结构分析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用药结构与全国用药结构基本相似,在医院购药金额前十位治疗类别中,百强中的糖尿病用药和钙制剂阻滞药有较强优势。
(根据中财网 整理)